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到中国 主旋律唱的是哪一出?-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审美从来都是建立在一定距离感之上,当中国观众看习惯了好莱坞主旋律的套路时,主人公突然变成中国人,这种审美距离突然被打碎,或许会产生下意识陌生的抵触感觉。其实,重新建立国产的好莱坞气质娱乐大片的审美感,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王 煜
“为啥美国的英雄主义就可以,中国的英雄主义就不可以?”吴京的怒怼其实说明一个问题:从美国到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主旋律其实一直存在,而且很不少,关键在于怎么把它做好,让观众买账?
从孤单牛仔到超级英雄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旋律,这从1620年北美第一块殖民地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的建立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将近400年前,那些在欧洲大陆饱受宗教、政治迫害与阶级压迫的异教徒、农民和手工业者历经艰险,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就是为了靠个人的拼搏,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自由家园。之后,伴随着这些人在北美大陆所进行的长达300年之久的西进运动,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大量东北部居民涌入西部荒原,而当时的西部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社会秩序混乱,强盗歹徒为非作歹,使得这里的居民必须用武器保护自己,由此产生了一段段惊险曲折的故事,成为好莱坞电影绝好的素材,也成就了一段时间的主旋律类型片:西部片。
西部片中的英雄最典型的扮相就是牛仔裤、宽边帽、脚蹬长靴、手持短枪。影像风格极具史诗性,常常以美国西部的喀斯特地貌、荒野、沙漠、峡谷为主要背景,在摄影上注重运动、讲究地平线与人物的构图,多用全景镜头,色彩风格以黄色为基调。纵马飞驰、持枪格斗的场面下表现了“文明征服野蛮”的主题。西部片塑造的英雄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个人,是典型的“孤胆英雄”。这些在经典的西部片《关山飞渡》《正午时分》《原野奇侠》中都有突出展现。
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美国人特别欣赏那种一马当先带领车队的牛仔,那种单枪匹马进入村庄或城镇的牛仔。他们可能甚至连一把手枪都没有,因为他进去不是为了交火的。”西部片是旧时期好莱坞类型片中最能代表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片种,它所开拓的这种“主旋律”基调对后世的好莱坞电影影响深远。
每个具体时代的社会特点不同,美国电影的“主旋律”也随之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此时电影《金刚》在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大猩猩身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暴力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二战之后,战后的心理空虚在民众之中蔓延,于是宣扬美式民主和英雄主义的《超人》诞生,这个救世主的形象影响了几代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强势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让美国人有自信将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在电影中变为现实,并在全球传播,如《终结者》系列、《虎胆龙威》系列等等。
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已经稳固,“拯救人类”“维护世界和平”这种主题又在《后天》《2012》《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一系列灾难片、战争片中显现。泛娱乐蓬勃发展后,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等等美国漫画中的超级英雄纷纷登上大银幕,他们有的靠科技,有的靠变异,都拥有超强能力,一次次地重演“拯救”的桥段。
从始至终,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类型中,包括西部片、黑帮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等等,都有很多是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主旋律”影片。
好的“套路”永不过时
除了在内容上牢牢抓住当时社会民众的心态外,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也特别在讲故事时遵从“规则”、讲究“套路”。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一书中,就曾非常系统地分析出这一套编码。无数好莱坞的“主旋律”大片都验证了这个“套路”的可操作性和对观众的有效性。
坎贝尔是这样描述“英雄的冒险”的程式的:
首先是对“英雄的召唤”: 英雄从来都是从普通人开始,慢慢走上英雄之路的,他可以是世界任何一角落的任何一个人。英雄的冒险,是从被召唤开始的。
一般来说,起初被召唤,主角都是拒绝的。只因敌人太强大,主角不认为自己能打败对手。“为什么要选我?”“为什么要让我来承担拯救世界的任务?”“我做不到!”很多主角都这么想,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拒绝召唤才是正常的。
直到“金手指”的出现,事情才会有改变。什么是“金手指”?用《千面英雄》书中的话来说,就是超自然的助力。对,就是无论看起来是否合理,总之有那么一瞬间,天降祥瑞,主角瞬间开窍,明白自己要鼓足勇气走上漫漫长路。
