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徒”为医院筹款“归来”-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走出半生,上海小学徒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上海:作为当年美国旧金山华人商会会长,方惠成先生组织募捐活动,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上海出力。
作者|黄 祺
记者|黄 祺90岁的方惠成先生,在上海徐汇区自己的一套公寓里,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访。这位当年的上海滩小学徒,从上海到香港再登陆美国,和千万早期华侨一样,走过了自己辛苦而精彩的大半生,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走出半生,上海小学徒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上海:作为当年美国旧金山华人商会会长,方惠成先生组织募捐活动,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上海出力。
这些捐赠者的名字,后来被镌刻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捐赠者纪念墙上……
首任上海籍会长号召募捐
《新民周刊》到公寓采访方惠成先生时,正值冬天,但方先生还是换上了藏青色西服,胸前别着深红色的口袋巾,黑皮鞋上了鞋油,锃锃亮。
上世纪80年代,方惠成当选旧金山华人商会会长,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美国早期华人,以广东人为主,特别是旧金山,华人商会是广东人的天下,之前旧金山华人商会会长,全是广东人。方惠成凭借自己在商业上的成绩,以及在华人圈中的影响力,当选旧金山华人商会首位非广东籍会长。不仅如此,上海和旧金山是姐妹城市,方先生以姐妹城市顾问团主席的身份,与旧金山市政府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两个原因让我对这个募捐特别上心,一个是因为这是上海的事情,我一直把自己当上海人,我12岁就到上海,是在上海长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一次募捐活动,方惠成在旧金山一家大酒店设宴,邀请嘉宾有三四百人,除了华人,还有旧金山各界名流。“个人捐款有多有少,多的几千美元,少的几百美元。很多是子女以父母的名义捐款,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前后6年间,方惠成共组织了5次募捐活动,共募得捐款10多万美元。
医院建设方案确定前,项目曾因为中美双方在具体建设意见上的分歧而停滞,这时候方先生成了中美之间的协调人,为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而做出了贡献。
医院运营早期,世界健康基金会为医院几乎所有医护和管理人员提供了赴美培训的机会,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到美国学习、生活还没有那么便利,这时候,方惠成先生又当起了“保姆”,为中国进修人员找住宿、接飞机。“
20多年过去了,方惠成先生几乎每年都会趁回乡探亲的机会到医院看看。当初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病人——这是他常常要发表的感慨。
上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方惠成先生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好是一部华人奋斗史。在人生的巅峰时期,方先生最想做的事,是回报自己的家乡。
“舟山1399座岛屿,98座岛上有人居住,我就出生在其中一座小岛上。” 方先生出生在浙江舟山金塘岛,岛上有5万居民,70多年前,岛上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没有路。12岁,方惠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被父母要求去上海闯荡。于是,亲戚带着这个小男孩,踏上了通往世界之路。
到上海的第一天,方惠成就被眼前的新世界震惊了。“第一晚住在一个小旅馆,很多人打地铺,一个挨着一个。”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电灯,立即被神奇的电灯吸引。“绳子一拉就亮,再一拉就灭了,实在太好玩。”为了拉电灯,睡在墙角的方惠成,假装起夜上厕所,上一次就能拉一次电灯。
可是,真实的大上海,不是12岁少年想象的那样美好。方惠成跟着亲戚进了裁缝店,当起了小学徒,学徒的裁缝店在威海路198号——事隔50年,方惠成还记得地址。
当年的小学徒,先要“伺候”师傅。每天,26位老师傅吃饭时,小学徒在旁边服务,等师傅们都吃好,才轮到学徒吃,“小菜吃光了,我们就吃白饭,如果哪天桌子上剩下一块肉,就很高兴了”。3年6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每个月休息半天,一个月洗一次澡……15岁的小方师傅才算是出师了。
到了1957年,由于没人再穿西服,裁缝店生意清淡,方惠成通过亲戚介绍去了香港。
天道酬勤,勤奋而聪明的人总有自己的路可走,到香港没过多久,方惠成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进了一家裁缝店。再过几年,因为老板要去美国开店,方惠成决定跟着去,跨出人生更大的一步。到了旧金山,方惠成开了自己的服装店,生意越做越大,在旧金山繁华商业区拥有了一幢楼房,成为旧金山华人的榜样。
如今,方惠成儿孙绕膝,享受着辛苦打拼换来的美好的晚年生活。但越是年纪大,他越是惦念自己的老家。“舟山是我老家,上海也是我老家,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我是很高兴的。”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