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迷的节日到戏迷的节日-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从红氍毹上的唱念做打,锣鼓丝竹,到大银幕上的水袖翻飞,光影交错,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走过了百年辉煌,诞生了无数经典之作,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记者|王悦阳
一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都自觉承载着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今年,电影节特设“中国戏曲电影”单元;在“向大师致敬”单元也设有戏曲名家系列首映,《乾坤福寿镜》《勘玉钏》等新片将首次亮相。影迷的节日,也将成为戏迷的节日。
翻开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戏曲艺术用了千年的时光,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打磨,终于形成了融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建筑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且高度稳固的艺术样式;而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就牢牢地建立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胶片电影到数字高清电影,再到如今风靡全球的3d电影,一次次视听技术的革新,带来了观影感受的全新体验。
正如电影这一艺术的诞生离不开西方歌剧、话剧等艺术的滋养与影响,中国电影自发端那日起,就注定与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电影史上,基本将1905年京剧《定军山》的一段舞台影像记录作为中国电影的起点,从此,中国戏曲与电影相融合而产生的戏曲电影,也必然作为一种类型片永远存在于电影史册。
更为难得的是,戏曲虽然古老而传统,却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试看当今的舞台及各种艺术展览、展示,有多少冠以“前卫”“时尚”“实验”“跨界”名号的作品,借鉴着戏曲所积淀的表现手法与审美原则,呈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效果。由此,当3d电影成为当今电影技术的主流,3d戏曲电影的诞生、发展及日臻完善实为必然。
从红氍毹上的唱念做打,锣鼓丝竹,到大银幕上的水袖翻飞,光影交错,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走过了百年辉煌,诞生了无数经典之作,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梅大师曾热烈拥抱电影
如果说早期电影《定军山》只是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了有着“谭叫天”美誉的京剧大王、须生泰斗谭鑫培的表演片段,那么到了梅兰芳时代,戏曲与电影的融合,完成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梅兰芳大师能创造独树一帜的表演体系,就在于他善于学习和思考,积极吸收中外艺术营养,化用在自己的戏曲表演之中。终其一生,从对电影艺术的学习、借鉴,到亲身拍摄多部戏曲电影作品流传于世,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梅大师对中华文化、传统艺术创造性地思考与继承,值得今天的人们进一步总结发掘。
早在1920年,他就应上海商务印书馆所约,拍摄无声片《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初次拍摄,条件很差,镜头大部分采用远景与全景,黑白片上人物表演黯淡模糊,但他仍兴致勃勃,认为这种能保留与传播自己表演艺术的新形式值得去做。
1924年秋天,梅兰芳先生应华北电影公司之约,拍摄了《黛玉葬花》等5出默片片段之后,随之在第一次赴日演出期间,应日本电影公司之邀,在宝塚拍摄了《虹霓关·对枪》和《廉锦枫·刺蚌》两个片段。尤其是1930年访美演出,应美国派拉蒙公司所约,拍摄有声片《刺虎》,成为保留至今的珍贵影像。
除了对拍摄电影有着巨大的兴趣之外,梅兰芳还特别喜欢看电影,他在《我的电影生活·小引》中自述:“我看电影,受到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丰富了我的舞台艺术。在早期,我就觉得电影演员的面部表情对我有启发,想到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戏,这是一件憾事。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而且可以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自我批评和艺术上的自我欣赏。电影就好像一面特殊的镜子,能够照见自己的活动的全貌。因此,对拍电影也感到了兴趣。”
1955年6月中旬,梅兰芳拍摄完《断桥》之后,曾总结道:“拍摄《断桥》应该肯定的是它忠实地、准确地记录了这出戏的表演艺术。同时,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性格在表演上作了某些必要的修改,使这出戏更臻于完善。至于它的不足,我以为有两点:一、国画西湖背景图,烟水苍茫,作为一幅舞台后幕来看,是象征写意的,并不影响表演。但电扇吹动衣袖又把观众引领到实景的想象中去,而且背景的‘三潭印月’、山、桥等又不能随着演员的行动变动部位,演员脚下踏着的不是山径小路,而是米黄色的地毯,真真假假,就使人感到不够协调。二、整出戏的色彩是不够鲜明的。在打光方面,面部的阴阳反差较大,对于戏曲里的旦角不大相宜。我的化妆也有问题,我只是按照舞台化妆略加变动,摄制组方面要求我的化妆要淡,要接近自然,而我以为贴这片子,穿着戏衣,色调都是很浓烈的,如果过于接近自然,怕不协调。当时因为拍戏很忙,没有余暇时间大家坐下来对这个问题作仔细的研究,我也只能用尽量化淡一点的办法来力求适应电影的要求,所以虽然双方在做好这一工作的愿望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技术上没有能找出解决舞台化妆与电影化妆如何统一的办法,所以还是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1959年11月,梅兰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生最后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游园惊梦》,在如何将戏曲程式与镜头语言相结合的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体会:“在我的表演部分我觉得还有不足之处,因为戏曲表演的习惯,演员常常是面对观众做戏的,而电影的规则,在镜头不代替任何人、物对象的情况下,演员是不能看镜头的,这就使我在拍摄时思想上有顾虑,眼睛的视线会有意识地回避镜头。我曾这么想:电影在拍摄一般故事片时,演员应该遵守这一条规则,但拍摄戏曲片时,不妨变通一下。当然,我们不能故意去看镜头,如果无意中看一下,也不致影响艺术效果,或者还有助于面部表情的更为自然。我这种想法,并没有实行,将来再拍摄影片时,打算通过实践来证明我的看法是对还是不对。”
