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脱贫攻坚,遵义故事与众不同-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11-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大发渠精神”又被称作当代愚公精神,前后36年,一条渠联通了生命之水,而眼下,遵义人正在用这种精神,联通脱贫致富之路。
作者|黄 祺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距离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还有最后的三年时间。最后的冲刺时刻,也是脱贫任务最重、难啃骨头最多的时刻。遵义,正在以无畏的精神,迎接着这场史无前例的挑战。

  被全国人民熟知的“大发渠精神” ,就是遵义在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写照。

  黄大发,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党支部书记。上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11月,他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道德模范”并合影的时候,习近平拉开前排的椅子,一再邀请站在后面的黄大发和“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坐到他身旁。

  “大发渠精神”又被称作当代愚公精神,前后36年,一条渠联通了生命之水,而眼下,遵义人正在用这种精神,联通脱贫致富之路。



真脱贫,是实干出来的


  过去的一年,遵义在脱贫攻坚上已经收获了好消息。去年,赤水市脱贫摘帽,今年,又有凤冈县、湄潭县、桐梓县、习水县四个县退出贫困县。

  去年10月,赤水市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地处川黔两省交界处的赤水市(县级市),是红军“四渡赤水”重要发生地的革命老区县,处于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内。赤水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市近一半行政村不通公路,处于半封闭状态,信息闭塞,物流成本高,市场体系弱,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充分,城乡差距大,社会保障能力弱,科技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面对如此困难的现状,当地政府拿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把脱贫攻坚的重任压在了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身上。

  早上8点,在赤水市长期镇政府门口常能看到一个背着草帽,身穿迷彩服,皮肤黝黑,抱着一摞督查表册,准备下乡走访贫困户的干部。他就是长期镇党委书记李阳冰,人称“草帽书记”。长期镇贫困人口多,农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李阳冰身体并不好,每天下乡督促调度检查后回到办公室,泥、汗、累、困集于一身,头靠在椅背上眯上十来分钟,他又开始汇总督查情况,下发整改交办清单,确保问题即时发现即时整改。

  正是“草帽书记”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标杆旗帜,力促全体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约占全市五分之一贫困人口的长期脱贫攻坚战,为全镇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李阳冰对全镇1251户贫困户全覆盖走访,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求。五七村高山组高洪云,居住在高山地区,出行条件不便,土特产无法出售,认为政府关心群众不够,对现行扶贫政策有偏见。李阳冰在走访中,对他讲政策、悉道理、明原因,陪高洪云翻山爬坡、劈草穿林,探寻到天岛湖之路,并安排交通攻坚办启动公路建设计划。目前,到高洪云家中的路已通,高洪云也通过自身努力,背着土特产到天岛湖旅游区售卖,增加收入。

  “没有去过边边角角的地方,没有了解最偏远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没有解决边远群众的生活困难,就是失职和渎职!脱贫攻坚重点就是边边角角,就是平时部分干部嫌远、嫌累、不愿去的地方,我们只有务实而为,实干而做,才能脱贫。”李阳冰说。

  近年来,赤水通过发展金钗石斛、商品竹林、乌骨鸡、高山冷水鱼、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脱贫成效显著。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赤水市退出情况开展的专项评估检查结果表明,赤水市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

  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表示,赤水市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加大对全市未脱贫的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确保脱贫不漏一户;同时,对已脱贫的群众也将继续开展精准帮扶,落实脱贫不脱政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摆脱贫困的长久之策


  今年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平正仡佬族乡就走过了这样一条脱贫之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一首满含“无奈”的民谣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的村民中传唱了多年。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天干少雨……由于众多客观原因,制约了平正乡的发展,也导致了这里贫困面广、贫困基数大的“困局”。

