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打造代表中国医疗水平的“国家名片”-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7-09-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记者|刘 琳 黄 祺 特约记者|齐璐璐
 
      80年前的7月7日,一声枪响,打破了卢沟桥的平静,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此时已昭然若揭。“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大地600多万平方公里沦陷,日本侵略军每到一处烧杀淫掠,祖国美丽山河被践踏,漫天炮火硝烟,到处鲜血淋漓,3500万同胞在战争中伤亡,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曾为人父母、子女、爱人、友朋……这一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口。
  七七事变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抛洒热血和生命,社会各界捐钱捐物以各种方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的战争,是一场改变国家地位、民族命运的战争。
  无论如何,1937,阴影笼罩了大半个中国,黑暗仿佛定格,光明似乎遗忘了这片土地。
  弹指80年,2017,时光穿越疮痍,见证重生,危难已成历史,大国正在崛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今天,当我们重回1937,在那一年的茫茫暗夜中细细翻阅每一天,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医学的一缕亮光——
  1937年4月1日,上海,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的“中国人的医院”——中山医院,宣布开业。
  这所历时6年最终建成的当时远东地区的最大医院之一,共计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病床450张,初设内、外、妇产、眼、耳鼻喉等科,从开刀间、蒸汽消毒室、无影灯、手术机械间、厨房设备、各种化验室,到小儿浴室、婴儿病房,肺痨病室、病人图书馆,诊断用x光机以及皮肤科用x光等一应俱全。
  这是由中国人自己投资、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而且由中国自己的医护工作者服务中国民众的第一所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一所“本土国际化医院”。
  深重的苦难遮住了星光。今天,在普通版本的“大事记”中,无论“1937年”还是“4月1日”条目,竟然几乎都没有提及中国医疗卫生史上这一有着重大意义的事件。
 
民族自信,建中国人自己的医院
  枫林路,在上海阡陌纵横超过5000条的大小街道中,只能算是一条不大的小马路,但这里,却雄踞着中国第一流的大型三甲医院: 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2016年门急诊就诊量380.7万人次,出院病人13.1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8.4万人次。全院职工4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近600人。
  是的,80年来,中山医院本部岿然不动,院址不曾变动,在“老地方”生根壮大,枝繁叶茂,顶天立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说: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医院,打造全球医疗行业的中国“国家名片”,是我们中山医院的目标。
  是的,80年来,中山医院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始终初心未改——“立民族之基,树民生之的;中山者,吾中国之医院也,强民族而利民生”。当年奠基时,著名史学家傅斯年的赠言言犹在耳:“一愿上海医学院毕业诸君多在民间服务,而不屑为租界中阔医生;二愿中山医院成为救济劳苦大众之全国模范医院,三愿此校与此院抬高中国在国际医学中之地位。”
  如今,中山医院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三甲医院之一,医院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几乎所有指标项上,名列全国3000多家三甲医院之前茅。作为国家卫计委直接管理的医院,中山医院在党旗的引领下,还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到摩洛哥,“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山精神和中山品牌伴随着一支支国家医疗队的出发和一个个医风医德的佳话得到深化和延伸。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辉有感于复旦中山医疗队四海援医,曾挥毫赋诗:“白衣胜却昆仑雪,大爱温融漠北寒。铁索横江谁可畏,常征疾患到天边。”
  8月9日,一块长15米、高1.4米、重达68吨的镌刻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名的巨石,在中山医院大草坪上庄严揭幕。它的背面是《筹设上海中山医院缘起》,并拓印有38位发起人的亲笔签名。这个用80年讲述的中国故事,还得从“缘起”讲起。
  在璀璨的外滩源,有条短短300米的马路,叫香港路,有栋古典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与不远处密集林立的其他老建筑相比,显得非常老旧。只有那气派的两层高、五开间的科林斯式列柱门廊,依然讲述着曾经的荣光——1918年,由信成、中国通商、四明、浙江兴业等国内银行发起组织了一个行业团体——上海银行公会,1925年,上海银行公会的办公大楼落成。
  没人能够想到,在这个金融机构的办公楼中,一群社会名流聚在一起,谋划了后来影响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大事——筹备上海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大型综合性西医院。
  1931年1月17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在上海银行公会内召开,发起人一共十多位,包括了当时的财政部长孔祥熙,上海医学院的创办者、第一任院长颜福庆,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等。会上,大家将医院定名为中山医院,意在弘扬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精神。
  《筹设上海中山医院缘起》是中山医院的发起人为了募集社会资金而发布的一份启事,其中写道:“以上海一隅,五方杂处,为世界第六之大都,人口有二百七十五万以上,疾疠丛生,不堪设想,当供不应求之际,殊乏规模较大之医院可以收容病人,分科疗治,以救危急;间或有之,都为外人所经营,要皆为外人而设取费过高,吾中人以上,既难问津,遑论平民……”
  这则启事,交代了中山医院筹立的背景。
  1930年代的上海,拥有人口300万,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但医疗资源非常匮乏,除了洋人开设的教会医院外,上海还没有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像样的西医院。此时上海已经有了中央大学(国立上海医学院前身),但大学的医学院却没有自己的附属教学医院。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民族苦难中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
  对筹建“中国人的医院”这个宏伟的计划,发起人充满热情,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建设医院的钱从哪里来?
