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从前慢,手艺再次成了香饽饽-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12-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当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审美又产生了细微的改变——手工业开始复兴了。
作者|周 洁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这首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下,愈加向往起慢节奏的过去。事实上,如果70后、80后回忆童年,那个时候家里夏天床上铺的竹篾,冬天盖的棉被,穿在身上的连衣裙和衬衫,无不是手工匠人耗费辰光做出来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手作品在年轻人眼里成了“土”气和“老”气的东西,机器生产的才是“摩登”和“洋气”。艺术史学者杭间就在文字中坦诚:“回想我小时候,听到许多邻人夸我母亲手艺好,可是从我读高中起,就不肯再穿母亲给我做的老式衣服。工艺与时代的关系,在我身上就这样细微地体现出来,我想这就是我和其他很多人所不可逃避的生活。”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这样描述“慢”:“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当人把速度性能交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诚然,有一段时间,汽车,拖拉机,电线,铁塔,巨大的工厂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是美的象征,美就是速度和机械化,它代表着进步。而手工业永远和贫穷相接,是落后可耻的。不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工业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当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审美又产生了细微的改变——手工业开始复兴了。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再次成了香饽饽,君不见,现在的商场里只要是挂着手工定制的招牌,价格就比机器的贵上好几倍;也别以为手工业就没有技术含量,匠人们的眼,比机器更尖,匠人们的手,比机器更稳——手工业的复兴,重又把从前的慢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

  这是一种轮回,一次逆转,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革带给我们的思考。


手工刺绣的复兴


  刺绣,是古代最早的时尚元素,一针一线,一起一落,古代未出嫁的女子要是女红不好,说出去是要惹人笑话的。

  今年暑假大火的《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正是秀坊出身的宫女,通过魏璎珞在绣坊历经宫女入宫考核、助友人完成绣品、为皇后绣制凤袍等一系列的故事,剧集用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等多种刺绣工艺包含其中。

  这部剧中人物所穿戴的衣服,也大有讲究。据悉,《延禧攻略》剧组专门找来了曾在故宫担任文物修复工作的绣娘,为剧组缝制衣服,所以演员们身上的戏服,个个都是工艺考究:平、光、齐、韵、和、顺、细、密缺一不可。

  可以说,《延禧攻略》的成功,离不开这些精致的细节,而《延禧攻略》的口碑爆棚,也让实打实的传统手艺传播得更为广泛了。不少观众在看完电视剧后,纷纷表示自己也想学刺绣了。来自上海的佟琳琳告诉记者,追剧期间,她淘宝购买了多幅刺绣初级入门绣品,现在第一幅作品已经绣好了,“刺绣的针法足足有100多种,我只学会了三四种!我们的传统手艺真是太厉害了,应该要有人传递下去。”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都有绣厂,生意都还不错,成都蜀绣厂的老厂长郝淑萍回忆:“那时候蜀绣厂有几百多号工人,那时候我在厂里主要绣床单、被面等生活用品,还有服装厂定制的蜀绣旗袍。”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较于机械化印花、刺绣的服饰、床上用品、桌布等,大量的耗时耗力让蜀绣失去了现代化的竞争力。2005年,成都蜀绣厂宣布倒闭。

  机器的广泛应用固然是理由,但刺绣工艺本身,也与当代人的距离太过遥远。因此,为了复兴蜀绣,除了得到政府的支持外,找到市场和人群也是最重要的。郝淑萍从当代审美出发,结合绘画艺术,将蜀绣嫁接在绘画、屏风上,保留了蜀绣最古老的132种针法,尤其是蜀绣中最独特的锦纹针,这样就保证了在手工艺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不一味地向市场妥协,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立足点。这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大师的共同理念。为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苏州刺绣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芳不断在针法、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进行尝试、探索,以找到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最佳结合点。

