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汪勇要组更大的“局”-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汪勇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照片,那是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4点的武汉,他离开家时拍摄的家门。这张照片他向很多人展示过,汪勇不知道,离开之后还要多久才能重新回到家,二十天、一个月或者更久。“万一永远回不来,在外想家了也能看一看。”
那次离家,汪勇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接送金银潭医院的医生上下班。彼时的武汉,公交、地铁停运,网约车下线,不少医护人员通勤上遇到了很大困难,而全国医护人员正在一批批向江城赶来。汪勇脱下工装,逆行而入,像极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开头。
从调配物资、发放餐食,到修眼镜、修手机,他就像一个万能的支点,撬动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能量。2020年2月15日,《快递小哥汪勇: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一文在《新民周刊》官方微信刊发后,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荣耀与赞美随之而来。
2021年3月30日,在武汉近郊一个小区,《新民周刊》记者再次见到汪勇,这一年,他变得沉稳了许多,脾气更好了,工作更忙了,更懂得家的意义了。谈笑之间,记者开玩笑地说,他似乎有种“老干部”的做派,汪勇却觉得,疫情过后,自己跳出单一快递员的身份,一下子上升了好几个维度,学习,成长,都成为了他的必修课。
门栋的铁门有点生锈,推开时吱呀作响,记者与汪勇顺着水泥楼梯一路攀爬到七楼,仿佛重回去年的抗疫岁月,不同的是,那扇绿色的房门早已焕然一新。汪勇说,2021年除夕夜,他拿着扫帚把门周围的灰尘,全部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五福临门”对联。“一年了,我们所有人拿命在扛,好在,我们的武汉回来了。”
武汉重逢 聊着聊着就哭了
武汉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汪勇仍不忘在特别的节日,在十几个全国援鄂医疗群中发祝福红包。别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医护人员与汪勇的关系这么好,或许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在被黑暗笼罩的日子里,“汪勇”这个名字成为了一道光,她们彼此之间,是生死过命的交情。
3月23日,汪勇在朋友圈晒出了一组照片,一张是写满医护人员名字的手掌,两三张是与7名重庆援鄂医疗队医护们的合照。这天上午,汪勇正在湖北咸宁一所职高作宣讲,突然接到重庆援鄂医疗队领队“张妈”的聚餐电话,原来,他们一行人专程来武汉看樱花了。
宣讲6点钟结束,汪勇拖着电量即将耗尽的电动汽车,充电两小时后,晚上10点钟赶回武汉。一进门,汪勇看到一群年轻有活力的小姑娘,热情地打招呼,但每个人都对不上号。“疫情期间,大家从来没摘下过口罩,不知道彼此的样貌,但心里一点不陌生。”
他们聊曾经,聊现在,聊着聊着都哭了。汪勇记得,当时送别重庆医疗队时,内心很复杂。一边是不舍,这辈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和这么多人一起见面;另一边是开心,因为他们平安地来,平安地回去,武汉人民做到了。
“他们来的时候,以为武汉什么都有,结果来了才发现,连喝一瓶可乐都是奢侈,而突然出现这么一个人,要什么有什么,就像机器猫一样神奇。”汪勇说,由于医护人员每天对手机消毒,次数太多屏幕就黑了。那时,他每天至少要修五部手机以上,有的配件好找,当天就能修好,有的不好找,还要再等几天。
别看汪勇是个180cm的壮汉,心思细腻的程度连女孩都比不过。他知道医护人员背后有一群家人和朋友,一天不报平安都不行,便用筹集来的钱,买了20部手机,给医护人员用作过渡,修好了再换回来,继续流转。
医护人员是救命恩人,汪勇拼尽了全力。但刚开始,对于这样无偿的好意,医护人员常常是拒绝的。有一个医护人员的手机摔破了,换一个屏幕要1000多块钱,她执意要自己掏钱,被汪勇一口回绝。
“我的钱也是筹集来的,那些捐钱的人,觉得自己在家没办法为疫情出力,他们希望你能接受这份好意,而你的手机,是你在支援武汉,忙碌慌乱下才摔破的。”汪勇告诉《新民周刊》,他这一番措辞,是想让医护人员打心底里接受帮助,而帮助并不是施舍。