  近年来,平正仡佬族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恶劣的客观条件宣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你看这满山的石头,能种什么?就连最不挑环境的苞谷都难得长起来。但是现在我们从石旮旯里抠土、石头缝里掘金,种上了脆红李,去年的李子个大、脆性、甘甜,深受市场青睐,看今年的架势,又是个大丰收。”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红心村四合组的青龙山,红心村党支部书记唐朝龙指着满山石旮旯地里长势喜人的脆红李对记者说道。

  山高石头多的平正乡,石漠化率达60%以上。光秃秃的石头山如今变得葱郁垂阴,原因何在?唐朝龙说,2011年平正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玉米颗粒无收,得知气候地形与平正乡很相似的四川省古蔺县种植脆红李收益不错的信息,村委会就组织了11户村民前往考察,回来后决定试种。

  为了给全村的老百姓谋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村支两委开始动员村民种植脆红李,但习惯发展传统农业的村民大部分都“不买账”。 堡上组村民陈安平就是持反对票的村民之一,他虽然最终“妥协”种上了李子,但心里怨言还是很大。 去年,陈安平尝到了李子增收的甜头:“现在种一亩李子比以前种四亩苞谷都强!”

  李子生长周期较长,平正乡又在李子林里套种矮秆作物,发展豆子、辣椒、中药材等进行“以短养长”,解决了老百姓管护期间的收入问题。

  2017年,有4026名村民的红心村,人均纯收入920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要突破10000元。脆红李产业已成为平正乡的主导产业。

  沪遵模式,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

  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上海浦东新区的源深体育中心热闹非凡,2018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正在这里举办。上海对口帮扶的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送来各自最有特色的产品。

  这天上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也饶有兴致地在各个展位上参观。走到遵义市展区,李强书记在摆放着遵义茶产品——“遵义红”和“遵义绿”的展台前流连许久,他一边听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遵义茶的特色,一边连连点头称赞。在李强书记身边介绍遵义产品的,是上海第二批援黔干部、遵义市副市长李忠兴。这位地道的上海人,如今说起遵义的产品、产业,如数家珍。

  把遵义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这是沪遵扶贫协作模式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遵义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袁云超介绍,沪遵对口扶贫帮扶5年来,除了完成中央布置的“规定动作”,两地还通过充分的沟通,有效地完成了许多“自选动作”,使得“沪遵模式”在全国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展现出特别的活力和成效。

  遵义市在2017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获得“好”档次的第一名。2017年,遵义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33万人,318个贫困村按国标脱贫摘帽,今年又新增四个脱贫摘帽县。

  上海与遵义之间的扶贫协作,是灵活应用多种机制、政府结合市场共同帮扶的成功实践,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效率,收获了明显的成效。

  遵义市西北部的汇川区,有一个地方,从名称到环境都特别像上海,这就是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园区。没错,就是漕河泾,与上海的漕河泾经济开发区同名,也同源。

  季稼桦是从上海到遵义工作的第二批援黔干部,任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区委常委、副区长。2016年初到时,季稼桦眼前的园区还是一片荒地。“我们在板房里办公,用了1年多的时间,按照上海标准把园区建设起来。”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漕河泾遵义园区都完全是“上海范儿”。

  现在,漕河泾遵义园区已经有了11.7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完善。2017年10月,园区与世界500强联合利华战略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合作伙伴——上海健士星生物研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入土地、厂房,上海健士星生物研发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设备、技术、人才和研发资金的方式合资成立遵义茶溶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茶与健康草本精深加工及高端产品制造基地”;2018年4月,园区与中国500强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以同样的合资方式共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利用500强优质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与影响,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产业链甚至是产业生态圈,最终达到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的改革。

  尽管建成不过一年多时间,漕河泾遵义园区已签约及入驻企业共19家,其中生产型企业6家,服务型企业13家,2017年园区实现产值近2亿元,间接、直接解决就业约500人,其中失地农民和贫困人口约300人。2018年1月—5月,园区实现产值约5.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据介绍,国内知名的体检品牌瑞慈,将在漕河泾遵义园区建设西南最大的体检中心,而这样的产业,与遵义市在打造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规划中,建设“医疗康养中心”的目标契合。

