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中国心胸要多强-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7-12-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个甲子并不算长,风华正茂的中国心胸医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执着努力。
记者|黄 祺
 
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更迭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按照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一个甲子是60年,于中国人而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时刻。一甲子,既是一个纪年周期的结束,又是新时代的开始。
  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市胸科医院,今年正逢60周年。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专科医院 ,几代胸科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 ,创造了无数个国内乃至世界胸科医学领域的“第一 ”,为新中国心胸学科发展史做出杰出贡献 ,成为我国心胸医学专业人才的发源地。
  站在一甲子的分界线上回望,这家医院所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心胸医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卫生水平快速提高、医疗技术从追赶发达国家到进入世界一流阵营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过去的60年,也是中国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的60年。中国从肺结核大国,到现在成为肺部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从大量存在营养不良到如今生活方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面对变化,中国的医疗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出发,在实践中建立起适合中国患者的医疗理念和诊疗方式。60年来,中国的医生们在心胸医学专科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用不懈的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心胸医学学科特色。
  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认为,未来,胸科医院要成为一家一流医院,从临床型医院转向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医院,以科研促进临床医疗服务的提升,满足患者对医疗更高的需求。胸科医院将继续弘扬品牌优势,以世界为舞台,打造精品的专科医院,扩大在世界同行和国外患者中的影响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胸科医疗,将有能力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心胸医学到底有多强?未来,中国心胸医学将怎样满足患者对医疗更高、更加多元的需求?透过上海市胸科医院一甲子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高起点上建立,中国首家胸科专科医院
  外地游客印象中的上海,淮海路一定是不可错过的去处;而在心胸疾病患者的口碑中,坐落在淮海西路上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同样是不得不提的一家医院。每天,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的数千名患者中,60%来自外地,他们带着自己的病历、检查报告,到这里寻求更精准的诊断和更好的治疗。
  信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市胸科医院,还有自己的“史前史”。
  和上海几家百年老院一样,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前身,与上世纪初上海的教会医院有关,当时的西方医生将现代医学带进中国,完成了现代医学跨入中国的第一步。
  上海市胸科医院在1957年前曾经历过四个阶段,从1888年开始,使用过四个名字,分别是同仁医院附属妇孺医疗所、广仁医院、宏仁医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
  到了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有了建立一家胸科专科医院的设想,当年,由医学大家顾恺时起草的“上海市立胸部外科医院 ”计划得到上海市卫生局的积极支持。在上海市卫生局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的通力合作 ,以及以顾恺时为主的筹建者们的辛勤努力之下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 ,上海市胸科医院于 1957年11月2日正式宣告成立。上海市胸科医院建立时设立在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的旧址 (北京西路 361号),首任院长为黄家驷 ,副院长兰锡纯、顾恺时。
  建院初期 ,胸科医院设有胸外科 (含心外科)、心脏内科、肺内科、麻醉科、放射科 ,及细菌、生化、病理、肺功能、生理、心电图等 6个实验室 ;设有 7个病室 ,222张床位 ;医院有职工 364人。与今天医院的规模相比,初创时的上海市胸科医院不算大,但却因为汇集了黄家驷、兰锡纯、顾恺时、吴绍青、徐昌文、黄铭新、吴珏、丁果等一大批知名的医学专家而名声大震,石美鑫、王一山、冯卓荣、王敏生、叶椿秀、孙大金、朱洪生、郑道声、徐济民等都曾在医院工作过。
  1983年,在“全国心脏血管外科学术”交流会上, 顾恺时与黄家驷、吴英恺、兰锡纯等被誉为我国胸心外科四大先驱和奠基人;其中顾恺时、黄家驷、兰锡纯三位是上海市胸科医院首任领航人,可见胸科医院的人才起点和学术起点之高。
  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顾恺时,可谓一代名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医学上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市政协一届至七届委员、上海市劳动模范。 
  顾恺时1947年赴美国 mayoclinic(梅奥诊所)研修外科和胸外科,1948年转入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修,是接受过严苛医学训练的医学专家。
  1956年,顾恺时将自己拥有250张病床的私立南洋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然后与黄家驷、兰锡纯等共同筹建上海市胸科医院,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副主任;1985年起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名誉院长。