比起送餐、修手机的小事情,更重要的是让医护人员感到温暖。
当志愿者去接送医护人员时,外面很冷,他们会说,快上车,外面冷。其实没有人不害怕,但他们的害怕不能表现在医护人员面前。“医护人员面临的是满屋子都是病毒的风险,志愿者的风险,就是医护人员身上的一丁点病毒,不是一个量级。”
4月8日,武汉迎来解封,金银潭医院的医生战斗到最后一刻,当时的医院院办没有精力筹划奖章和纪念品,汪勇看着心酸,他不愿看到医护人员羡慕别人,便主动揽下了这个任务。汪勇和《新民周刊》推荐的志愿者杨艳花了两个月时间,排版策划了一本只属于他们的《金银潭日记》。
日记中,收录了300多名医护、志愿者的故事照片,并请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撰写序言,在去年5月12日护士节寄到大家手上。“你以后捧着日记,对家人爱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目前,这本日记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很多医护人员说,驰援武汉、治病救人是他们的职责,但汪勇却认为,一个事情如果不危及生命的话,都可以说是职责和工作。但当事情涉及生死,这就不是工作了,而是你的担当。而汪勇说,回过头,复盘所有的事,相比医护人员,他们做的只是九牛一毛。
在口罩紧缺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将本应该戴4小时的口罩,用了6小时,只为戴两次能抠出来一次给他;有的医护人员发了增强免疫力的药,他们自己吃一半,不忘给汪勇留一半;还有的医护人员愿意将自己做肺部ct的免费额度捐献给汪勇。
为什么是汪勇,意料之外与意料之中
汪勇说,自己不是什么“大侠”或者“英雄”,如果在平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疫情结束,他依然会回归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资源,我就是个组局的人,而局里每一个人都是拿命在扛”。
2020年年底,汪勇并没有写下长篇大论的总结,他配了一张女儿穿着艾莎公主上衣、大笑的照片,经历这场疫情大考,他懂得了生命可贵,他想留更多时间陪伴老婆孩子。汪勇的妻子说,当她在网上看到《新民周刊》刊发的文章后,才知道汪勇干了什么。“我开始是极力反对,家里没他不行,但他举了个例子,很快把我说服了。”
汪勇说,医护人员拼了命地守护武汉,作为普通人,我们只用守护我们的小家,但万一病情控制不住的话,小家守得再好也没用。记得归家那天晚上,桌上的饭菜,全是他最爱的口味。这一个月,汪勇吃的泡面相当于自己大学四年吃的所有泡面数量。
第二天早上,妻子悄悄告诉他,爸爸妈妈晚上终于睡着了。他才知道,自从2月15日知道他在外面做的事情之后,父母就再也没有睡安稳过。一直以来,汪勇没给父母挣过什么面子,读书时,他不是好学生,高中沉迷网游,大学学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毕业时,连补胎都不会。
后来,他开过出租车、干过保安,29岁这一年,他做了快递员,从头打理自己的人生。可是,外人再怎么看,汪勇的成长史都与“英雄的剧本”相差甚远。这么多志愿者,为什么是汪勇?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汪勇的妻子给出的回答有点不同: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妻子记得有一次,汪勇帮助一位蹬三轮的老人爬坡,推的时候,刚上平路,老人一个加速,三轮车后面的铁皮片,就把汪勇的右手划烂了,血流不止。“我有点埋怨地问他,都这样了,人家也没说声谢谢,他说,我帮助别人,是我自己愿意做的,要别人说谢谢干嘛。”
去年3月,汪勇在小区门口看到值守人员与一对老年夫妇发生争执,上前询问得知婆婆甲沟炎发作,需要出门治疗,开完出门条,汪勇送婆婆去社区医院手术,被告知这种手术全部停止了,恰巧驰援武汉的一名医护人员愿意抽空到婆婆家消毒、治疗,最终痊愈。
一年过去了,仿佛是命运冥冥中指引,三个月前,汪勇因为房子漏水,偶然间得到婆婆儿子的帮助。在采访进行到十分钟时,记者对汪勇的暖心细节感受颇深,他看到旁边一名记者一直站着,便主动中断了采访,搬来了椅子。那一刻,我们觉得,即便疫情结束,英雄汪勇,也一直都在。
疫情过后,汪勇连升三级,手底下管着四个营业网点、200多个快递小哥。工作上的忙碌,非但没有拖后腿,反而让他胖了10公斤。“主要是心情放松了,原本以为武汉得个几年才能缓过神,没想到,刚开始复苏时,有很多人站出来为湖北带货。”
