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捷克:卡夫卡、德沃夏克和鼹鼠-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08-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hi”“hellow”连同“咯咯咯”的笑声,尽管这就是小鼹鼠全部的“语言”,但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 从未开口说话的鼹鼠,陪伴多少中国人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
作者|何映宇
  “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蔡依林和周杰伦合作的《布拉格广场》令无数人为之神往,去布拉格谈一场恋爱好不好?虽然实际上那里既没有“布拉格广场”,也没有什么许愿池。

  周杰伦的歌词代表了中国人对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美好想象,那是一座文艺之城,作曲家德沃夏克,诗人里尔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人都曾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音乐、诗篇和小说。
  作为中欧明珠,中国人对捷克文化有很好的印象,留下许多属于“集体记忆”的作品和人物,那遥远的国度,与遥远的东方中国,产生了奇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卡夫卡:捷克的寒鸦
      
  谈及捷克文化,必须提到捷克文学,因为这里诞生了卡夫卡、哈谢克、塞弗尔特、昆德拉等世界级文学巨匠。
  在1918年10月与斯洛伐克联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之前,捷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奥匈帝国,这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
  这一时期文学也是大师辈出,其中,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捷克作家,非卡夫卡莫属。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卡夫卡的父亲智力不算出众,但作为犹太人经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最后成为了富裕的妇女时装礼品店老板。他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但卡夫卡的父亲也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训斥,他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此外,他一直对他的儿子们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即像他自己一样,坦诚、坚强并且努力工作。
  卡夫卡的父亲只关心他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这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

  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对自己的父亲耿耿于怀,在他的小说中,父亲一直是以压迫性的形象出现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对他特别严厉,另一方面得怪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的这个奇怪的名字——在捷克语中,卡夫卡(kavka)就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这种寒鸦比较好辨认,除了颈后羽毛、胸腹部呈灰白色外,其余全身墨黑,冬季常常和秃鼻乌鸦成群结队,在寒风中聒噪。这个名字多少有些不吉利,后来卡夫卡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因患病不得不辞去保险公司的工作,到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疗养,最后病死在那里,就像一只在冬季寒风中恣意飞翔损害了自己身体的乌鸦。
  1923年卡夫卡与朵拉热恋,却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对他说:“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别的衬衣,布拉格的犹太女人们就会用这一套来勾引男人,你一见到这件衬衣,自然就决定娶她了”。
  弗兰兹·卡夫卡在1919年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他描述了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他对儿子们只有轻蔑的嘲讽,对于弗兰兹所热衷的事情,他表现出的只有鄙视。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音乐
      
  20世纪60年代的捷克文坛热闹非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和伊凡·克里玛,并称为“捷克文坛三驾马车”的大家,是活跃在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1967年,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昆德拉在捷克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

  昆德拉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
  所以,昆德拉绝对是个音乐行家。他有一部长篇,就叫《告别圆舞曲》(又译《为了告别的聚会》),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他最著名的作品当然还是1984年发表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4年后,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片名改为《布拉格之恋》,由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主演,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也使得米兰·昆德拉迅速成为全球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昆德拉极其聪明地揭示社会内涵、考察人性,将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呈现出来,并善于将两性关系等元素糅合在其中,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
  和《告别圆舞曲》相比,《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更是昆德拉小说借用音乐结构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的结构借用的是音乐复调艺术中的二重赋格曲。两男两女彼此交错的爱情/政治叙事,是两个齐头并进的主题。
  萨宾娜与托马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特丽莎与弗兰兹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主题。当轻与重彼此遭遇,会发生什么?代表“重”的特丽莎想尽一切办法将代表“轻”的托马斯囚禁在既有的伦理范畴与坚实的大地上,萨宾娜(轻)抛弃弗兰兹(重)任由自己越出婚姻、国家以及乡愁等等世俗法则之上。在轻与重之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弗兰兹是特丽莎的和声,萨宾娜是托马斯的伴奏。
  小说的前六部分,四位主人公的故事在轻重交错和谐对位的一首赋格曲中悠然奏响。
      
 德沃夏克:屠夫的学徒
      
  从米兰·昆德拉就看得出来,音乐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捷克,也是音乐之国。
  波西米亚音乐之父斯梅塔纳、德沃夏克和雅纳切克并称捷克三大音乐家。

