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300道工序,做一双鞋-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6-06-0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个穿着精致手工皮鞋的男人,发怒时难道会去踢人或踢电线杆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鞋子,他走路也会尽量绅士一些。
记者|任蕙兰
 
      工厂流水线一天能生产近万双鞋,而在手工制鞋作坊,一个老师傅一天还做不了几个鞋面。如果是工艺复杂的款式,客人要提前一个多月预定,因为工期是40天。尽管匠艺看上去“效率低下”,却有越来越多人回归手工鞋,耐心等待一双鞋在匠人手中打磨成型。至于原因嘛,有人为了舒适合脚,有人为了品位个性,也有人是为了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
 
明星“御用”制鞋师
 
  “你知道么?一匹马的马皮只能做两双鞋。”手工制鞋品牌“master xu”的创始人许来成说。
  许来成是台湾人,年过70依然精神矍铄,总是笑称自己“35公岁”,外表上看确实不像古稀老人,只有50开外的样子。他说话透着一股台湾腔,逻辑思路清楚,谈到拿手的制鞋匠艺,更是滔滔不绝,活力和精力简直不输年轻人。他说自己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有时候甚至会超过18小时,“睡五六个钟头就够了,起来继续。”
  他的工作室开在上海凯旋路上,里面陈列着一排排手工制作的皮鞋,除了牛皮、小羊皮等常见的材质,还有鳄鱼皮、蜥蜴皮、蟒蛇皮、鸵鸟皮、马皮、鹿皮、袋鼠皮、海鳗皮等外面商场很难见到的皮质,几乎是一个小型的皮鞋材质博物馆。
  鞋架上,一双本色蜥蜴皮的手工鞋吸引眼球——鞋面整体是白色,蜥蜴皮纹理清晰可见,而系带部分是黑色的皮质,这两种颜色并非人工染成,而是巧妙利用蜥蜴身上黑白两种不同的肤色拼接而成。“做好一双这样的鞋子,至少需要200只蜥蜴献身。”许师傅说。
  用什么皮质做鞋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材质做出的鞋子有不同的效果——蜥蜴皮纹理很漂亮,不少时尚人士、演艺圈明星喜欢穿蜥蜴皮鞋去走红毯,效果很夺目。鹿皮非常柔软,上脚很贴合,适合对皮鞋舒适度要求很高的人,或者是还在生长发育期的小孩。袋鼠皮很轻,穿袋鼠皮鞋走路,时间长一点也不会觉得累。马胎毛点缀的鞋面最独特,适合标新立异的人。当然,大部分客人最喜欢传统的牛皮,最牢固,一双牛皮鞋可以穿很久。也有不少人喜欢质感更好的小羊皮,但要多花点心思保养。
  在英国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科林大叔有句经典台词:“举止塑造绅士(manner makes man)。”绅士的良好举止是一种经年累月的习惯,在这种习惯的修炼过程中,衣着就是一种无形的约束。比如,一个穿着精致手工皮鞋的男人,发怒时难道会去踢人或踢电线杆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鞋子,他走路也会尽量绅士一些。所以不难理解,科林大叔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找家手工裁缝店为他添置一身行头。
  一些顶级皮质的手工鞋,穿久了,鞋底换了,鞋面还可以反复穿。许师傅说,一双制作精良的手工皮鞋,可以穿七八年,前提是客人有三双鞋换着穿。每过两三年,手工鞋就要拿回店里换个底,鞋面可以继续用,因为鞋面造价高昂,客人都会小心养护。
  许师傅的客人名单中有很多明星,比如一线大咖刘德华、成龙、周迅、章子怡等,也有各国名流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体育明星姚明最近在他那里定制了几双58码的大鞋。
  最早帮他打出名声的,是一批来内地发展的台湾演员。张晨光是许师傅的老客户。他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挑剔的演员。从来到内地拍戏开始,所有服装、鞋子,统统都是他自备的,为了画面好看,他宁愿自掏腰包——因为很多剧组在服装方面预算有限。
  二十年前,张晨光是影视剧中的英俊小生,在《昨夜星辰》中冷酷俊朗的扮相,当年迷住了很多女孩。现在,他在影视剧中的角色非常固定,往往是豪门家族中一言九鼎的“老爷”,比如《奋斗》中佟大为的老爸,又比如《盛夏晚晴天》中杨幂那位首席房地产董事长父亲。有钱有地位的“老爷子”,打扮可不能寒酸,因此张晨光在造型上没少花钱。
  张晨光进组自备的行头中,皮鞋特别讲究。认识许师傅的二十七八年里,张晨光做过两百多双鞋,平均下来一年十几双。因为穿惯了老许定制的手工鞋,有一次他穿剧组准备的鞋子,“连路都不会走了”。
  这么多年下来,许师傅很了解张晨光的需求,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一个电话过来,告诉我要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年代、什么身份、什么年龄,我就知道该给他做什么样的鞋子。肯定包他满意。”
  那么他演古装片怎么办?老许会心一笑,真的从鞋架上翻出了一双黑色的古装鞋,款式有点像清代的官鞋,鞋面上刻有祥云纹。只不过,拍卖行看到的清代官鞋大部分是布制的,贴着各种纹样的绣片,老许的这双是皮的。大多数电视剧中出场的“青天大老爷”,必定足蹬一双厚底的皂靴,很少会穿这么精美的官鞋,细节上如此雕琢,算是对得起观众了。
  老许还展示了一双为翟天临定制的马靴,也是按照他在剧中人物形象设计的。翟天临在《潜行者》中饰演一名抗战英雄,皮质马靴符合英雄的粗犷气质,靴子细节上的精美又为人物添了几分俊美。
一双鞋要经过300道工序
 
