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艺术:没有不可能-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大家会在残疾人艺术前加上“特殊”两字,为什么?残疾人文化艺术没有什么特殊,残疾人文化艺术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说特殊,那就是文化艺术有了这群热爱艺术、敢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残疾人的加入,才更显现出它的特殊魅力。
记者|何映宇
当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郑智化和盲人歌手萧煌奇站在舞台上时,所有人都为这两位身残志坚的台湾残疾歌手所感动。
而在上海,一群同样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在用音乐证明着他们存在的价值。2016年11月12日,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在东方艺术中心唱响《长征组歌》,这些或坐在轮椅上、或视力有缺陷的残疾人,在上海顶级的音乐厅里,和专业音乐乐团一起合作,不仅毫不逊色,更让观众对这些表演者心生敬意。
业余团队迎来专业管理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教授张锐的激情指挥下,在上海爱乐协会管弦乐团雄壮的交响乐伴奏下,《长征组歌》在“送别”一曲中徐徐拉开了帷幕。宋怀强、杨小勇、梁彬等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携手残疾人合唱团和爱乐交响合唱团,共同为现场观众演绎精彩的长征历程。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也为了展示本市残疾人艺术风采,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宣传文化促进会、上海爱乐协会协办了一台《长征组歌》。十首歌曲,一个半小时的演唱,残疾人合唱团成员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神饱满,用他们感情真挚、时而激昂雄壮时而婉转低回的歌声,征服了现场的1000多名观众,也很好地诠释了长征精神。
演出非常成功,全场多次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在其背后,则是残疾人合唱团成员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为确保演出效果,2016年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排练《长征组歌》,经历大大小小彩排、集训100余次。站在舞台上的这48名残疾人声乐爱好者,也是2016年年初专门面向全市残疾人进行招考而录取的。为了保证演出质量,这些合唱团成员就是在将近40度的酷暑高温天也没有中断排练,他们的秘密武器,是矿泉水和“喉宝”。
1983年5月成立的上海市盲人、聋哑人业余艺术团,原设有民乐、舞蹈、京剧、魔术4个组。1988年8月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后,艺术团更名为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由热爱艺术并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残疾人组成,4个组共有团员50多人。2009年,残联在业余团队专业管理的管理理念下,重新组建残疾人合唱团。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创作、培训、投入等方面脱节,上海残疾人艺术团开始“青黄不接”,如何使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再创辉煌?上海市残联开始探求业余团体专业管理的社会化运作模式,2008年首次将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委托上海爱乐协会管理和运作。考点设在交响乐团,计划招60人,结果现场来了200多人,报名表“一表难求”,只能临时加印。
新组建的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每季度进行声乐考试,考试成绩参考出勤率综合考量,也会给予成员一定的经济鼓励。经过了业余团队专业管理,不仅提升了艺术修养,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原本的一些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也消失了,变身为一个个文化使者。
在这样的思路打造下,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参加过国际合唱节、上海之春的演出,参加过全国残疾人汇演。从2010年开始,每年年底他们还会举办一场残疾人新年音乐会,广受好评。专业的团队也非常尽心地帮助他们,残疾人合唱团很多人一开始连简谱都不识,只是有声乐条件,现在,经过老师的教导,他们不仅能看懂谱子,还积累了20多个作品,可以撑起一台演出,这变化是巨大的。
而“业余团队专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残疾人和健全人融合,同台演出。
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和上海爱乐合唱团同台演出也经过一些磨合,一开始对方也有些犹豫,残联方面提出,那先唱两支歌试试?
一试,效果出奇地好;第二年,他们的演出曲目就多了;第三年,他们担纲表演《长征组歌》——三年上了三个大台阶。
上海残疾人艺术团经费有限,他们就请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刘薇来指导,她是马革顺的关门弟子。这是个双赢的过程,刘薇是研究生在读,不需要支付太高的报酬,而她作为一个还未毕业的研究生,也可以通过残疾人艺术团来提高自身的指挥经验。
残联的另一支合唱艺术团体“上海盲童合唱团”也以高水准闻名遐迩。2015年9月,上海市盲童无伴奏合唱团赴美国,参加中残联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庆典期间举办的残疾人主题邮票纪念版张首发仪式上的演出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夫人柳淳泽一起出席了这个首发式,盲童合唱团在活动中演唱的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获得了圆满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盲童的风采。
彭丽媛在听了盲童的演唱后说道:“孩子们优美的歌曲,唱出了对阳光的渴望和对幸福的向往。听到他们美妙的声音和非常和谐的和声,我真的留下了幸福的眼泪。他们天籁般的声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相信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此次活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演出,而是向世界展示出——在中国,政府和全社会都关心残疾人,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让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千手观音》何时再惊艳?
