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口福到真水无香-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记忆中,“甜水”的风靡要早于“无香真水”——瓶装蒸馏水、矿泉水整齐地出现在超市里,那是“甜水”很久以后的事了。
记者|阙 政
从“老虎灶”到凉茶摊再到矿泉水,从一瓶舶来的碳酸饮料到“东方魔水”,饮料在我们的生活里似乎总是一个配角,但历史是一出大戏,配角也有自己的身世成谜。轻轻拧开一瓶饮料,升腾而出的,却是精彩程度丝毫不输主角的缤纷演技。
80后记忆里的凉茶摊
“灶开双眼兽形成,为此争传老虎名;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光听这首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的打油诗,年轻人大概已经无法猜到,它描述的对象,是昔日遍布上海街头的“老虎灶”。
“老虎灶”为什么要以“老虎”为名?据上海文史专家薛理勇《“老虎灶”的来历》所说,与灶锅和烟囱有关:“上海早期熟水店为提高灶的热利用率,同时为使随时可以得到沸水,一般平排设计两眼大锅,在这两口锅后再设一更大的锅。两口大锅像两只虎眼,后一大锅像虎身,而插入屋顶的烟囱像虎尾,于是被称为‘老虎灶’。”
老虎灶的盛行,主要的目的不只是提供饮用水,在煤气不那么普及的年代,它还肩负着寻常百姓人家所有的日用开水——不便烧柴烧稻草烧水的岁月,拎上几只热水瓶去“老虎灶”打开水,是一道日常风景线。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时期,全上海市共有2000多只“老虎灶”。
但它又远远不只是一个热水站,还兼具了一点“茶馆店”的功能。上海市的最后一只“老虎灶”,直到2013年才完全退出市场。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即便煤气、热水器早已普及,这最后一只烧柴的“老虎灶”依然有人气:“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壶紫砂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汤,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是不输戏院人气的。”
80后的记忆里早已没有了“老虎灶”。但小时候在公园玩耍的80后们,应该见过“前瓶装时代”流行一时的饮料:凉茶摊。游玩公园又热又渴准备回家的时候,准会见到公园门口,一个老爷爷摆出来的凉茶摊——格局很小,也就一张折叠桌打开,上面随意地放着四五个玻璃杯,杯子里是早已经冲泡好,正在放凉的茶水,有时候是红茶,有时候是茉莉花茶。那时候的一角钱还没有变成硬币,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咖啡色的角票,就能换一杯解暑的凉茶。喝完了把杯子还给老爷爷,会被他放到脚旁边一只红色的塑料桶里。塑料桶里装着消毒水,浸一浸,再泡下一杯,算是达到卫生要求。
瓶装饮料尚未多样化的年代,80后们也很善于自己炮制饮料: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菊花晶”与“红茶菌”,前者是本土初代“果珍”,后者使用的“菌膜”看起来有点可怕,但做出来的饮料却酸酸甜甜,据说还有点保健作用。
风靡世界的“甜水”
而80后记忆中最深刻的带点甜味的饮料,莫过于两种:正广和的盐汽水,还有被昵称为“红宝”的利乐包装橘子水。小时候还不太知道,一种风靡全球的“甜水”,马上也将席卷全中国。
印象中第一次喝这种叫作“可口可乐”的甜水,是在上海西郊公园。从父亲手里接过红色易拉罐,尚不知如何打开。拉开拉环,猛灌上几口,倒没有被它接近于咳嗽药水的怪味和二氧化碳气泡吓到,正甘之如饴间,口腔里仿佛有一只小虫正在激烈跳跃——以为中头彩喝到了不卫生的饮料,吐出来一看却不是苍蝇,是一只拼命挣扎着的蜜蜂——原来是公园里的“嗜糖”小动物,寻味而来。自此,可口可乐的味道便与蜜蜂的记忆捆绑在了一起。
那时候还不知道,其实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在1940年代,上海的工厂还成为可口可乐在海外最大的工厂,直到1948年撤出中国。再回来,则要等到30年后——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也使得可口可乐成为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家外企。
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尚未重新在中国建立起来之前,1979年起,就先采用寄售方式,从美国运来可乐,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这瓶可乐,也由此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
童年印象中,可口可乐并不容易在烟纸店里买到,反而会出现在一些旅游景点。这种疑惑,很多年后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里找到了答案:
“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可口可乐开始它漫长而愉快的征服中国消费者的旅程。似乎在起初,中国人并不喜欢那类似咳嗽糖浆的味道。此时,可口可乐公司又让人们见识了什么叫商品促销。每当周末,可口可乐的职员就举着标有可口可乐商标的彩色气球,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五毛钱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一时间人潮如涌。……这种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北京的一些报纸杂志立刻发表文章,抨击可口可乐,称这种做法‘侵入中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一家日报还在内参上登出文章——《‘可口’未必‘可乐’》,文章列举了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数条罪状。很快,上面来了指令:可口可乐被严格地限制在外国人圈子中销售,‘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 这个禁令执行了将近一年,让美国人很是沮丧,后来,经过中国合作方的再三争取,它才又获准恢复内销。”
眼见可口可乐风靡大江南北,中国厂商也有不少效仿之作:成都天府可乐、河南少林可乐、杭州西湖可乐、上海幸福可乐、非常可乐、咖啡可乐、蓝带可乐、爽口可乐……前不久,记者还喝到了青岛出产,带有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成分的崂山可乐——味道嘛,就像可乐里加了香草奶盖。
然而在中国本土的“甜水”市场,最成功的却不是以上任何一家“可乐”企业,而是一飞冲天、留名青史的“健力宝”。
