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时代迷之奋斗观-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正在塑造我们的将来。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雇主、商家都试图弄明白这个问题:这个年轻的族群究竟在想什么?
95后登台
中国的95后,很难定义。
他们从未体验过物质匮乏,所以不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他们一出生就居住在网络世界,所以无所谓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他们面对丰富的选择,比前辈更早地学习取舍。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95后没有标准像,没有“大众情人”,没有统一的目标…… 就像摄影时对焦不准,影像就模糊了。95后的选择是多元的,爱好是多元的,圈子是多元的,没有焦点。
前辈们的焦虑——房子、工作、权力、稳定的生活等等,已经不再是很多95后的焦虑。失去了传统的焦虑,95后的焦虑又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从95后身上,看到巨大的创造力,没有物质焦虑的羁绊,人应该更加纯粹。(黄 祺)
z时代迷之奋斗观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正在塑造我们的将来。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雇主、商家都试图弄明白这个问题:这个年轻的族群究竟在想什么?
主笔|张 静
生于1984-1995年的人,在国际上有一个专门的代际术语“千禧一代”(y世代)。而他们的后继者,如今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炫酷称呼“z世代”。
有人认为这样划分毫无意义。他们模仿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造出了“社会三定律”:
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顽固。
任何出生时间和我相差10年以内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中流砥柱。
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
但我们在采访中,分明看到了一条提振人心的“上升螺旋”。
诚然,被称为z世代的95后们,价值观尚未定型,也许将来大部分人也会走上前辈们那条常规的“就业结婚生子买房路”。但起点更高的他们,理应走得更精彩。
伴随着生活条件、信息传播方式的提升,在自我意识的崛起、多元化、政治参与热情等各方面,90后已经起步,95后更进一步。
我就是我
正如当年80后、90后都经历过的一幕,如今轮到95后来承受褒贬争议了。但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正在塑造我们的将来。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雇主、商家都试图弄明白这个问题:这个年轻的族群究竟在想什么?
《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一位95后的宣言。这位姑娘18岁,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一名生活方式博客的博主。她这么描述自己所属的族群:“我们是第一代真正的数字原住民。”“能够即时获取信息,也很快就失去兴趣。”“认真尽责,勤奋努力,对未来抱有几分忧虑和关注。”
她对千禧一代的评价也显示出了年轻人的“残忍”:“专注于自我、依赖他人、由于理想中的工作生活与现实相冲突而在现实世界中为钱发愁。”
中国一位80后音乐人说:“想了解90后、95后、00后价值观的,给我吃完一箱张君雅捏碎面、喝完两箱小茗同学乳酸菌风味溜溜哒茶,以及唱一百次《奇妙能力歌》去。”
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更是早早地就着手研究95后那些“迷之观”。
“早在2013年左右移动互联刚开始崛起的时候,我们就很关注这些年轻人;2015年,我们还发布了95后专题研究《95后生活形态报告》。我们对95后很重视,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他们和移动互联网的互动方式,也在影响着其他的人。”百度uxc团队(百度用户体验中心)的m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m认为,每代人的个人特质,都会受到家庭、同伴、社会环境、生活阶段以及他自己的价值观这五大维度的影响。但对95后来说,生活阶段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独特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明显。