  在海外留学多年、回国创办了上海医学院的颜福庆,算了一笔账。他说,按照建设医院的标准,平均每张床投入至少4000美元,中山医院计划设300张床位,因此造价在120万美元左右。
  经过磋商,发起者们决定,通过向社会募集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他们列出了50多个筹款小队的队长名单,每个募捐小分队的队长和副队长都是商政大腕或社会名流。筹款的地方不限于上海,还在美国、法国等五处设了募捐点。
  这一年春节过后,2月28日晚上,还是在香港路上的上海银行公会,一场为中山医院筹款而举行的晚宴开始了。出席晚宴的人士,几乎囊括了上海政商各界的头面人物。
  据当年《申报》报道,晚宴的最后,“捐册分送各队长,尽欢而散”。募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宋氏兄妹的母亲倪桂珍去世后,在上海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宋家收到的私人、公司所送的礼金,共计银元59756.51元,全部捐给了中山医院筹备委员会。
  建设过程中,工程公司基泰工程公司免收了设计费,上海水泥厂及中国水泥公司赠送了水泥,当时的财政部税务科免征水泥税,恒大洋行捐赠卫生器具等。
  可以说,举全上海之力,1935年6月,中山医院在当时华界内的枫林路上正式动工。1937年,中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病人。上海,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型医院,中国的医疗史翻开新的一页。
  中山医院从筹备之日开始,就有着自己宏伟的梦想,这家医院不仅仅是要满足上海市民的就医需求,还承担着培养本土医学人才、开创中国医学科研事业的责任。从一开始,中山人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所国际化的大医院,一所临床、教育和科研都强大的综合性医院,促进中国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
  建成后,中山医院邀请上海各界和媒体记者到医院参观,当时的报道记录了新医院的“超级”规模。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80年前落成之初的中山医院,也已经是一家有着现代理念、规模大、规范化的医院。除了医院,中山医院内还有一幢楼房供护士学校使用,这幢建筑是史量才先生家属捐款建设的。
  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的自信自强,造就了中山医院。这些可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已成为“中山精神”的一部分。
 
自主创新,强我中国医学
  2017年8月20日,福建省厦门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这家硬件设施一流的三甲公立医院,由上海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这是一次跨省市医疗联合体模式的探索。从这天起,中山医院各大临床、医技、护理、行政等各学科、科室的主任都成了“双主任”,将“上海”和“厦门”相对应地一肩挑,以保证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医疗水平,保持同质化的管理。
  中山医院医疗联合体模式的探索,还覆盖上海青浦、金山、徐汇、闵行。中山医院是上海的,更是中国的。无论临床攻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还是管理制度的探索,中山医院都秉持着民族自信和自强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医疗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因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医院,当时,很多医学精英放弃进入教会医院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刚刚诞生的中山医院,只为将自己才华和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医院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中国最优秀的医学人才。1956年,国家展开评定一级教授的工作,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共有16位教授“上榜”,而这当中有10位一级教授在中山医院工作过,沈克非、林兆耆、吴绍青、陈翠珍、郭秉宽等个个都是学科奠基人。
  毫无疑问,中山医院的科研创新传统始自建院之初,80年来,每一代中山人都将在临床和科研上实现突破作为自己的追求。
  即便是在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医院也没有放慢创新的步伐。
  1957年,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温麻醉房间膈缺损修补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长。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医师们在各方协助下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西方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
  “文革”期间, 1970年,中山医院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单位之一。1973年,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全国第一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
  无论怎样的客观环境,都没有影响中山人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今天的中山,心脏、肝脏、肾脏、胃肠以及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而这一切与当年一批医学精英的苦心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1948年,陶寿淇从美国带回一台心电图仪,率先在中国开展心电图临床试验和研究。陶寿淇是上海医学院培养的人才,1947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学习,师从著名心脏病专家paul white教授和心电图权威frank wilson教授。1955年起,陶寿淇历任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副主任、上海中山医院内科主任。