  产业合作机制的创新、园区管理的创新、规划设计的创新……漕河泾遵义园区既是社区建设的试验田,也是扶贫协作方式的创新试验田。

  遵义传统的农业产品品质高,但长期受困于“养在深闺人不知”。就像遵义的茶,品质与西湖龙井可以并提,但品牌知名度却很低。为了提高遵义茶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在沪遵扶贫协作的平台之上,由遵义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牵头,上海丰庄茶城“遵义馆”今年4月正式开馆。“遵义馆”是遵义茶在上海的展示窗口,除了销售以外,还经常举办品鉴会,向上海市民介绍遵义茶的特点。创新的资源整合方式,让市场之力加入到遵义产品品牌的推广中,给遵义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个人留下一条产业链


  对于遵义这样的农业大市来说,脱贫攻坚,首先要让农民富起来。

  2016年,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副主任周灵,作为第二批援黔干部到道真自治县挂职县委副书记。道真县建档立卡的6.2万贫困人口,散落在广阔的海拔10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间。

  周灵发现,道真的蔬菜很好,但山外的城镇却很少听说道真蔬菜,无论从产量、标准化品牌还是营销上,道真蔬菜距离商业化还很远。但在周灵看来,发展蔬菜产业,是一条适合当地的脱贫攻坚之路。


  要把蔬菜变成产业并销往外地,谈何容易。周灵联系到永辉超市华西区负责人,经过实地考察,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2017年5月,道真蔬菜第一次集体“出山”,3.5吨花菜销往重庆;同年9月,22.7吨蔬菜从道真出发,直奔上海。

  如今,重庆永辉超市、贵州茅台集团、上海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江苏食行生鲜公司等大型超市、企业、高校,都有道真蔬菜的身影。上海市杨浦区的机关食堂里,道真南瓜是一道明星菜,常常被在食堂用餐的机关工作人员“秒杀”。优质的产品加上扶贫协作平台的助推,让道真蔬菜走出大山。

  在周灵和其他扶贫干部的带动下,道真县83个村(居)均成立了商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4个乡(镇)均组建了商品蔬菜购销公司,建成商品蔬菜分拣包装中心;自2017年启动“遵品入沪”以来,仅道真农产品入沪就达1000余吨,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近300万元。

  因为蔬菜种得好、卖得好,周灵得了个外号叫“卖菜书记”。遵义市扶贫协作办公室主任杨堃曾私下问周灵:你在上海的时候买菜吗?这位文质彬彬的援黔干部笑笑回答:“在上海很少买菜,很多菜不认识,现在我都认识了。”

  杨浦区自2013年开始对口帮扶道真县,至今成功落地对口帮扶资金9749万元,实施援建项目75个。像蔬菜项目这样的扶贫方式,为当地留下了一个产业,将持续不断地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难啃骨头”,更要巧啃


  遵义市对外协作办公室主任杨堃介绍,遵义市还有23.02万人没有摆脱贫困,而剩下未脱贫的群众,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脱贫难度大,即使已经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让最后的贫困人口找到适合的脱贫之路,遵义市借助上海扶贫协作平台,启动“沪遵劳务直通车”劳务输出扶贫项目。

  为帮助遵义贫困劳动力用最快、最便捷方法来沪就业,两地人社部门依据上海遵义签订的三级劳务协作协议,2018年4月19日正式启动沪遵劳务直通车,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劳务企业等组织劳务小分队深入遵义贫困乡镇、贫困村了解贫困农户生活状况和就业需求,定期发布上海及周边用工信息,挨家挨户讲解就业政策和思想动员。

  政府帮助贫困群众联系务工点,提供免费培训。今年7月,道真县建档立卡户朱黎男和邵正双夫妻在人社部门的组织下,赴上海市金山区日铭电脑配件有限公司务工。夫妻俩月收入7000元,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一家人已经实现脱贫。