“我们2015年做调研的时候,95后更多是学生的状态,他们接触的人、爱好、消费水平、信息获取渠道、三观成熟度都跟其他生活状态的人有很大差异。比如三观成熟度。我们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对每个年龄阶段的人,我们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的理想自我是什么?你会发现,年纪越大的人,对理想自我的认知越符合普世价值观,比如高度集中在成熟、靠谱上,其实是价值观在人生观上的一种投射。但是95后的理想自我多达十几种,如靠谱、聪明、成熟、宅、男神/女神、小清新、萌、另类/个性、高冷、逗比、酷、独、呆。理想自我体现出非常多元化、个体差异大、不随便盲从、‘我就是我’的特点,说明他们还没有被固化,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95后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互联网。m认为,90后、85后、80后先接触的是电脑,然后向手机端转移。但95后接触互联网就是从手机开始的,他们的第一个手机就是智能手机。因此他们的价值观是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上建立的,他们更有创造力以及去和这个网络时代互动。我们能看到很多新生网络的流行趋势都是这些年轻人在塑造。
“我是学心理学的。从心理学角度讲,青少年初中、高中这段时间,是形成自我价值观最敏感、最核心的阶段。95后是在这个阶段最先接触了移动互联网,他们的价值观和网络以及和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互动的这种交流方式融为一体。比如网络上更彰显个性化,都不想要和别人一样的东西。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年轻的时候都追星。如果不是在互联网年代,追一个不是那么大众化的明星,可能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但如果是在互联网时代,你在网上总能找到合适的群体,无论是在贴吧、微博还是qq群,总能找到归属感。”
“所以95后的价值观,给我最大的感觉,第一就是特别的自信,会觉得他任何的人生特质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不会认为多元化有什么问题。并非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因为他总能通过互联网找到和他们一样的人。他在意的是他认同的这个群体对他的评价。而我们这代人可能更在乎周围人的评价。”
“第二,95后更勇于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和网络有很强的互动关系。比如在网上评论、吐槽、点赞,年纪稍微大一些的人就没有那么的频繁,更多是看新闻,单方向接受信息。但95后会去和信息互动,不但看,还要表达‘我的态度’,表达的欲望和程度会比上几代人更强烈。很多人以为95后喜欢挑战权威,其实我认为他们不是故意的挑战权威,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非常稳定的价值观。在通过网络不停表达自己的时候,价值观会在互动中不断变化。”
换而言之,如果说60年代、70年代生人更习惯做“沉默的大多数”,对95后而言,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反而很残酷。95后更努力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各种看法。这些表达,不仅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了网络的流行趋势,也改变了他们将来对社会、政治事件的参与方式。
在网络热传的“95后特征”中,“忘带身份证也不能忘带手机”“一般在网上聊得很high,一见面就变成了自闭症患者”“用ipad看书,用纸质课本搞绘画创作”“逛街只是交际方式,购物全靠购物网站”等评价都很中性。唯有一条,备受前辈们批评,即“他们看过800部网络小说,甚至写过1万篇跟帖,却不知道《百年孤独》原来并不仅仅是一首歌的名字”。从百度uxc团队对95后的调研报告看,也有“关注的新闻资讯偏轻松、娱乐”的表述。
95后是否会成为“浅薄的一代”,缺乏应有的深度?对这个问题争议颇大。m认为:“什么叫有深度?我们会用固有的价值观来衡量95后。我们认为有深度的书,是否就是他们认为有深度的?我们用以衡量的是一个公正的标准吗?这是一个问题。95后这么年轻,又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可能会有迷失的时候,迷失的时间或许长或许短。但一旦他们能够战胜这种信息的纷杂干扰和诱惑,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们更有深度。我曾经和一位95后大学生聊天,他说你们长大的时候,周围的诱惑少,只能学习,所以学习好未必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信息,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好,才是真的学习好。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有深度,有道理。他们会立足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引发一些独特的思考,是我们这代人可能没有办法立刻理解或者想到的。”
就业选择以兴趣先
如今90后已经是标准的职场人,而95后就业大军正向职场涌来。m认为95后的择业观,更多地表现为“自我实现”。