  作为我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顾恺时为中国胸心外科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 1951年,他就开展了治疗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的肺叶切除术。1954年,首创以“骨膜外塑胶球填充术”治疗双侧空洞型肺结核。1957年,创制无缝塑料纤维人工血管,并成功施行胸主动脉病切除、血管移植术,同年以他为主,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鼓泡式人工心肺机。1958年7月鼓泡式人工心肺机首次应用于临床,为一名患“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 12岁女孩施行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术,获得成功。同年,他在国内率先施行第一例全肺切除术也获得成功。1960年,他首创心脏二尖瓣扩张器并成功施行风心左径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962年,他以国产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主动脉全弓及动脉瘤切除,以自制的无缝塑料纤维行人工血管移植术。1963年,他开展结肠代食管治疗晚期食管癌。
  1985年, 顾恺时在“世界心脏直视手术外科学术”会议上获得特别表彰,为中国的心血管外科赢得了世界荣誉。
  与顾恺时一样,吴善芳、徐昌文、郭德文、黄偶麟、潘治等医学专家,将自己的才学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初创的胸科医院,搭建起胸科医院最初的人才框架,各个学科在这些医学大家的带领下,逐步走向成熟。
心胸专科医生摇篮,引领中国心胸从弱到强
 
  上世纪50年代国内最强的心胸专科大家汇聚上海市胸科医院,使得胸科医院独树一帜,成为专科高地,人们用“北有阜外,南有胸科”的说法,来肯定上海市胸科医院在业内的引领地位。
  上海市胸科医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心胸专科医生摇篮。由于专业上的优势,1957年创建当年,胸科医院就被国家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心胸外科进修基地,至今已经举办了48期培训班,共有逾千位心胸专科医师在这里接受了培训,如今全国各家医院的心胸学科带头人,大多都有在胸科医院进修的经历。
  目前医院正承担着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等国家级、市级、校局级重点学科和临床中心的建设。
  胸科医院以雄厚的临床实力,引领中国心胸学科的发展,在同行眼中,无论是患者门急诊量还是手术量、手术质量等体现临床服务能力的指标,上海市胸科医院都走在全国同行的前面。
  截至2016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年胸部手术量已突破1万例,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胸外科年手术数第一,其中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数近600例,保持全国第一。经过60年的发展,胸科医院的胸部肿瘤学科群专科特色享誉国内外,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学科综合实力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医院 (专科)”全国第二、上海地区第一。
  中国胸部疾病诊疗水平的发展速度,就如中国的经济增速和社会发展速度一样,让世界刮目相看。40年前,肺结核还是威胁中国人生命的一种严重疾病,而现在,中国肺结核已经基本得到控制,而肺部肿瘤发生率显著上升,但肺部肿瘤的治疗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每年都有海外医生到胸科医院进修,学习中国医生的手术技术和诊疗经验,胸科医院不仅为中国胸科医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如今也开始为世界各地培养优秀的医生。
  在心脏疾病专业领域,胸科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些年,胸科医院致力于心脏各类疾病的新理念、新技术的倡导,不仅在手术技术上引领行业之先,更是在建立胸痛中心、完善救治流程方面,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
  胸科医院的胸痛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按国际化标准所建立的胸痛中心,2012年得到美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是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首批“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急性心梗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抢救时间越短,患者生存的希望就越大,抢救时间对后期的康复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胸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梗患者的时间(患者走入医院急诊到患者血管打通的时间),是60分钟左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最短的救治时间仅为18分钟。
  在胸科医院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目前全国已建立起279家胸痛中心,为更多患者搭建起一张“救心保障网”。当全国很多医院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胸痛中心时,上海市胸科医院的胸痛中心再往前迈进了一步,将急性心梗的救治向前延伸到120急救系统和社区医疗网络,与社区医院形成实时互动的“胸科—社区”胸痛中心网络。有了这样一个网络,患者从发病到转诊、抢救的过程,更加畅通,为抢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通过胸痛中心的社区网络,患者从踏入社区医院到初诊、诊断、转诊、急救的整个过程,用时可以控制在1个半小时左右,远快于全国4小时的平均水平。
  目前胸科医院的胸痛中心,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未来,胸痛中心网络除了“向前”延伸到社区筛查、预警外,还要“向后”延伸到社区随访和患者康复。也就是说,完整的胸痛中心网络,不仅能够掌握社区中高危人群的信息,及时应对紧急情况,在患者接受抢救和治疗后,还能够进行完整的随访,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直至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从仅仅关注治疗、手术,到如今建立起预防、筛查、救治、康复的完整医疗服务网络,上海市胸科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变化,也是中国心胸医学临床服务能力快速发展的体现。中国的心胸医学从业者,用自己的努力,为民众编织了一张健康之网。
科研驱动创新,做一流的精品医院
 
  60年来,胸科医院创造了心胸学科领域的累累硕果:“国产机织涤纶人造血管及涤纶国产心内修补材料”研究和“针刺麻醉下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项目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计划性扩大肺癌手术适应症的研究”和“国产涤纶毡替代部分心肌组织的研究”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的研究”荣获国家发明奖,“应用显微外科科技技术进行空肠移植修复食管缺损”荣获国家科委科研成果奖,此外,还有无数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临床上,胸科医院也创造了数项心胸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一”:我国第一架鼓泡式人工心肺机,国内首创塑料无缝人造血管、毛绒型涤纶人造血管,国内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株,世界首例非血缘供体成人单侧肺叶移植术,国内首例冠脉搭桥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肺癌切除术、国内首例达芬奇胸腺瘤根治术……
