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家门口看病、社区里养老 城市是温暖的-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7-09-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无疑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防护屏,仔细妥帖地为老百姓筑牢最亲近、最熟悉的健康避风港。
记者|孔冰欣
 
      上海是我们的家,我们由衷地热爱这座城市。什么是家?就是你偶尔吐槽,但永远放不下、离不开、忘不了的地方。家让我们感到舒服、感到安全,在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蕴含着实际却深刻的人生,那种被琐屑快乐填充的满足,难以言喻。市民得以被“舒服感”与“安全感”包围的背后,上海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无疑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防护屏,仔细妥帖地为老百姓筑牢最亲近、最熟悉的健康避风港。
 
社区全科医生,居民的定心丸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上海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从群众反映的焦点、痛点入手,推出一系列深化医改的措施。优化医疗资源科学布局、探索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提速医疗卫生信息化等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 3 1”项目,好医院开到家门口,促进城乡医疗均衡发展,优质医疗服务民众共享;“1 1 1”签约,好医生来到居民中,基层医疗深度推进;200亿条诊疗数据,智慧医疗提速改革,大数据时代,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种种医改成果,正被切实转化为广大市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获得感。其中,“家庭医生”尤为引人关注。
  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着深度老龄化、人口高度聚集、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均衡等诸多挑战。2011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今年将完成100%社区全覆盖;2015年6月,申城新一轮社区卫生改革试点启动,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 1 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这一“家庭医生制度2.0版”,如今已覆盖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签约常住居民超过23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近190万人(其签约率逾50%)。
  我们的家庭医生,与以往外国电影中面容矜持、浅笑有礼,全身上下流露出“昂贵”气息的家庭医生大相径庭;上海的家庭医生,是实实在在接地气、察民情、暖人心的专业团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百姓受益良多,打消了疑虑、敞开了心扉,对“健康守门人”的态度,渐渐从另眼相看,到青眼有加。
  近日,记者走访了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许昌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工作站。清洁、明亮的大厅内,一位老爷叔和几个阿姨三三两两坐着,正在挂水;老爷叔看罢新闻,把报纸叠叠好,开始闭目养神。与永远人满为患、嘈杂熙攘的大医院比,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气氛明显让记者觉得更加宁静。四处一转,还发现了康复理疗区、中医服务区、健康管理区……顿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感。
  施季华是这里的一名家庭医生,在她看来,家庭医生工作站的好处,是“实在、贴心”。“居民能就近就诊,治病防痛,配药也方便。”原先,因受制于基本药物目录,社区卫生机构药物偏少,与不少市民的用药习惯不符。为突破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瓶颈,“1 1 1”组合推出延长处方的新举措:对诊断明确病情平稳的签约居民可一次性配1-2个月药量(长处方);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在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处方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配送上门(延处方)。长处方、延处方受到签约居民的热烈欢迎,亲测之后,对家庭医生工作站的好感度直线上升。
  配药更方便,找专家也更方便了。转诊上级医院曾是个“大麻烦”,但现在大医院特别为转诊居民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每天有超过1万个市级医院专家、专科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方便签约居民优先转诊。市民再也不必为了在上级医院挂个号,托熟人找关系排长队。有困难,别慌别急,找家庭医生!
  “来家庭医生工作站看病的,大多是老年人,以附近社区已经退休的居民为主,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我们的日均门诊量一般在70-80人左右,家庭医生上午坐镇门诊,下午下社区,上门服务的包括高龄老人、久病在床的患者、离退休干部,以及所有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群。” 施季华说道。
  全科医生同样可以成为医坛高手,谈吐文雅的施季华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修过,不仅态度和蔼可亲,而且专业功底颇扎实,因此备受看病老人好评。她认为,“望闻问切”仍然是基本功课,长期相处,跟踪病情,对居民的身体状况知根知底,自然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去大医院就诊的病人肯定很多,那里的医生也是非常辛苦的,他们不可能对上海每个社区的居民病史都了如指掌。所以病人就会觉得,为什么一上来要做这么多检查项目?其实双方都蛮无奈的。家庭医生工作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社区居民的看病时间、医疗费用。” 
  事实上,对社区居民而言,上了年纪三不五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实属正常。而很多情况下,他们更渴望寻求心灵的慰藉。特意找施季华看病配药的朱阿姨对记者表示,自己以前是附近居民,后搬到浦东。“跟你讲哦,我虽然心脏有点不灵光,但大医院不想去的,就想到这边来看毛病,宁可乘个差头!此地不需要排队,费用便宜,医生人老好的!”临走前,朱阿姨趁施季华忙着询问另一位老年患者的病情,悄悄留下几盒家常小炒后告辞。菜色虽然简单,却寄托了朴素真挚的情感。以心换心,优秀的家庭医生为“医生”一词更添温度。
  治疗区内,笑起来很可爱的沈护士结束了上午的吊针工作,认真地盘点起刚进的一批药品来。她感慨,现在居民凭医保卡、就诊发票等,就能在家庭医生工作站轻松拿到药。
 