“95后的生活条件、家庭经济状况,比90后、80后更好。展现出来消费观也和之前的人不太一样。他们真的是愿意为喜欢的事情花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这样的消费观,也会体现在他们的择业观上。找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我想做这件事,而不会像前辈们那样更多考虑生计问题。”在他们的调研中,一位大学女生这么表达自己的就业观:“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即使不是专业对口也好呀,我要有兴趣全身心投入进去做这件事情,这才是合适的好工作,而不是薪金多少。”
美国一家人事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95后中,32%都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未来10年内能够从事自己梦想的工作。对于第一份工作,大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机会”,之后分别是令人满意的工作(19%)和稳定性(19%)。而许多公司都在宣扬的友好的工作环境(10%)、灵活的时间安排(7%)和更高的工资(6%),反而受重视程度较低。
跳槽在95后中也表现得更为频繁。因为83%的学生相信,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才是从事第一份工作的恰当长度。此外,超过四分之一大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的时间应该为一年或者更短。看来一旦95后员工未能积极开展自己的工作,或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公司事业当中,公司便很容易失去他们。
类似的观点,在腾讯对95后的调研中也有所体现。2016年7月,qq浏览器发布了一份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95后迷之就业观”。
报告认为,95后对工作选择更看重“自己感兴趣”“自我实现”。“从内部环境看,这些95后们普遍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更有着‘互联网原住民’的印记,对于发现新鲜事物和玩转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薪岗位、稳定工作等对95后来说并不是首要的,他们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文化、社会保障等有着更高的期望,甚至细微到企业内的男女比例多少、住宿离工作地点的远近、办公室的工作氛围等。64%的95后群体更为看重弹性工作制、年假、班车等‘软福利’。其中,弹性工作制以35%的占比位列第一,年假以32%的占比位列第二。可以说95后对工作选择的极高要求,有一种堪比工匠精神的极致精神。与看重‘铁饭碗’的70后,喜欢‘稳定’的80后,以及渴望‘认同’的90后相比,95后在就业选择上更以‘兴趣先’,他们渴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事业,希望自己能够像夏日萤火虫那样在爱好上发光发热。”
在他们对毕业去向上,也充分体现了95后的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三大新趋势,敢想、敢玩、爱赚钱、爱自由、爱创新。
本来2016年被称“史上最难就业季”,无论是家长,还是旁观者,都捏着一把冷汗。然而这群不按套路出牌的95后,却举重若轻。
报告指出,48%的毕业生选择“不就业”。不就业就是在家混吃等死啃老吗?你这也太小看了95后。
近几年兴起的“双创”大潮,为“不就业”提供了社会土壤。据腾讯的统计,不就业的95后中,超过15%的95后对创业有着狂热的痴迷。除了互联网项目,农业养殖也成为小鲜肉们奔“钱程”的新途径。有超过8%的95后希望在毕业后尝试网红等新兴职业。此外,还有4.8%的选择了“间隔年”。这又是一个新词,指的是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长期旅行,或者去做教育、医疗、环保义工,甚至餐厅服务员、工厂工人、农场助理,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看,我们老祖宗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穷怕了的60后、70后想都不敢想的“游学”,在这代不差钱的人身上终于实现了。
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也很让老一代大跌眼镜。比如54%的最希望成为主播/网红,17%的希望成为声优(外语片、动画以及电玩游戏的配音演员),11%的是化妆师,以下依次为coser(动漫、电玩等角色扮演者)、游戏测评师。
当然,95后也不是都爱玩“大冒险”。
去年刚刚毕业的小z,有一位在政府部门担任领导的父亲和一位执掌餐厅多年的外婆,生活条件优渥。她是一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姑娘,在网上看到一家小众型创业公司,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加入,无论是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待人接物,都备受公司领导的称赞,被当作核心团队成员培养。但在工作半年后,她最终还是听从父亲的意见和安排,愉快进入一家稳定的国企工作,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挣扎和纠结。