  斯梅塔纳在19世纪的捷克掀起民族乐派风潮——他将音乐与民族情感结合在一起,用民族乐曲旋律激励民心鼓舞士气,著名代表包括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和交响曲《我的祖国》。

  创作的乐曲同样以浓厚民族气派著称的德沃夏克,其知名度和受欢迎的程度不在斯梅塔纳之下。德沃夏克因父亲反对他学音乐,曾当过屠夫的学徒,后来才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就读。德沃夏克的音乐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和捷克民间音乐的多重影响,其作品以交响曲和室内乐居多,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乐风更充满浪漫的诗意。德沃夏克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他在客居美国时所创作的交响曲《自新大陆》,另一个代表作品《斯拉夫舞曲》则充分表现出捷克人民的欢乐和哀痛。
  1870年德沃夏克写下第一部歌剧《阿尔弗雷德》,德语剧本,但歌剧在他生前都不曾获得上演机会,可以看作是一次练笔。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与捷克人民的生活与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紧密相关,《新世界交响曲》抒发了他美国生活的感受,表达了在异国作客时对故乡的怀念,其中的旋律,在被词作者填词后广为传唱,成为最为人熟知的古典旋律。 
  和卡夫卡一样,德沃夏克是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捷克人。卡夫卡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父亲的压迫,而德沃夏克的一生则都在做一件事情——用音乐为自己的民族正名,用音乐为自己的祖国发声。他留下了9部交响曲和数量众多的歌剧、协奏曲、歌曲。他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主义色彩,鼓舞着捷克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而不懈奋斗。
  1904年,在《阿米达》首演的时候,德沃夏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离开。几天后他得了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离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年63岁。
  斯人已逝,但他的音乐却像一座丰碑,永留人间。
      
 鼹鼠的故事
      
  除了这些大文豪大音乐家,很多中国人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印象深刻。
  “hi”“hellow”连同“咯咯咯”的笑声,尽管这就是小鼹鼠全部的“语言”,但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
  从未开口说话的鼹鼠,陪伴多少中国人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在这部捷克的动画片登陆中国荧屏之前,很多中国人可能连鼹鼠是什么都不清楚,这部动画片播出之后,憨态可掬的小鼹鼠一跃成为众多中国儿童心目中的萌宠担当——实在是太萌了啊。
  实际上,鼹鼠在我国也有分布,山东称鼹鼠为地皮子,菏泽地区称反耳瓜子。在甘肃岷县、通渭、会宁一带俗名“蛤蛤”。鼹鼠体矮胖,长十余厘米,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你看过就知道了,实在和我们印象中可爱的萌宠联系不到一起。
  “鼹鼠”一词在捷克文里拼作“krtek”,在英文中是“mole”,在拉丁语中就是掘土的意思,所以《鼹鼠的故事》每一集的开场都是:一堆黑色梯形土出现在地面上,小鼹鼠,要来了鼹鼠善于打洞,现在这个词在媒体报道中已经成了“间谍”的代名词,所以如果你听到说某某国家情报局安全部抓到一只“鼹鼠”,可不要真以为他们是抓到了一只打洞的鼹鼠。
《鼹鼠的故事》由捷克斯洛伐克“studiobratrivtriku”公司制作,一共有50多部,其原作者是捷克艺术家、插图画家和电影导演兹德涅克·米勒。电视台播放的《鼹鼠的故事》系列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进入1980年代后,《鼹鼠的故事》制作明显变缓,只有两部是1990年代出品的短片。制作时间距现在最近的一部是《鼹鼠和青蛙》,制作于2002年。
  《鼹鼠》系列动画片曾在国际动画节上拿过不少奖项,最早的一部《鼹鼠》动画制作于1957年,即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当时的鼹鼠形象还比较拟人化,没有后来熟知的那么憨态可掬,而且片中是有对白的,不过当然我们也听不懂,因为对白是捷克语。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鼹鼠在动画片中的形象才逐渐固定下来,1974年和1975年则可谓是巅峰,总共出品了12部短片。要知道,在1970年代中期,动画片全部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
  《鼹鼠的故事》是怀旧动画片的巅峰之作,更是超越时空的作品。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和孩子喜欢这部温馨浪漫的卡通作品。

  2011年11月30日下午,《鼹鼠的故事》之父兹德涅克·米勒于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一家疗养院中去世,享年90岁,所有热爱鼹鼠的人们都会记得这位老人创造的经典动画片,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