  早在2000年,在李政道的启发和鼓励之下,张美芳专门成立了创新“科学苏绣”的研制攻关小组,解决刺绣材料的难题,又抽调4名技艺高超的苏绣高手专事针技法的研究攻关,并承担刺绣工作,成功创作了刺绣作品《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受到艺术界和科学界的一致好评。

  不忘初心,这是许多手工业者在推广自己手艺时的初衷。正如诗人朵渔的描述:“手艺者的慢是一种去掉了因功利心理而生的焦虑的慢,一种没有暴戾之气的慢,是阳光下劈木柴、煮茶的慢。手艺者因历史的积淀,他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对传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艺术不是一项‘聪明人’的事业,而是一种‘笨人的自救’。在这里,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一种平衡、静穆的劳动场面。”

  所幸,他们的坚持如今都有着良好的反馈。今年3月,蜀绣首批产品经中欧班列远赴波兰展销,上千万元的货物不到一周便被抢购一空;今年9月,人们发现苏绣被应用到手表的设计中,所用的丝线是平时苏绣丝线直径的十六分之一,包括“梅兰竹菊”、仙鹤、梅花鹿等设计元素,让不少观众赞不绝口。

雕与刻的今日时光


  有人说,手艺给机器生产和工业文明的首要的启示在于“人与物的关系”。在手艺活动中,人和物的关系是紧密的,它融入了情感和心灵的交流,这赋予了手艺人以尊严,也赋予了物以尊严。雕刻便是一项代表手艺。

  “雕刻百工,炉捶万物。”雕刻一技,可在金银铜锡之器,也可在树木食材。刀法好比书法,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惊喜。其中,砖雕虽是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更经济,省工,因此在民间建筑中被广泛采用,成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雕刻产品。砖雕也与木雕、石雕一起,被誉为“江南三雕”。

  迎风舞动的飞云、腾云驾雾的蟠龙、争芳斗艳的牡丹、含苞欲放的荷花……在师傅们的砖刀下,蕴含着各种吉祥含义的砖雕应运而生。“很多新建仿古建筑的负责人找到我们这里,用我们的产品做迎门墙或者地上、墙上的图案。”东阳砖雕的砖雕师傅何鹏介绍了如今砖雕的一大去处。

  其实,早在汉初,中国便已出现了砖雕雏形;明清时期,砖雕在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广泛采用。不过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砖雕装饰已日渐式微,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也并不多,更何况还有机器雕刻攻占市场,砖雕没落实在是太过平常的故事。

  不过,随着这些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式风格”再度成为热门,砖雕也成了装修时会考虑的手工业产品。广东非遗砖雕传承人何世良就表示,虽然现在建筑上运用砖雕技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砖雕可以被做成工艺品,比如小摆件和座屏,把砖雕作品做成装置艺术。另外,还可以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求新,比如加入写实手法,加入国画构图,同时运用木雕、玉雕等技法,让作品既有传统性又吸引当代人的目光。

  除了砖雕,木雕的复兴也同此理。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小明认为,“只是继承传统,没有创新,那是不流之水。脱离传统,单独创新,那是无根之木。”

  他设计的竹简式木雕、超写实木雕、速写木雕、取景框木雕等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了传统东阳木雕艺术的装饰范围。在传帮带方面,他也有奇招——通过互联网传播模式,从全国各地报名者中挑选徒弟,为木雕技艺的传承找到了更多“能人”和“才人”。

  其实,不论刺绣或是雕刻,都只是手工艺复兴的一个测写。“手工业复兴”,复兴的并非本色的手艺,因为它是历史和自然的产物,人们无法阻挡。正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敏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指出的那样,传统工艺跟现代生活相结合,并非完全复原古代作品,更多的是在今天的环境下,今天的生活中,运用今天有的材料,发现今天的美,借鉴传统的工艺方法,创造今天的工艺作品,服务现代人的生活、滋润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手工业复兴”,本质上是人们通过手工业行当中所需要的精神、观念和气质给人们的启示,作为工业文明的对立面和平衡面,“手工业复兴”,有助于整个工业文明的提升。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