家庭、社区、机构合力,养老无忧
 
  2016年末,上海户籍人口预期寿命达到了83.18岁,直追日本和瑞士。到2016年底,上海户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上升到45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1.6%。根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2020年老龄人口比重持续增加,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预计将超过540万。
  “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神魂飞驰拜占庭的叶芝写道;“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狄兰·托马斯的愤怒似乎隐隐透着脆弱。但是,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城市,上海并未喟叹,这个温情脉脉的大都会,正用呵护的姿态,为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做着兢兢业业、实打实的努力。为应对老龄化,上海准备逐步建立起一个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如今,申城已试点“长者照护之家”,紧密结合家庭、社区和机构三者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建设社区居家养老呼叫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养老机构数量在增加,服务质量也在提升;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敬老卡自带“老年优待身份凭证”功能;出台各类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制度、条例意见,对养老机构进行规范,为老年人提供保障。
  近日,记者与沪上一个典型的“深度老龄化”社区——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取得了联系,听他们聊聊社区居家养老那些事儿。据甘泉路街道统计,至2017年6月底,这个社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7万余人,占街道户籍人口的41.01%;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710人,占街道户籍人口的7.72%;两个比例都远远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不仅老年人占比多,而且空巢家庭、纯老家庭、独居老人多。
  对此,甘泉路街道在现有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底子上,积极探索、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具有甘泉特色的社区养老体系。近年来,街道全力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制定《甘泉路街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分析提出《甘泉路街道适老型社区改造方案》,在为老服务方面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全面完成适老型小区改造,累计安装了楼道折叠椅1186套、敬老字牌498块、楼层标识牌7845块、安装小区阳光椅632只,为398户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家庭安装卫浴防滑扶手,为85户困难老人家庭和10户双拥老人家庭进行适老房改造,并在新长、新沪、延长三个居民区开展“一居一品”宜居老小区环境氛围提升改造。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设置了1个快捷照护站,由“爱照护”团队负责运营管理,打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使社区老人在“一碗汤的距离”内即可享受多样化照护服务;2个睦邻中心,因地制宜、创新实践;7个“久龄家园”综合为老服务站点,每个站点辐射周边4-5个居民区,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来承接站点的运营,为老人提供助餐、医疗保健、团队成长、老年教育服务等。
  记者获悉,2017年,甘泉路街道先行先试做好“长护险”试点。“长护险”服务的开展缓解了失能失智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及其家庭在护理服务费用上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规范了居家护理和养老机构内护理服务的流程和收费标准。有了“长护险”后,通过评估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内按评估等级享受护理补贴,其中补贴的85%由长护险基金支付,个人仅需承担15%;而居家养老的老人有了“长护险”以后,居家照护的服务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承担90%,个人仅需负担10%。甘泉路街道东泉苑小区的一户家庭,男主人是一名残疾人,妻子50岁时因脑梗中风,至今已躺了18年,可谓祸不单行。两人申请长护险后,男主人评估为3级,妻子评定为6级,每天享受专业护理员的上门服务,一扫多年愁绪、窘境。
  今年,甘泉路街道还积极动员全民参与养老事业,依托社区基金会项目化运作,开展了“@甘泉e家老年人电脑使用操作技能培训”项目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项目,前者由老年人自建讲师团队自编教材,让“老伙伴们”走出电脑使用的盲区,后者为新长居民区志愿者队伍向高龄独居老人开展的家庭互助式个性化关爱服务。
  今年1月,天寒地冻,志愿者周龙娣放心不下独居老人柯阿姨,上门探望,结果发现老人倒在卫生间的地上,说不出话来。情况紧急,周龙娣赶忙拨打120,并通知志愿者队长,队长立刻联系志愿者穆建华、徐冬娣前来驰援。救护车将柯秀菊老人送到同济医院,经ct检查,老人患的是脑血栓,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医生说:幸亏志愿者们送得及时,否则就失去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几个小时的手术,周龙娣与志愿者队长钱建芳始终候在手术室门口,直至柯秀菊老人转危为安。
  此外,甘泉路街道与时俱进,坚持养老“三分靠科技、七分靠服务”。甘泉社区“爱照护”快捷照护站自2016年底建成以来,由专业团队负责运营与服务,拥有多功能厅、康复室、治疗室、助浴室、智能设备展示区、备餐间等设施,提供专业康复训练、日常照护、介护预防课程等服务,同时作为在街道长护险居家服务的枢纽站,承担着合理分配布局长护险护理员及服务后续跟踪的重要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快捷站是上海首家将“挪威红绳”运动疗法引进社区的机构,该疗法集医疗康复、健身锻炼、专业训练于一体,对于介护预防和身体功能改善增强非常有效。快捷站使失能失智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即能安心生活,赋予老人和家庭养老主动权,更多老人通过专业护理、康复、照护,将有能力、有尊严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老有所依,至爱无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