可以说,梅兰芳大师一生重视利用电影艺术来有效、广泛地传播民族戏曲,同时,他抱有的艺术随时代前进的革新精神令人赞叹。在其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通过长期观看电影,亲自参加拍摄戏曲影片,执着地探索如何运用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丰富戏曲艺术表演方法。同时,梅大师还探索了如何解决戏曲写意性的程式化表演与电影写实性的布景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在时间空间上恰当处理。这种跨艺术种类的探索、借鉴、融合,很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至今,无论是雍容华贵的《贵妃醉酒》,还是儿女情长的《霸王别姬》,从爱国情怀浓烈的《生死恨》到古典意蕴十足的《游园惊梦》,梅兰芳的真、善与美,得以在电影中留给世世代代永恒的经典。
变独乐乐为众乐乐
戏曲片是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与电影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片种。它的载体是电影,是以电影语汇表现的艺术。然而,它的内涵是戏曲,以表现戏曲艺术的魅力为内容。
越剧源自江南,秉承了南方水乡秀美和灵动的特质,呈现出诗情画意的审美风格。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与越剧艺术紧密结合,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特别是1954年新中国首部彩色影片,就是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随着周恩来总理出访日内瓦,引起了电影大师卓别林在内的世界级影响与关注。之后,《追鱼》《碧玉簪》《情探》等作品的相继上映,更使得吴侬软语的越剧艺术,在全国有了巨大的影响。而这其中,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有着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1962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摄制成上下两集的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岑范先生导演。该片拍成之后,在国内外放映大受欢迎,自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连续映出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香港报纸在一个多月内发表了香港文艺界人士撰写的评论文章达100多篇。著名话剧导演林奕华就是在童年观看该影片并迅速迷上越剧的,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看了无数遍电影,还买了磁带,把每一段唱词都抄录下来,甚至能背诵演唱出来,可见该片当时的风靡程度。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大地回春,尘封多年的《红楼梦》得以在国内重映,一时间轰动全国,不少地方昼夜不停地放映,观众之多,创历史纪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电影还是戏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下,都得到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欣欣向荣,可以说为古老民族戏曲在今天的发展前景谋得不少启发和思路。于是在这样一个利好的环境下,戏曲电影的3d革命正式打响。从京剧《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锁麟囊》《龙凤呈祥》,昆曲《长生殿》《班昭》《景阳钟》到越剧《西厢记》《陆游与唐婉》,乃至梨园戏《董生与李氏》……2015年,上海出品的中国首部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还获得国际立体影像协会年度音乐影片奖。电影的美轮美奂,戏曲的写意唯美,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而这条探索之路也势必会越走越宽。
从传播广度来看,电影的播放方式与发行数量无疑有着显著的优势,这就意味着戏曲能借其载体进入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不单单是一小部分人的独乐乐,而是“广而告之”,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走近戏曲、共同领略戏曲之美的众乐乐。从拍摄角度来看,戏曲拍摄3d电影时会有大量的人物脸部特写镜头,演员的一颦一笑在高清镜头的捕捉下将一览无遗,细腻、传神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官体验,诚然,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功力和表演水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敦促了演员的不断创新与精益求精。同时,以尚长荣、陈少云、蔡正仁、钱惠丽、曾静萍等为代表的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们,通过拍摄戏曲电影,身体力行地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粹,为年轻一辈做了最完美的示范表演,也为培养下一代戏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高科技手段营造出的逼真立体的场景和精良的舞美效果也是舞台呈现所无法企及的,借此手法精准地展现古典之美、生动地传达诗情画意般的独特韵味,可以说是一次对舞台版本更高层次的浓缩和精华。
正如资深导演夏伟亮所说的那样:“技术本身不是艺术,也不会自动成为艺术,只有将技术施之并付诸一定的艺术实践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互动。无论是在场性舞台演出的生动形象,还是3d 戏曲电影的震撼视听,两者并不矛盾,都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以说,3d电影的拍摄创造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和平台,追根寻源,从根本上挖掘、开拓传统艺术门类新的可能性,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3d戏曲电影族群的壮大也为丰富中国电影市场、增添民族性色彩贡献了力量,两者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反客为主的矛盾与尴尬,是互相承载共赢的前进与摸索,水到渠成。
在今天,戏曲艺术要继承和弘扬,就要尽可能扩大传播的范围,而不是以“传统”“古老”的名义将其束之高阁。况且,戏曲真正的发展与活力必须依托年轻人,不能被年轻人所遗忘,取得他们的关注才是真谛。无论是电影人还是戏曲人,大家共同的心愿,都是利用3d技术背景下的戏曲电影、电视能为戏曲的传播真正打开了一扇窗,能够赢得更多年轻的观众,让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