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从大学、中学到职教 上海教师援疆大组团:全面输送先进理念-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21-08-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批又一批上海教育人才,为喀什地区教育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
记者|王仲昀


  在完成了一年半的驻校工作后,喀什大学的上海援疆教师们要回家了。2021年7月初返沪之前,7位老师统一穿着白衬衫,在喀什大学的家属院8号楼门前拍下一张合影。8号楼楼道口挂着一块蓝色的门牌,上面写着:上海援疆教师之家。

  家属院陈旧的褐色墙面,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经历的岁月变迁。

  从2010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喀什地区开始,不断有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教师被选派到曾经的喀什师范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喀什大学,参与到当地的高等教育的建设。这一批刚刚结束了一年半援疆工作的老师们,已经是来自上海的第十批援疆教师。

  过去十年中,从上海到喀什支援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工作的方向也愈发明晰。现在,第十批上海援疆喀什大学工作队的老师们,也在此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们这一批人在离开之际,可以说真正开始推进上海在喀什大学的‘组团式’援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马险峰副教授告诉《新民周刊》。从2020年4月至今,他在喀什大学担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今年夏天,在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在喀什六中,在上海对口援建的叶城、泽普、巴楚、莎车四县相关的中学,来自上海的援疆教师们也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援工作。临别之际,想要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与即将告别这片土地的不舍交织在一起。这份心情与他们在此工作的成果,汇聚成上海援疆教育事业最真诚的写照。


喀什大学:从教学延伸到科研


  喀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却没有一所像样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从2012年起,喀什地区委员会开始筹建喀什大学。在此过程中,作为师范院校的喀什师范学院如果想要升级为综合性大学,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理工类学科。

  但是,当时的喀什师范学院几乎没有工程学科的建设经验,很多专业都是“零基础”。帮助学校创建土木工程专业,成为2014年在此的上海援疆教师工作队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2014年,我们上海的援疆教师帮助喀什师范学院创立了土木工程系,促成了后来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从土木系,到现在喀什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每一步都离不开上海援疆教师的努力”。马险峰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道。

  和上一批上海援疆喀什大学工作队相比,马险峰这一批人员人数变少了,从10人变成了7人,但是学科专业变得更加集中:有3人来自土木工程专业,3人是艺术相关专业。这在马险峰和同事看来,如此安排显然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力量,重点支援喀什大学两大学科的建设。

  从2014年到2019年,对于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援疆教师来说,最基础的工作还是本科四年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体系的建设。

  等到2020年马险峰与同事饶平平、王润锴作为上海援疆教师来到这里,工作重点从此前的教学更多转向科研。马险峰来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饶平平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而王润锴则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他们在各自院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几位援疆教师带来自己原有的科研基础,然后让当地教师参与到科研课题中。经过双方的学习与交流,最终将其作为共同的科研成果发表。

  在上海教育援疆的理念中,始终强调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通过“造血”来提高当地教师在科研上的自主创新能力。饶平平与王润锴主动找到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本地教师,表示可以“从零开始”、点对点指导他们写论文、报项目。

  此前几年,土木工程学院在科研成果上建树较少,而通过三位上海援疆教师一年多的努力,学院的教师们发表了多篇论文,并申报成功两个国家级项目。“可以说是科研成果全面丰收。”马险峰说道。

  科研以外,援疆教师为了更好地建设土木工程学院,还引导师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之中。“现在对于高校而言,公共服务也是学科评估的重要环节。过去喀什地区的高校办学过程中,在社会实践这一块与外界联动不够。土木工程学科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我们希望能够让喀什大学的师生参与到喀什的城市建设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援疆教师们联系喀什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让青年教师参与到本地“十四五”期间的城市规划工作,也推荐了优秀学生去对方单位实习。在此过程中,还有学生学以致用,顺利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饶平平回忆起援疆过程中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喀什大学的学生更加热情、对知识充满渴望。“尤其是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很少。讲课时,能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在看着我。”

  饶平平说,他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还希望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鼓励他们未来学有所成,回到喀什建设家乡。

  就在援疆教师离开喀什前,不止一位学生找他咨询考研事宜。“他们说,听了上海援疆老师的课,视野更开阔,也萌生了继续求学的想法。”每当听到这样的反馈,饶平平就觉得,作为上海援疆教师,这一趟没白来。


喀什六中:从“小组团”到“大组团”