  两地人社部门成立11个工作站,在3家上海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成立服务点,从机制上、经费上、服务上保障站点正常运转,半年来,已帮助遵义400多贫困劳动力来沪就业,贫困群众拿上了工资。

  对于依旧生活在山区的贫困人群,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是脱贫的第一步。一个名为“自然能提水”的项目,就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区农村,为村民解决了安全用水的问题。

  去年,通过上海援黔干部牵线搭桥,上海市的自然能提水技术公司和水利专家多次到务川考察。经过现场查勘对比分析,专家们确定了第一批可以实施自然能提水项目的村组9个,覆盖18211人,其中贫困人口5506人。上海市援黔干部、务川自治县委副书记钟争光介绍,项目总投入190万元,其中上海市财政援助资金100万元,务川自治县配套资金90万元。

  涪洋镇小坪村自然能提水项目经过4个月努力,提水房、坪山和联丰蓄水池以及提水管道实施完成,有效解决了小坪村坪山组和涪洋社区联丰组两个村民组共计1033人和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

  自然能提水项目建成后,不仅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村民还发展了产业。通水之后借助高山平地的优势,当地农民栽种起了黄蜀葵、精品水果清脆李,因地制宜规划了高山冷凉蔬菜产业,今年预计人均增收2000元。


“宜居”不落后,民生与经济一起发展


  在贵州省,遵义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社会服务方面还相对落后。为了在医疗、教育领域为遵义提供针对性、高效率的帮扶,上海市医疗和教育系统5年间派出大量中坚人才,到当地的医院、学校,面对面地帮助遵义市民生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如今,遵义当地人都知道,如果遇到疑难疾病,不需要远赴外地,就能得到一流专家的诊治,因为在遵义不少医院里,每天都有上海医生上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等上海大型三甲医院,每年都向遵义提供专家、培训、业务交流等宝贵资源。

  从2014年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派出三批援遵医疗专家和管理人员。上海的医学专家们不仅是去为患者看病的,他们还身负帮助当地建立学科体系的重任,为当地留下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


  以遵义疾病诊疗需求为目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承担上海帮扶遵义五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工作。今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又与遵义市卫计委联合成立了“上海市一·遵义卫生人才培训学院”,计划为遵义培养100名骨干医生、100名骨干护士长与50名骨干医院管理者。

  上海医疗援遵,真正是把遵义的医疗建设当做自己的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沈波,在接到援遵任务时孩子只有4岁,为了安心在遵义工作,她将孩子和自己的母亲接到遵义,让孩子在遵义上了半年幼儿园。神经内科医生王枫,因为专业水平和耐心细致的态度,很快就在当地拥有了病人粉丝。不过,在帮助当地进行学科建设时,王枫对同事的要求就不像对待病人那么“温柔”。“一开始他们会觉得王老师是不是要求太多,但随着沟通的加深,这里的同事也会理解,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对于医疗质量来说是最重要的。”

  上海教育援遵,则是以多渠道、立体式的方式实施。

  培训中小学校长、副校长的“金种子”校长培养项目;让遵义校长到上海挂职跟岗一年的“影子校长”跟岗培训项目;“上海名师遵义行”培训项目……这些为遵义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通过提升教育机构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来改善当地的教育质量。上海市杨浦区还派出9名教师,到遵义市对口支援的湄潭县、正安县、道真县开展支教工作,手把手地将上海的教育理念,传播到遵义。

  除了中小学基础教育,沪遵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艺术教育领域还有多个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在政府主导的帮扶项目之外,不少社会机构也加入到对口帮扶的项目中。

  无论是业务骨干还是管理干部,因沪遵扶贫协作而工作在遵义的上海人,无不把遵义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忠兴,已经熟悉了遵义的山山水水,哪个县产什么农产品,哪个乡贫困人口多,那个区产业发展遇到瓶颈,都在他的心里。李忠兴说:“援黔干部要带着信心、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工作,目标是把沪遵扶贫协作打造成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区、升级版。”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