解封当天,堵车竟然堵哭了好多人。“疫情期间,路上只看得到救护车,偶尔碰到一辆私家车,大家迎面会鸣两声笛,现在你发现,终于有人和你抢道了,以前抢道一定要抢过去,现在都特别礼让。而大家也开始更多思考家庭、身体、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感动中国人物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奔涌而来。完全超出预期的,汪勇“出名”了。在书柜的一角,汪勇一年来获得的荣誉和奖杯足足有四十多个,有的甚至不记得什么奖项,如果不是记者提出要求,汪勇从不去翻看它们。“收获越多,反而觉得肩上的压力和责任越大。”
当汪勇站在领奖台上,习主席接见他们时,内心特别激动。“我小时候没得过什么奖,连小红花也没有,那天这么大的红花,别在胸前,我不能愧对这份荣誉。这群人里,有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者,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我们素不相识,但每个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里默默付出,这场战役,我们打得漂亮。”
组更大的“局”影响更多人
在汪勇看来,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自己只是恰巧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正如《生命摆渡人》一书中,讲述的不是汪勇一个个体的故事,而是全中国千千万万个“汪勇们”的故事。
去年12月初,汪勇在北京参加一次节目录制,台上见到三位援鄂医护人员,眼圈立刻跟着红了。看淡过生死,汪勇说面对再多荣誉、再大的镜头,他的心跳都不会加速,只有一起拼过命、一起迎来曙光的医护人员,能让他破功。
在台下,他笑着嘟囔,说这些80后、90后甚至00后们都是他的“软肋”。人们以前认为这代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他并不这样认为。作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青年榜样,汪勇现在是几个宣讲团的成员,定期在各地宣讲。
他认真思考了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既然我已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被那么多人看到,获得那么多荣誉,就应该把力量用到它该用到的地方,负起责任。一个是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另一个是跟更多人分享疫情前后的见闻感想。”
被媒体报道后,汪勇收到许多孩子写来的信。其中,有个广州小学生托父母加上汪勇的微信,捐出了自己所有的压岁钱。孩子父母说,这是儿子长这么大做过的最棒的事。汪勇说,他最看重对孩子的影响,希望我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告诉他们助人是件快乐的事。
在咸宁职高分享时,他就通过微信帮助过一位腼腆的孩子,让他从和一个人交流,到和很多人交流,慢慢建立起了自信心。汪勇觉得,正因为自己是个成长经历没那么光彩夺目的普通人,学生们才更容易将他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而不是来讲大道理的说客。
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目前,除日常工作外,汪勇还在持续通过自己的号召力以及掌握的各类资源,为老年人、学生等群体甚至更多人提供公益服务。
前不久,公司组织了一场义务献血,汪勇带着团队报名参加了,在他看来,献血是有可能救到别人最快的方式。别看五十多个人捐献了1万毫升的血,真正做起来,献血这事,对汪勇这个高个儿男子汉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一张武汉血液中心献血单上,记者看到献血者紧张状态一栏中写着:有点害怕。问起来,汪勇才说,自己从小就对打针有恐惧心理,当一个针头慢慢过来的时候,他整个身体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所以,小时候宁愿吃药,也不打针,如果一定要打,妈妈必须答应买罐头吃。
汪勇还召集了居住小区周围的快递员,成立了孤老志愿服务。每周四帮助他们做煤气卡的圈存,固定时间收取,省去来回跑腿的时间。一有空闲,也会帮助老人买些生活物资和餐食。
偶尔,他会同并肩奋战过的志愿者兄弟们聚会喝酒,觉得跟这帮人在一起时最放松。疫情形势好转后,大家的生活都回归日常,像英雄归隐草野。该上班的上班,该开店的开店,该教书的继续教书,该治病救人的继续治病救人,只是多了一段这辈子都难忘的“下酒谈资”。(记者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