  跨入新时代,中国的心胸医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作为中国心胸医学的领头羊,上海市胸科医院也有了自己全新的定位和发展规划,胸科人清醒地知道,要保持医院品牌的美誉度和发展后劲,还需要在科研和创新上有更多的成绩。
  淮海西路上的胸科医院院区里,一幢高楼即将投入使用,在这幢大楼里,有四层空间用于科研,医院将最好的资源和最多的心血,投入到了夯实科研基础上。科研是一家一流医院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三甲专科医院,胸科医院也将科研创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中国的医疗机构在临床科研上本就有着国外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中国医院病人多,为临床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潘常青院长认为,胸科医院有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有勇于创新的优秀传统,再加上医院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胸科医院未来在临床科研上一定会大有作为。胸科医院的目标是要成为精品、专科、研究型医院。“我们医生的所有科研成果,不仅代表胸科医院,更代表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流水平。”
  为了鼓励医务人员投身科研,胸科医院制定了一套支持和鼓励机制,支持医务人员将临床上的发现总结和提升为科研课题,最终再回到临床,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除了建设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硬件设施,胸科医院正在推行“研究型护士”等举措,为科研人员投入临床科研创造更好的软环境。
  近几年,胸科医院在科研上收获颇丰,连续两年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医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也有了不少转化成果。
  潘常青院长认为,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胸学科的临床实力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已经获得认可,接下来,医院应该在科研上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他希望,在心胸学科领域,中国人能够拿出自己更多的标准和指南,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的发展,首先需要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国际交流来促进人才的成长。为此,胸科医院加大了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上的支持力度,这些年,专业领域内各种会议上,胸科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
 
聚焦服务创新,让医疗更加温暖
  过去的五年,“获得感”是中国社会的热词,人民的获得感,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准。十九大报告在论述民生时提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是民众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医疗,事关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无论世界潮流如何改变,胸科人坚信,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才是一家医院最重要的职责。什么样的医疗才能叫“好的医疗”? 
  好医疗,就是将病人围着医生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就是最佳体现。这种诊疗模式关注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将不同学科集中在一起讨论患者病情,为患者寻求最恰当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在mdt概念出现之前,胸科医院几十年来已经将这一模式贯穿到诊疗中。副院长范小红介绍,由于心脏、肺部疾病往往比较复杂和严重,多学科联合讨论模式是胸科医院的传统,在遇到疑难患者时,包括影像学、病理科、内科、外科的医生在一起讨论,是多年来固定的工作方式。
  当然,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水平,还要由各个亚学科的水平所决定。为了让各个亚学科诊疗能力紧跟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水平,胸科医院最近几年大力促进亚学科的实体化建设,让年轻的优秀人才承担起亚学科发展的重任。心血管疾病学的冠心病科、房颤诊治中心、心脏急重症科、心脏起搏器科、结构性心脏病科;胸部肿瘤学的食管外科、纵隔外科、肺移植外科、危重症呼吸病、介入呼吸病等亚学科,这些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好医疗,就是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难题,聚焦肿瘤化疗患者的日间病房,就是如此。胸科医院有超过30%的患者为肿瘤化疗病人,为了提高服务效率,胸科医院自2006年就在各病区推行了日间模式,在当时大大提升了病房周转效率。可近年来,患者基数愈加庞大,周转效率各科不均,为了让病人得到更适宜服务,胸科医院再次聚焦患者需求,大刀阔斧进行流程改造和病房改建,为肿瘤化疗病人推出了“量身定制”集中化管理的日间病房。此病房运行以来,月度最高收治病人数为1034,平均住院时间从2天降至0.27天,日平均57.1人次,单日最多收治患者82人。此外,精简高效的运行,也为患者大量节省了医疗费用,平均下降15%。
  好医疗,就是创新思维,想患者未想,把服务做在前头,与日间病房同时启动的自助入院系统,就是科技与服务的最佳结合。在胸科医院日间病房外显眼处,摆放着两台自助入院机。化疗患者住院时无需再前往医院的出入院处,只需要在机器上刷医保卡或就医磁卡,5分钟内便可办好所有流程,机器支持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所有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支付方式。而以往,患者需在出入院处排队几十分钟至1个多小时。科技提高服务,不仅显性体现在患者就医流程,也体现在医疗服务流程,与日间病房配套推出的还有“医嘱套餐”,医院在医生的日间专用医嘱界面中提供了20个“医嘱套餐”,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让医生从部分无效操作时间中解放出来,回归与患者的诊疗和沟通中。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郑宁说,“评价一家医院的医疗服务好不好,患者口碑最重要。新时代,胸科医院要继续做好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为更多患者做好服务。”
  将“上海胸科”建设成国际品牌——新时代,上海市胸科医院有了自己的新目标。一个甲子并不算长,风华正茂的中国心胸医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执着努力。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