每两周的周四,虹桥路上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上海市舞蹈学校明亮的排练厅里,会走进一群特殊的排练者。
从表面上看不出端倪,换上训练服与舞蹈鞋,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很专业。可是当你和他们交谈时,你才会发现,这些上海市残疾人舞蹈团的成员,他们是聋哑人。
“现在很多观众是从舞蹈 《千手观音》开始了解和熟悉听障舞者。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由著名舞蹈教育家岑爱斌首创的手语歌、尤其是《我的中国心》曾红极一时。那时候,上海的残疾人艺术走在全国前列。”市残联宣文体处处长周新建说。
上海市残疾人舞蹈团由30多名聋人姑娘和小伙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业或者工作,因心爱的舞蹈艺术走到了一起。他们先后参加了上海舞蹈考级中心的专业测试,其中半数演员拿到了和健全人舞者一样的专业八级舞蹈考级证书,剩余演员至少也都在六级以上的水平。
上海残疾人舞蹈团多次参加了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大巡游演出活动,多次应邀为国际性会议开幕式,跨国公司年会进行舞蹈展示,深受中外观众的好评和喜爱。2015年,舞蹈节目更是登上了上海最顶级剧院——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全场1500多名观众的注视下,演出了《千手观音》等经典节目。
残疾人中有艺术天赋的也大有人在,如何激发他们的艺术天赋,让他们享受艺术,享受舞蹈,是摆在上海市残疾人舞蹈团面前的一个问题。聋人舞蹈的惊艳之处就在于精准地踏准节奏——举个例子:傣族舞《邵多丽》的节奏感非常强。这些孩子们刚来时,没有一点舞蹈底子,可以说是白纸一张,身材也不符合傣族舞的要求,民间舞老师李涛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点拨、纠正,现在,当年的丑小鸭都已经变身天鹅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惊艳过世人的《千手观音》会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聋哑人可以在用自己的健全的身体让艺术发光,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让盲人的世界透入了光亮。
摄影,原本是对盲人说不的艺术,如今却走进了盲人的视野,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2016年12月12日,“触摸光影——盲人摄影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所有展出照片上均有凹凸层,盲人参观者可以用手感触图片。盲人摄影给盲人与健全人之间搭建了一座可以相互进行情感交流沟通的桥梁。尽管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但通过特殊的训练,也能拍出有意思的摄影作品来了,这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要创作残疾人自己的剧目
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普通人的世界,和残疾人的世界,好像仍然有一层隔膜。
大家会在残疾人艺术前加上“特殊”两字,为什么?残疾人文化艺术没有什么特殊,残疾人文化艺术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说特殊,那就是文化艺术有了这群热爱艺术、敢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残疾人的加入,才更显现出它的特殊魅力。这样一颗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我们市人大、政协的新春团拜会却没有给过上海残疾人艺术展示的机会——如果大家熟悉的舞蹈“千手观音”没有春晚的平台,又哪来全国人民的家喻户晓?
如今,残疾人的文化又有了更多的拓展,如嘉定的竹刻、黄草编,松江的丝网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残疾人也在积极地从事,他们的作品也在逐渐被市场接受。那么,新开放的“大世界”定位在非遗的展示上,并有着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和胸怀,是不是也能有融入残疾人非遗作品展示的胸襟呢?我们政府部门的对外交流,是不是也能带上残疾人制作的工艺品呢?