小z不是个例。据《qq大数据微报告:95后抖屏择业观大起底》的调查显示,95后是第一批宽松时代下成长并进入社会的一代人,父母辈累积的资源,成长环境比较和平富足,都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择业观。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们追求个人兴趣,但又乐于享受父母资源。数据显示,超三成95后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工作,是95前的近两倍。19岁的小温说:父母手上资源多,他们给我安排的工作比我自己找的都要好,那就等着安排好了。原来在大家眼中个人兴趣和父母旨意是矛盾的,那在95后身上看到的是很好的融合。他们的预期工资不高,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一种确切的满足感。即使在创业热中,七成95后有创业打算,但他们却比大家的认知要务实,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累积经验和人脉再去尝试。
刚进入职场的互联网一代,有他们优势的一面。m认为:“新的信息,他们肯定是第一个知道的,比如新上映的电影、新游戏、新研究、新领域、新科技。这是非常好的一点。另外我个人觉得,这些小朋友比较优秀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敏感,会愿意不断接受别人的建议,去完善自己。”
但国外有研究也发现,仅凭兴趣,可能会让他们的专注力不足。“他们的注意力比千禧一代更发散,未来的雇主需要适应这一点,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这种“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或许比金鱼还短”的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我们公司招聘的新人中,95后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很有热情,但很难在一个点上深入下去,尤其是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去研究其他方向或者跳槽。但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扎得足够深才能见到真金。”一位互联网创业公司的ceo告诉记者。
谁说他们不用买房?
都说95后敢于爱谁谁,有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再背负买房这个巨大的蜗牛壳。该观点基于两个判断:父母有经济基础的,家里有房留给孩子,或者不希望孩子以后做房奴,早已为他们准备了可能不止一套房。而家庭条件不允许的95后,面对一骑绝尘的房价,会表现得更洒脱:反正买不起了,还不如彻底不考虑这个问题。
但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绝对。
几年前,90后代表马佳佳喊话“90后不买房”。如今,90后已经到了晚婚晚育的年纪,有的已经开始初为人父母。人们悄然发现,买房的90后已经越来越多。95后也会重蹈覆辙吗?
为了给小w在北京买房,他的父母将把老家郑州的两套住房卖掉了一套,掏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把能借的亲戚都借了一遍。其中一位亲戚摇头叹息道:“买的房子那么小,这两个老人将来肯定无法跟儿子一起住了。也没有积蓄,将来怎么养老?”
是什么让小w的父母做出这么“惨烈”的决定,让小w早早背上房债?说到底,是对“再也买不起房”的恐惧。
越来越高的房价,以及房产商、中介合力通过媒体放出的风,迫使一部分还没有需求的老百姓,担心以后再也没有买房机会了,而提前加入了买房队伍,其中就包括刚刚毕业的95后。
“我买的是首都机场周边的小区二手房。去年4月份去看房,北向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最小户型,69.7平米,要价146万元。7月份我再去看,最低要价160万元。3个月涨了14万。本来我刚刚毕业,并不是必须要买房子。但那时候一天一个价,实在不敢再等下去了。我将来总是要娶妻生子的,没有房子终究不稳定。事实证明当时买是对的,7月底等我买完房子,要价已经170万元起。”小w告诉记者,“房贷车贷,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负二贷。”
老周在长沙楼市从业12年。他也表示,楼市暴涨的威力,波及到尚处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由于他所在的母校湖师大正在筹备校庆,他曾被拉入一个师大校友群,群里有许多仍然在读的小师弟和小师妹。买房子这档子事,毫无悬念地被大家提及和热议,而讨论最积极热烈的,反倒是几位在读的同学。
95后买房和90后买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主导,全家总动员”。
老周说:“95后的购房实力十分强大,套均总价、成交均价、套均面积三个数值,都是最高。很显然,这个年龄段的购房客,无论是首付还是月供,大多还是由父母出资。”
面对早早买房的95后,一位80后房奴“大叔”唏嘘道:“给22岁的你一个建议:买车吧!……有车的青春,你会更贴近诗和远方。不要等到30岁settle down了,再像我这样眼巴巴地追悔当年。你们应该有你们这代人的活法,跟我们不同的活法。”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