  许师傅说,一双鞋的制作过程要经过300道工序。听着有点夸张,但听他一样样讲下来,才觉得此言不虚。
  不同脚型要在不同鞋楦上裁样,仅鞋楦就有50多种。先在两只鞋楦上贴美纹纸,根据不同的款式画上线,用美工刀把纹样一片片勾下来,贴到铜版纸上,再裁下来,用银笔拓到牛皮上。
  熟手师傅一拉,就知道牛皮的纹理,顺着纹理方向下料,单是这一手就要学很久。接下来开皮、削边、打磨,都要手工完成,再把牛皮纹样拼在一起“贴鞋面”。做完鞋面还要做衬里,鞋子前端要有个硬硬的衬头。
  做鞋底也很费功夫。一层一层牛皮叠在一起,缝一圈42针,中间垫上软木塞,材质和红酒瓶塞差不多,这样走路更舒适。鞋面和鞋底拼合在一起,最后上后跟。鞋跟也要用一层层的牛皮,很多鞋子节省成本,鞋跟是用木质的,但木质的鞋跟容易变形。
  鞋子整体成型后,还有一些精细活儿要做,比如鞋底边缘打磨,先用玻璃划,再用毛刷和肥皂磨,这些细节最能看出一双鞋子的品质,需要沉下心慢慢磨。
  300道工序中,除了缝线是用机器以外,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现在外面号称手工制鞋的大部分是半手工,纯手工制鞋的很少。”制鞋这门手艺,许师傅学了3年零4个月,又花了大半辈子去磨练。
  他出生于台南的一个贫穷家庭,迫于生计,小学六年级就辍学去台北打工。1956年,13岁的他就开始跟着鞋厂里面的师傅学手艺。
  那时候做学徒比工匠更辛苦。老师傅们早起早睡,早上五六点就到厂里做鞋,晚上七八点回家;年轻师傅们晚睡晚起,早上10点过来,晚上留到11点。学徒们要比鞋匠师傅到得早,走得晚,意味着他们只睡五六个小时。“那时候我13岁,有一次锤钉子锤到半夜,人很困,一锤子下去手指锤烂了。”
  第一年学徒没资格学做鞋,只能扫地做卫生,顶多做一些钉鞋底的杂活。“厂里放了很多针车,我们每天只有擦的份,没有踩的份。”第二年,学徒可以练刀工,做些削皮之类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第三年才能上针车,真正学本事。
  等到手艺学成,学徒熬成了鞋匠,生活才好了些,工钱从每个月200台币外加包吃住,变成了拿计件工资。做一双鞋面17元,鞋匠们每天从睁眼干到深夜,能做十几双鞋面,一个月可以赚几千台币。慢慢做出名气,不少台湾本土歌手都光顾过许师傅,比如洪一峰、余天、郭金发等。
  80年代,台湾的制鞋工人纷纷北上,制鞋业成了最早离开台湾的轻工业。1988年,许师傅来到内地,在上海奉贤开了一家制鞋工厂,给耐克、阿迪达斯等大品牌做代工,做了9年。随着上海人力成本提升,有些代工厂迁移到东莞,后来又迁移到人力成本更便宜的越南。
  许师傅不想离开上海,就关了工厂,创立自己的高端定制品牌“master xu”。这几年手工鞋在都市中重新流行,人们追求舒适、个性化的定制皮鞋。除了来内地发展的台湾老客户继续找许师傅做鞋,不少新客也慕名而来,那些找他置办行头的明星艺人,让红毯秀场成为许师傅的“新品发布会”。
不能让手工死掉
 