这条“试炼之路”是程式的第二个重点。通常,试炼之路,主角会遇到一个能够激发潜能的强大对手,这个对手可能在整个故事里只是炮灰,是个小boss;但是对于还是初出茅庐的主角来说,他已经足够强大。为了解决对手,主角不可缺乏一些帮助他的人,比如精神导师,比如召唤集结到的一群小伙伴。利用这些帮助,主角顺理成章地战胜小boss。获得经验、能力和团队的提升。
经过试炼,当要面对终极boss时,主角的实力不够,还需要一些助力,那么就会来到“洞穴的深处”,获得“宝物”,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为决战做最后的准备。这个“洞穴的深处”可以不是实际的一个地理位置,也可以是任何给主角提供“必杀力量”的人、物或者事情。
主角终于直面大boss了,如果因为有了“宝物”的加持就轻而易举地赢了,那大boss还是大boss吗?这就好像现在网友看社会热点新闻,最喜欢看反转一样,任何英雄故事,都必须要有反转。如果没有反转,没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观众是不会答应的。反转就是,眼看着要成功了,突然发生一些事情,主角失败了。
当然,主角虽然暂时失败了,但还是要坚强地支撑着,最终还是要能力爆发,战胜大boss。
大战胜利之后,英雄回到起点,衣锦还乡。留点余味,让观众回味一下,思考人生。当然,也可以埋下伏笔,为续集做准备:英雄拯救了世界,英雄回到了当初的起点,还有人会记得英雄吗?英雄还有机会归来吗?这是程式的最后一部分。
这套程式放到好莱坞的主旋律英雄片中,几乎是屡试不爽。当然,不同类型的影片还有它自身的套路,例如动作片,开头5分钟一定要是大场面大手笔,节奏紧张惊心动魄,才能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接下来每到多少分钟要安排一场打戏、小高潮,都是有范本的;在最终决战之前一定会安排一个节奏稍缓的片段,让观众放松一下,为最后的终极感官冲击做准备……
可以说,好莱坞的这些主旋律电影都是极其准确抓住了人性的特点,导演知道观众最喜欢看什么,就按这套规律去流水线式地执行。例如,《复仇者联盟》的导演了解每一种类型观众的心态,在电影的剧情上满足大众需求:对热血少年,电影里有的是豪迈剧情、英雄气概;对于挑剔的资深影迷,井井有条的叙述和不动声色的镜头突显出多年拍摄科幻电影题材的实力;对于来看打斗戏和大爆炸的观众,剧情足够紧张,场面足够震撼;对于控大块肌肉的男女,超级英雄们的身材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胃口;对于只想看些喜剧取点乐子的观众,密集的段子可以保证开怀一笑。前后两集共3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就是这么来的。
主旋律可以被唱好
再回到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上来。以前的中国主旋律电影过于刻板强调个人的行为与国家、集体、组织、责任等联系在一起,甚至被高度政治化、脸谱化,必定是高大上的形象,几乎是完美和崇高的化身。中国的英雄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位合格的英雄必须舍小家为大家,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为先,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国家和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同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好莱坞的导演明白这些,便塑造了去除光环的平民英雄、西部牛仔、强人硬汉;即使是有“主角光环”、超能力的超级英雄,也是多了几分人性的光辉,多了几分真实,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五味人生,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不是产生距离感。
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情结一直是有增无减的。中国电影显然也没有理由拒绝英雄主义,只是需要借用好莱坞的方法来讲好自己的故事。
再回到《战狼》系列来说,不仅是这部影片需要一个主旋律的框架,反过来,主旋律电影也需要像《战狼》这样的来引入新的商业、娱乐元素。在《战狼》之前,一些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在尝试改变,通过引入新的娱乐元素来吸引年轻观众。比如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监制黄建新透露,根据多轮试映的反馈,决定拿掉所有“讲大道理”的台词,还通过韩庚的视角来引导90后观众建立与“红色经典”之间的认同。
其实如果要说“主角光环”“孤胆英雄”,中国的武侠奇幻文化中早就有了。反映到电影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也就是从上世纪的20年代默片开始,中国观众就开始接受直接发气功波,或者刀剑满天飞的初级电影特效。1928年到1931年,中国拍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几乎部部都是主角开满了“不死光环”。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因为中国最早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武侠电影里的英雄一人单刀赴会打败几十几百人,我们看上去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传统。但是到了现代的战争片、动作片,还加上了主旋律,就需要心理的置换时间了。
排除那种“逢中国传统必反”“逢主旋律必反”的观众群体,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审美从来都是建立在一定距离感之上,当中国观众看习惯了好莱坞主旋律的套路时,主人公突然变成中国人,这种审美距离突然被打碎,或许会产生下意识陌生的抵触感觉。其实,重新建立国产的好莱坞气质娱乐大片的审美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文化,对于越来越会抓人心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多看看,习惯了就好。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