现在上海,为残疾人度身定做艺术作品的少之又少,能够关注到残疾人的专业艺术团体也非常有限,如何来提升残疾人的文化需求?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就呼吁:“希望专家能够走进这一批特殊人群!”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由宋庆龄先生创办,最初创办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来专注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用艺术陶冶他们的情操,专业团队对他们的辅导,让他们有和正常人平等的学习机会,让他们非常受益,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蔡金萍说。
残疾人也有不同的人群。儿童剧院分了不同的班——对于盲人,因为他们的听力特别好,就根据盲人的特点开设了专门的课程。针对他们对声音敏感的特点,利用音乐来启发他们,抒情的音乐、快节奏的音乐,不同的声音会形成不同的刺激,让盲童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最基础的牙牙学语,到最后能在舞台上朗诵诗歌、故事和绕口令,盲人班的学员学习成绩突飞猛进。5年来,有12名语言朗诵班的学生通过文化部的考级,拿到了三级证书;小品《深深的爱》还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小品类节目一等奖……
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耐心、爱心、恒心和细心。蔡金萍说:“教健全孩子相对简单,教这些特殊人群的孩子就要一些特别的教学方法,这也锻炼了我们这支团队。有一些全盲的孩子没有我们普通人的那些想象力,要跟他们说蓝天白云,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过,怎么会有概念呢?经过不断的打磨,也摸索出来一些方法。”
现在,让蔡金萍感到不满意的是可供残疾人演出剧目的缺乏。她觉得文艺院团不是自己打造几个作品就好了,应该更多地关心残疾人的艺术需求。反过来,这对他们自己的创作也是很有好处的,儿艺创作过一出剧《灿烂的阳光》,就是根据智障孩子的真实生活改编而成的。
这一点,著名古典舞教育专家、原上海舞蹈学校教务主任岑爱斌也感同身受。她大声呼吁:“要有编导!要有上海特色的舞蹈!现在没有创作来支撑残疾人艺术生命的延续。老是在学别人的剧目。我在文代会上发言就说了一个特殊人群的问题,上海不是没有人才,可是对于残疾人的关心太少太少了。”
《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残疾人文化品牌建设:“加强残疾人艺术团队建设,培养残疾人艺术人才,鼓励残疾人参加舞蹈考级,动员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积极参与残疾人文艺创作。办好残疾人文化活动周,扩大残疾人读书活动参与面。支持基层举办残疾人展览、展演、比赛等活动,鼓励各区参加市内外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残疾人文化品牌。”在岑爱斌看来,上海的人才资源如此丰富,如果大家心里都有一颗关注残疾人的心,那上海残疾人艺术发展的未来会非常光明。
突破自我,里约夺金
残疾人的四字精神:自强、自立、自信、自重,在体育方面体现得也特别突出。
2016年9月7日至18日,第十五届世界残奥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残奥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共499人。308名运动员参加了17个大项、328个小项的比赛,这是参加在境外举行的残奥会中,参赛运动员人数、参赛项目最多,代表团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里约热内卢的残奥会赛场上,上海的残疾人运动员健儿们挥洒汗水,突破自我,拼出了奥运精神,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一次,上海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共27人,其中运动员20人,共参加了坐式排球、轮椅击剑、轮椅竞速、田径、自行车、游泳等六个项目的比赛,收获了9金10银3铜的好成绩,2人打破2项世界纪录,1人更是打破亚洲纪录。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加女子花剑比赛的周景景。
9月14日,女子花剑冠亚军决赛,周景景的对手是一名意大利的b级运动员。她因烧伤致残,虽没有四肢,但腰腹功能几乎和健全人一样,而周景景虽然也是b级,但由于她是小儿麻痹,下肢完全丧失行走能力,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腰腹功能。最终,惜败于对手。
不再是唯金牌论,只要赛出了水平赛出了精神,就应该给他们大大地点赞。特别是残疾人运动员,他们的付出更胜于普通人,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这圣火燃烧的12个日夜里,残奥健儿们用自己的拼搏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精彩、感人的励志故事,可歌可泣。
如果没有比赛前的高强度训练,有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是国家重点集训基地,16年来承接过四届残奥会和多次中国队的集训任务。为了确保运动员在巴西里约残奥会上能获得好成绩,体训中心主任柳瑾调动中心一切力量为集训队伍服务。在这里,他们流血流汗,不顾伤病,不怕病痛,勤奋苦练,一般人都难以坚持。
“除了在训练、生活方面做好运动员的服务工作,还有什么工作最重要?”柳瑾说,“就是运动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大赛将至,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素质较弱的,甚至可能出现焦虑情绪。成绩在伯仲之间,可上可下的运动员,心理的波动感就更明显了,他们顾虑最多的就是:要是没能成为奥运选手怎么办?这四年就白练了。心理负担一重,有的选手睡眠不好,胃口不好,是非波折不断,训练也打折扣了。
体训中心更重视的,是科学备战,而不是盲目的加大训练量,最终证明这样的举措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当沉甸甸的金牌挂在运动员的胸前,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
当时光老去,回首再看这段奋勇拼搏的岁月,超越生命,超越完美,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财富。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