  上海教育援疆在基础教育领域早已开始“大组团”模式。尤其是2020年4月在教育部第二批“万人支教计划”的推动下,上海援疆教师团队共220人抵达喀什,为当地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作为这220名教师的领队,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周凤林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一年半时间,正是过去‘小组团’向‘大组团’转换的承上启下关键阶段。”

  喀什六中始建于1956年,1978年被命名为首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中学。该校现有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11个民族在内的师生3000多人,在喀什地区乃至整个南疆的基础教育领域,有很高知名度。

  喀什六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前些年遇到了发展瓶颈。2017年2月,喀什六中迎来首批上海援疆的3位教师,他们以“小组团”的方式,开始担负提高喀什六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使命。

  2019年4月,喀什六中加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牌;同年10月,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喀什六中由此成为上海援疆教育集团“1 4 n”核心校。所谓“1 4 n”,意为“一个核心校、四个县域集团、辐射全地区”。以喀什六中为核心,上海对口支援的莎车、叶城、巴楚和泽普四县分别成立县域“教育集团”,通过三年一轮的“两轮”建设,大幅提升成员学校办学质量,并为未来辐射推广预留想象空间。

  2020年,教育援疆“小组团”升级成“大组团”。除了人数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援疆教师带来的先进理念,开始全方位地影响喀什地区基础教育。

  走进周凤林在喀什六中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一摞厚实的文件。其中既有“玉兰工程”活动手册,也有喀什六中最新版的规章制度。周凤林与上海援疆教育集团的同仁们一道,在过去一年半从学校顶层设计、教育教学以及校园设施等方面对这所核心示范校进行改造、升级。

  此前,喀什六中一直没有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与发展规划。而周凤林强调“制度引导”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对此他用了整整一年半,最终在临行前完成了40多万字的新版学校制度。在教育教学领域,“玉兰工程”令喀什六中以及上海对口四县的教师受益匪浅,这项工程从2020年至今,共聘请了30位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知名教育专家担任导师,带教170名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所属学校各民族教师。

  此外,从这一批开始,上海援疆教师全面走进当地班级授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胡老师对我们学物理最大的改变,是她把自信传递给我们,让我们面对物理不再迷茫和害怕。”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刚刚高考完的高三女生热孜亚,谈到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的物理老师胡艳萍对他们的影响。

  喀什六中是一所理科为主的高中,由于学生普遍觉得物理最难,胡艳萍从接手高三班级第一天起,就反复磨炼学生的基础知识。“物理虽然难,但也不至于完全不能拿分。一旦掌握好基础知识,对于迅速提高成绩很有帮助。”胡艳萍说道。

  另一位高三女生夏依旦,回忆起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四中学的英语教师宋蕾第一次走进她们课堂的场景:宋老师说话温柔,制作的课件精美而可爱。更重要的是,宋蕾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坚持用英语授课。虽然只教了夏依旦和同学高三一年,但宋蕾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增进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现在,夏依旦即将进入大学,而她受到宋蕾影响,未来也想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真心善待每一个孩子,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是“大组团”援疆教师始终坚持的信念。


喀什职院:“从零开始”


  在上海的教育援疆事业中,基础教育领域起步早,已经有一定基础。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新兴领域,上海援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队是真正意义上“从零开始”。

  援疆期间,张哲民担任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他向《新民周刊》解释了“从零开始”的由来:首先,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不久,2018年当地6所中职院校合并,才有了如今的喀什职院;鉴于学校刚刚成立,上海市也是首次选派工作队,参与职业教育援疆。

  万事开头难,对于上海援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队的8位教师而言,在一年半的工作周期里,他们需要克服的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活条件上的多重困难。

  刚到喀什职院投入工作时,8位教师每个人都感到分身乏术。在一所新院校,要做的事情太多,加上陌生的工作环境,有的人常常忙到赶不上食堂饭点,最终只能以泡面或者零食充饥。

  比起生活条件,他们觉得更困难的在于当地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我们来到喀什职院后的调研中发现,当地普遍对于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学校的定位很尴尬,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同时缺乏明确规划。”张哲民说道。

  纵使在这种情况下,张哲民和同事依然获得了不少“零”的突破。张哲民在喀什职院完成了校内制度建设。援疆教师干英俊在喀什职院任教务处处长,据他介绍,一年半时间里,援疆团队帮助学校在公开课、科研立项、新专业开发申报等工作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进展。

  一批又一批上海教育人才,为喀什地区教育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援疆的每一位老师就像是一粒粒种子,在祖国的南疆播撒下沪喀两地情谊,也在当地的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希望。(记者 王仲昀)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