运动饮料之父
“健力宝”的诞生故事,完全不辜负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最早期的“运动饮料”——健力宝之父李经纬,原本是广东三水县一家酒厂的厂长。因为是体委干部出身,又时值1984年初,这一年的8月,美国洛杉矶即将举办第23届奥运会——李经纬将“饮料”与“运动”一合计,想出了发明“运动饮料”!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孝研发出一种‘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而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便找上门去要求合作。在欧阳孝的主持下,一种橙黄色的饮料水被开发了出来,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称——‘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饮料。……4月,亚洲足联将在广州开一个会议,李经纬想把饮料带到这个会上去,这样就有机会接触到国家体委的人。而这时,连饮料的品牌叫什么,商标是怎样的,到底采用何种包装,都还没有一个影子。那时的厂里已经有一个叫‘肆江’的品牌,但是李经纬却不满意,他苦思冥想出一个新的名字——‘健力宝’,听上去朗朗上口,还很有‘保健’的暗示。”(《激荡三十年》)
很快,健力宝的包装出炉:“这个新商标在1984年的中国商品中如石破天惊:‘j’字顶头的点像个球体,是球类运动的象征,下半部由三条曲线并列组成,像三条跑道,是田径运动的象征。从整体来看,那个字的形状又如一个做着屈体收腹姿态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整个商标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它在当时陈旧、雷同的中国商品中简直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许多人不知道,健力宝的易拉罐罐装,还是由深圳百事可乐公司代工完成的,因为在当年,易拉罐包装就象征着“高档饮料”。
这一年的6月,健力宝顺利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8月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凭借许海峰的射击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最终夺得15枚金牌,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联邦德国,位居第四。中国女排姑娘也是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击败了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成为“国家英雄”。
女排胜利后,《东京新闻》上发表了一篇花边新闻稿《靠“魔水”快速进击?》,提到了“健力宝”这种前所未见的饮料,并猜测它具有某种神奇的功效。“没有想到,一位随团采访的《羊城晚报》记者看到了这篇新闻,他将之妙手改写成‘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中国魔水’与‘东方魔女’(对中国女排的昵称)交相辉映,在早已沸腾的奥运热上再添一份充满了神秘气息的骄傲,它实在非常吻合一个刚刚回到国际舞台的东方民族的心理满足。健力宝一夜而为天下知。 李经纬就这样交上了好运。”
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就飞蹿到1650万元,再一年达到1.3亿元,此后15年间,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健力宝之深入人心,还在于它的“拉环有奖”促销活动——“凡是购买健力宝的消费者,只要拉到印有特别图案的拉环,就可以得到5万元的奖金。”在“万元户”刚刚成为大家羡慕对象的年代,5万元,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课堂上、春游的大巴上,同学们掏出一罐健力宝互相争看有没有特别拉环的一幕,成为集体记忆。只是,很多年拉下来,身边并没有中大奖的同学,反而是后来,在法制新闻里看到不少拿着假拉环骗人的江湖故事。
真水无香
“东方魔水”,想来就是如今各种运动饮料、功能性提神饮料的前身了。在它之后,我们还见识过太阳神口服液、马家军的“中华鳖精”——从饮料慢慢变成了“保健品”。也是在腹背受敌之下,健力宝一度也差点跑偏,沉浸于“魔水”的想象中无法自拔,甚至创作出了“卧床不起老人喝了健力宝神奇痊愈”的广告,幸而及时恢复清醒。
虚假广告没有杀死健力宝,但它最终还是死在了上市过程中的产权博弈。一代饮料大王悲情收场,这又是后话了。
记忆中,“甜水”的风靡要早于“无香真水”——瓶装蒸馏水、矿泉水整齐地出现在超市里,那是“甜水”很久以后的事了。1982年,我国正式将饮料列为计划管理产品,为轻工40多个大类产品之一,饮料工业步入发展起步阶段。据统计,当时我国的饮料产品以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固体饮料为主,其中碳酸饮料的产品产量占饮料总产量的90%左右,瓶装矿泉水相比之下微不足道。5年后,才第一次颁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自此,全国各地的矿泉水开发、生产才蓬勃发展起来。2年后,瓶装水被定为八大饮料品类之一,旅行途中手握一支瓶装水,就像现在中年汉子的保温杯一样,成为一种时尚。
而80后的小伙伴们也一定记得,从90年代初开始,家里也多了一种叫作“饮水机”的时髦东西——一个四四方方的白色机器上架起一只蓝色大桶,一按开关,就能放出或冷或热的纯净水或者矿泉水,高级一点的还能直接制冰水。有了它之后,家里的热水瓶、暖水壶,就算慢慢失去了用武之地。当年的大桶纯净水购买仍像旧时的“粮票”一样,需要先购买“水票”,只是这水票不分大户小户,只要有钱就能买——12-20元一桶,能喝上一个礼拜。一个电话打过去,送水工就扛着新桶来换水了。而且在大部分人家,这种“水票”是以公司福利的形式发放的,并不需要自行购买。你所在的单位发不发“水票”,也于是成为判断一个单位福利好坏的标准之一。
再后来,饮料的世界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赤橙黄绿青蓝紫,可乐不再只有咖啡色,还有蓝色白色粉色;鲜奶酸奶豆奶应有尽有,让你难以想象当年中国市场上第一家生产酸奶的企业“达能”一出手就遭惨败,只因冰柜发展跟不上活菌冷藏的需要;奶茶铺取代凉茶铺开遍了街头,又历经珍珠奶茶、现泡奶茶、奶盖茶的风云变迁,甚至还有“无色透明”的高科技奶茶颠覆你的认知;咖啡不再是大玻璃瓶里的速溶粉,“红茶菌”、“菊花晶”退出了历史舞台,“乐口福”也不再需要“调一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