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藏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21-05-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记者|何映宇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在西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精美绝伦的藏族绘画唐卡、有至今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还有众多令人一吃难忘的西藏美食。

  这众多有形无形、物质非物质的文化,是西藏人民的财富,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藏文化改变了过去封闭、停滞和萎缩的状态,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唐卡:独具特色的藏族绘画


  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就是唐卡。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思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唐卡的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绘制要求严苛,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

  唐卡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已经有1300年多的历史,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此后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到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唐”(系药师佛像)派。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

  现代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唐卡,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还有一幅四壁观音,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古老作品。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可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另有一幅贡塘喇嘛肖像,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

  唐卡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明代。“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


《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王,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相比,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有10万“颂”,就是20万诗行,《格萨尔王传》可能超过100万行。而且,《格萨尔王传》更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被称之为“钟肯”的优秀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

  现年80多岁的藏族歌手桑珠能说唱65部《格萨尔》,他所唱格萨尔故事的大约三分之二,在陆续誊写和刊印中,计划中的规模是46卷,平均每卷400页,藏文散体排印,这就是数倍于《荷马史诗》的篇幅。他是目前公认能说唱格萨尔故事最多的艺人。因为格萨尔史诗传统仍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我们很难确定其究竟有多少“部”,大约多少“字数”。

  2009年10月1日,藏族史诗《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


  西藏的宗教节日与佛祖释迦牟尼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历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拉萨传召大法会,是仿效和纪念释迦牟尼在天竺卫舍城与外道进行辩论,彻底击败了异端邪说的历史而举办的。藏历四月的萨嘎达瓦节,是释迦牟尼出生、得道,圆寂的月份。藏历六月初四转山会,是纪念释迦牟尼首次宣讲四谛、初转法轮的日子。藏历九月二十二日神降节,则是庆祝佛祖上天为母亲讲经说法重返人间的日子。

  还有一些宗教节日是纪念西藏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或者祭祀山神、水神和乡土神而形成的。藏历二月十八至三十日的拉萨供祭法会,是纪念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圆寂,缅怀其功业的宗教节日。藏历五月十五日的卓林吉桑节,译成汉语叫作南瞻部洲烟祭日,烟祭雪域藏土所有的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和乡土神,缘起于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一直沿袭至今。藏历十月十五日白拉日珠节,是祭祀拉萨保护女神白拉姆的日子。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甘丹阿曲节,则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到了夜晚,家家户户在楼顶和窗台燃点盏盏酥油灯,所以又称燃灯节。

  西藏的民间节日,往往和高原上的农牧生产、时令节气相关。藏历新年是一年中头一个节日,从拉萨到西藏各地,人们以最奔放的心情、最精心的准备、最美好的祝愿欢庆新年的到来。藏历五月,西藏各地陆续进入美好的夏季,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人们纷纷汇聚林园草地,在那里弹唱起舞,称为过林卡或林卡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吃”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酸奶宴”。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六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还有望果节,这个节日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西藏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末,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苯教教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苯教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只是在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开镰收割前的一种活动。公元8世纪后期,西藏进入以宁玛派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公元14世纪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来到西藏,通过整顿西藏各教派,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统治地位。这时望果节也就成为西藏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了。


美食清淡老少咸宜


  藏族的进餐非常考究。藏式菜肴有风干肉、奶渣糕、辣牛肚、灌肠、灌肺、炖羊肉等。主食有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饺子、面条、油炸面果等,品种多样,风味独特。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

  说到西藏美食,酥油是离不开的一样原料。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做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这种食物特别适合高原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

  酥油茶则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可谓一举多得。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但因为砖茶含鞣酸多,刺激肠胃蠕动加快消化,单喝极易饥饿,加了酥油或牛奶酥油茶则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

  还有酥油花,这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西藏的包子和内地的也不太一样。藏式包子也称为“夏馍馍”,是一种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藏包的馅以搅碎的牛羊肉为主,掺合少量葱,佐以食盐、花椒、清油、肉汤拌合而成,用不发酵的死面包好蒸熟。

  还有种奶渣包子。奶渣包子顾名思义就是用奶渣做馅。奶渣是什么呢?新鲜的牦牛奶煮沸以后被藏族人用传统而独特的方式分解,最贵重、最精华的是酥油,其次是奶渣,也就是提炼了酥油以后剩下的渣子。新鲜的奶渣酸酸的、白白的,可以用来做馅,奶渣包子由此而来。

  奶渣晒干以后,藏族人习惯把它当零食吃,也放在粥或者汤里面做佐料,干奶渣汉族人不太吃得惯,不过奶渣包子倒不论你是藏族还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都喜欢,老少皆宜。(记者 何映宇)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