  到了1950年代,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和胸外科创建并发展,这一时期,沈克非、黄家驷、石美鑫等在中国心胸、血管外科上起到开创作用的医学大家,都在中山医院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为中山医院心脏病诊疗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55年,陈灏珠选择了心血管内科专业,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治的研究和实践。曾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期《中华内科杂志》上都有他整理的病例讨论。他还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详细阐述了心导管术。这些文章和著作,成为后来中国很多心血管医学专家们的启蒙读物。
  1964年,陈灏珠利用国产起搏电极导线完成国内首例心内膜起搏手术。1968年,陈灏珠与石美鑫教授一起进行了全国首例埋藏式起搏器(进口)的植入。
  1972年,陈灏珠开始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术。1973年4月23日,一位患者因胸痛住院,怀疑患冠心病,但无法确诊。病情不容等待,陈灏珠小心地将心导管送入患者的左、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随之冠状动脉显影、摄片,手术顺利完成。这次手术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陈灏珠因此被认为是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的奠基人之一。
  陈灏珠还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国内一批心脏病专家,现在的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与他的前辈一样,葛均波院士在心内科领域开创了众多的第一。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演示首创的“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
  葛均波院士的临床发现和科研成果,让世界同行看到了中国新一代心内科学者所做出的出色成绩。
  中山医院另一大特色——肝脏病的诊治,历史也同样辉煌。
  上世纪50年代,林兆耆教授开始研究血吸虫病、胃癌、肝癌等病。1959年,他组织人员对原发性肝癌进行基础和临床的系统研究,开创了中山医院的肝癌研究。到了70年代,汤钊猷带领的团队解决了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曾总结说:我这一辈子做成了 “两件半事”——第一件,实现繁到简:我们利用甲胎蛋白诊断未出现症状的小肝癌,在国际上首先提出 “亚临床肝癌”理论,实现了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使得肝癌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这件事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件,实现大到小:我们将无法手术的大肝癌“变”成可手术的小肝癌,这件事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半件事”,实现无到有: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建成国际首例 “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2006年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接过了中山医院肝癌研究优势的传承接力棒。在国内肝脏外科领域,樊嘉是领军人物。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上海市第一例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国内年龄最小及国际年龄最大受体肝移植、肝肾联合脏器移植术——他的团队完成了肝脏外科手术的众多国内第一和世界第一,技术难度及疗效均达国内领先水平。樊嘉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并对降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过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两句话:“只有中国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们慢慢摸索出的解决办法才是长久之计。”医学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后,中山医院从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形成适合中国人的诊疗方案和标准。让中国的医学事业越来越强,是当初医院创立者的愿景,也是一代代中山人的奋斗目标。
  中山医院用80年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医疗水平的代表之一。
  今天,中山医院科室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院拥有为数众多的“重量级”领先学科和研究中心——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教育部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1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研究所、13个复旦大学研究机构,彰显了中山医院强大的临床科研实力和创新发展动力。
  自2007年以来,中山医院共获得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各类省部级人才培养项目等,年均科研经费达1亿元,发表sci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自2006年起,中山医院共获得国家奖8项、省部级奖项55项,申请专利387项,专利授权256项,国际专利授权8项。在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的“上海市35家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上,中山医院连续三年蝉联榜首。
  教学上,中山医院设有博士点18个,硕士点21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硕士生导师145人,博士生导师107人。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批准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5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8个。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逾60期,招收进修医生超过800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医学人才。