  许师傅这一代鞋匠吃过的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再经历,因此好的鞋匠越来越少。
  他拿出两双牛皮做的黑色“一脚蹬”,是年轻潮人喜欢的款式,适合搭配破洞小脚九分裤穿。这双鞋在满屋子的古典款式正装皮鞋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许师傅说,这是专门做给儿子穿的,过几天带回台湾。
  和时下的年轻人一样,他儿子平时几乎不穿经典款式的皮鞋,更无意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手工制鞋匠人。后继乏人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行业的手工艺人,也一直困扰着许师傅。
  一双鞋的制作周期要40多天,客人都要提前一个多月预定。因为生意繁忙,许师傅一个人忙不过来,他有一个20多人的制鞋团队辅助,一部分匠人负责制作鞋面,一部分负责鞋底。还有几个年轻的设计师,主要负责研究潮流趋势,开发设计新的款式。
  这些制鞋匠人中,最年轻的也快50岁了。这个行业里的年轻人很少,出色的制鞋手艺也许会渐渐消逝。“现在好的制鞋师傅非常难找,你全中国去找,找出200个都难。”
  过去,中国有五个地方出制鞋师傅,包括江苏丹阳、江苏海门以及河南、山东、四川的三个小县市。但这些“鞋乡”,眼下都面临着制鞋师傅越来越少的局面,有些好的手艺人年纪大了退休了,有些觉得做鞋子太苦太累,转行干别的营生。而年轻人都不愿进入这个行当,所以手艺人才日益凋零。
  “八九十年代上海皮鞋厂有很多手艺好的老师傅,后来慢慢转成流水线生产,机器做鞋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制鞋师傅就越来越少了,好手艺也失传了。”许师傅感叹。
  “这样下去手工会死掉。”他不想眼看着自己这一套需3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家族制鞋法失传。2013年,许来成找到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1年学校开设了新兴专业:鞋品设计,主要培养鞋品手工制作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许师傅在看了学院的鞋子打板及手工制作工艺后,决定把技艺传给学生们,他和学院合作创建了高级手工定制皮鞋作坊,还举办了高级定制储备人才班。
  虽然年过古稀,许师傅还是坚持每学期上300多个课时,听课的学生里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都有,共60多人。他鼓励孩子们动手做鞋,布置过“做一双鞋子送给妈妈”的作业,学生们都觉得很好玩,学得很投入。
  但他还是担心,不知道这些年轻人里有多少个能继承他的手艺,成为一名制鞋师傅。毕竟做鞋是很辛苦的工作。“我们以前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2点,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个苦,而且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鞋匠,因为总是感觉匠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出路不是自己动手做鞋,未来创立自己的手工制鞋品牌,而是去国内外大鞋企谋一份督导的工作,指导流水线上的工人做鞋,或是担任开发经理、设计师等偏创意的职位。总而言之,在体现人生价值的排列选项中,磨练手艺并不靠前。
  不过,许师傅觉得,就算学生们未来的工作不能发挥制鞋手艺,他们在学了300道制鞋工序后能沉下心,收获品质至上、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并且把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帮助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鞋子,他也觉得很欣慰。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