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高等教育 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7-09-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记者|姜浩峰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身处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等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早前上海市所提出的《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布局规划》),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高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由2012年初的40个增至目前的89个。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说:“伴随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
名师引领正学风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迈好学术生涯的第一步!”9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受邀来到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以《迈好学术生涯第一步》为主题,为3500余名2017级研究生新生和60余位2017年新上岗研究生导师作专题报告。
  作为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华东理工大学近年来特别重视邀请名师来校授课。
  陈凯先院士的专题报告,以达尔文和华莱士有关谁首先发现进化理论而互相谦让这一案例,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个讲座,旨在围绕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系统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开学第一课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寄语新入学的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说,希望大家勇于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自觉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研规范的倡导者。
  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坚向《新民周刊》记者透露,上海大学有一组非常热门的通识课——“大国方略”系列课程。“这组系列课程,集中了上海大学‘高峰’‘高原’学科和强势专业的优质师资,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还有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专家等,涉及学科或专业有大数据、无人艇、超导材料、信息安全、心脏修补、材料基因、公共艺术、影视制作、建筑、金融、经济管理、知识产权、社会网络等。”李坚表示,“强势学科的名师大家参与授课,保证了教学质量。这些大家自己不畏艰难的经历,以最雄辩的方式,揭示了科技创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大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创新动力。”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有关“立德树人”,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柯勤飞说:“教育部即将推出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觉得对我们这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大学来讲,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9月开学之初,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指导,由上海师大主办演出的原创话剧《师说》,在上海师大引起了较大反响。这部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知名导演杨昕巍执导,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学子表演的话剧,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廖世承的故事。作为上海师大的创办者,廖世承当年苦苦寻求教育救国之路、教育兴国之途。
  杨昕巍在收集廖世承先生身世素材的时候,发现了他与当年知名学者诸如钱锺书等人的交集。在杨昕巍看来,唯有名师引领,才能以正学风。
  如今,在上海,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核心支撑的,正是上海正在着力建设的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就高校来说,在岗高层次人才大幅增加,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0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20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534人、“长江特聘”教授303人。这些领军人物,在上海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
 
学科建设稳提升
  根据《布局规划》,到2020年,上海高校一级学科点建设数量稳定在550个以内,覆盖95个一级学科。新增学科点主要用于发展经济社会急需的支撑学科和紧缺学科。到2020年,使上海高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新水平,20个左右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80个左右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且这些一级学科点中至少有一两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规划公布至今,上海已率先对接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上海市政府于去年年底与教育部签署新一轮共建协议,部、市继续重点共建在沪8所部属高校,支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步伐。与此同时,上海还遴选出有条件的市属高校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通过全面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上海已分类支持102个学科点加快发展,并取得显著进展。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透露,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高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由2012年初的40个增至目前的89个。五年来,上海高校每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均占全市获奖总数50%左右,其中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占全市获奖总数超过60%。
  “高峰”学科面向国际学科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制度先进、高端人才集聚的学科点。譬如华东师范大学传统强势学科教育学、地理学,分别入选“高峰”i类、ii类计划。所谓ⅰ类“高峰”学科,其建设目标为:一级学科点保持或建成全国第一,总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所谓ⅱ类“高峰”学科,其建设目标为综合实力努力趋近全国第一,并在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通俗点说,就是在全国数一数二。
   “高原”学科群则向两个维度进行构筑——广度、深度。在财政上——一方面,上海鼓励高校利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方式转变后的校级统筹资金,构筑“高原”学科群;另一方面,对于符合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建设项目,由市级财政给予专项支持。
  “高峰”“高原”所带来的,是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
  以同样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该校于2015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委员会,建立高峰学科机制保障。其通过对各二级学科的整合,来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与此同时,上外还着力推进“战略语言”建设,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关键人才储备。无论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还是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爪哇语、普什图语等,都力争在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
  在“高峰”“高原”建设的第二阶段,亦即2017-2020年,上海市级财政继续加大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建立中期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直面经济社会“主战场”
  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东华大学,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聚焦全球纺织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前沿,基于纺织学科内涵发展和领域拓展的自身需要,结合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目标定位,以及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确定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主体,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三个优势特色学科为对应学科,同时辐射带动控制、机械、环境、化学、管理等相关学科,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生态纺织染整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纺织软物质科学与技术”等跨学科、综合性、涵盖纺织全产业链的六大学科领域。
  近几年来,东华大学学生就业率方面保持高位稳定,2016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7.15%,学生就业分布行业广泛,76.51%的东华毕业生成为上海新的建设力量。
  在上海师大副校长柯勤飞看来,一流学科的锻造,离不开学校的立校之本。她告诉记者:“上海师大必须凸显师范特色。之前,我校已有两个项目入选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一‘语文教师教科一体化培养’和‘面向教育国际化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最近,我校与全国6所部属师范院校及其他24所地方师范院校共同入选‘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工作单位。我校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我们所处的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正在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卓越的基础教育是卓越城市建设的必然组成部分,教师教育也必须相应尽快实现从基本满足需要到卓越的跨越。”
  上海师大教育学院现代校长研修中心王健副教授则表示,从2012年至今,该校已组织十多批次400多名师范生,分别赴美国、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和考察,安排师范生走上当地中小学讲台进行实习教学。该校于2011年组建的以首任校长廖世承名字命名的“世承班”,从师范生中选拔优秀学子,进行专门培养。学校还组织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建立“卓越教师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师范生入职前的实践培养。同时,学校还积极创新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模式,与各区开展战略合作,在上海各区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王健看来,这些都可以纳入“就业一公里工程”的范畴。该校此举,亦赢得了经济社会“主战场”的肯定。市三女中校长徐永初即表示:“上师大本硕连读的师范生,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有情怀,有情调,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我们欢迎这样的学子成为市三女中教师。”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