  医院连续28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同时连续多年被评选为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部属单位。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这也是中山医院的信条。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以建设中国最佳“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中山医院正对标“世界一流”,向代表中国医疗最高水平的“国家名片”进发。
 
中山人,以中山为荣、为中山添彩
 
  “我山”,这是中山人对自己医院的昵称,在自己朋友圈里晒工作、晒医院时他们常常这样开头“我山……”。而在医疗朋友圈,“中山医院的”都气场很大,这不仅仅是整个行业对中山医院医疗技术、科研水平的敬意,更是对中山人独特精神气质的推崇,因为中山人把“中山精神”化为了每一次求索、每一个贡献。
  诊室是365天都忙碌紧张的地方,在这里,医生护士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中山医院年急诊人次近27万,有160余名急诊护士,年龄均在20至40岁左右,每人每个月平均上8到10个夜班。
  患者进入急诊室的第一个地点,是预检台,在预检台工作的护士,每天要接待三四百人,几乎8个小时不能离开,为了不上厕所,只能强忍着不喝水。
  急诊室里最醒目的护士,是身着绿色马甲的护士,他们穿梭在病人中间,量血压、吸氧、听诊、开医嘱、转移患者至病床、建立静脉通路……只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专门严格的技术培训后,护士才有资格穿上“绿马甲”,这个特殊的岗位,负责处理最紧急的情况,随叫随到。绿马甲的创意来自护士们日常临床中的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但穿上绿马甲的护士,也更加紧张和忙碌。
  在中山医院,急诊就诊高峰时每天输液超过800人次,补液室的护士们每天平均弯腰近百次,静脉曲张袜和护腰成了每个人的必备品。
  对急诊室护士而言,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山精神”,就是吃得了冷饭,熬得了通宵,受得起委屈。
  而在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身上,“中山精神”则是5年不忘病人,技术创新后再续前缘的佳话。
  5年前,周平红收治了一位患有贲门失弛缓症的小姑娘。此病的症状是食物噎在贲门处下不去,食管压力太大,食物就会吐出来,严重时喝水都会吐。小姑娘当时身高1.68米,体重仅40公斤。由于年龄小,小姑娘的母亲不愿意接受大手术,通过网络找到周平红教授,希望通过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局限,手术没有成功。5年后的今年8月26日,周平红找到当年的小患者,再次施行手术,成功了!周平红医生把这个小故事发在自己的朋友圈,收获无数点赞。
  “严谨、求实、团结、奉献”——中山医院院训,体现在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中。
  中山人,不仅将“中山精神”体现在临床医疗服务上,也体现在促进全民健康的行动上。关注市民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从一开始就融入到了中山人的“血液”之中。1946年《申报》开出的卫生医药专栏中,发刊便是中山医院,这一传统传承至今日。
  8月31日,“中国医学传播智库”成立仪式在中山医院举行,院长樊嘉在成立仪式上说,中山医院的医学科普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大型公立医院的前列,也是国内少数已将医学科普工作纳入医护绩效考核体系的公立医院之一。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中来,让受众切实获益,为“健康中国”事业助力。
  1991年是中山医院著名的夏季纳凉晚会开始的第一年,它是今天中山健康大讲堂的前身。每年夏天都有连续6-8个周末,专家级的医生走上医院内广场上的讲台,讲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每周一个话题。来听讲座的不仅有患者,还有附近居民,后来更是近悦远来,一些市民专程乘车赶来参加“晚会”。中山医院原院长、肝病专家杨秉辉,是纳凉晚会的主要推动者,至今老教授还活跃在科普讲台上。
  2004年9月医院新的门诊综合楼启用后,传统的纳凉晚会搬到了宽畅明亮、冬暖夏凉的候诊大厅内。2007年6月中山医院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成立,“中山健康大讲堂”正式成立。
  几十年来,中山医院的健康科普早已多媒体立体化,这些年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点,漫画、小说、动画、微电影……互联网与科普的结合,让科普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传播。
  中山医院在科普上的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市民和同行的尊重,也获得了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奖、上海市医院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示范单位、上海市健康教育贡献奖、上海市“科普杰出人物奖”等各种荣誉。
  以中山为荣、为中山奉献——中山人的凝聚力从哪里来?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认为,对员工生活、工作和思想上的切实关怀,是凝聚力的源泉。医院以党建活动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让员工充分地理解“中山精神”,组织各种活动倾听员工的需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鼓励员工加强学习。对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职工子弟晚托班、对医疗援助队员家庭的关心……这些多年坚持下来的管理上的“经典传统”,也让中山医院先后五次赢得“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调查” 的“最佳雇主”称号。
  院名石上记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担当,这是深情的纪念,更是庄重的宣示——不忘初心,传承创新,发扬中山精神,把中山医院打造成医疗的“国家名片”,新一代中山人正在全速前进。80年是个新起点。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