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封面 > 正文

郑州:交通枢纽-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10-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依托河南跨境电商「网上丝绸之路」之天时、借助「郑州航空港空中丝绸之路和郑州陆港陆上丝绸之路」之地利、辐射中国人口最密集的高铁2小时经济圈消费市场之人和,共筑国家中心城市郑州。
作者|吴 雪

  古时,五次为都,八次为州,冠绝华夏;

  今朝,九州之豫,中国之中,傲立群雄。

  河南郑州,条条大路通罗马,敢立潮头开新天。

  郑州西郊碧沙岗公园,一位银发老者忆起80年代的郑州,顿叹今非昔比。以往仅有65平方公里、78万人,靠着一辆自行车就能逛遍全城的“大郑县”,如今一跃成为了拥有500平方公里、人口超500万人四通八达的“郑中心”。

  米字形高铁集结成网连八方,商贸物流经脉畅通游世界,“买卖全球”无远弗届……谁也未曾料到,这样一个不临边、不沿海,原本人口、规模均不占优的城市,竟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

  倘若你登上矗立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登高望远,便可知晓这座城,四十年间的旧貌焕新颜、浮沉巨变,最该“居功至伟”的,应是陆路、航空、互联网三位一体、通联世界的“丝绸之路”。

  上下五千年,世界“弄潮儿”。

  “古都”郑州,正昂首阔步在一条条陆海相通、接天连地的“罗马大道”,以一骑绝尘的速度,谱写着这座城的光荣与梦想。


中原之心 祖孙三代的“火车世家”



  自古中原腹地,因其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600年前,商王朝在此建邦,此后,历朝历代,兴衰沉浮。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追溯郑州的崛起,源于铁路的兴建,恰如其分。站在时代改革潮头,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扮演着联结中国“东西南北”的重要纽带,走出了一条“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优,因交通而强”的跨越发展之路。

  当你站在明亮的月台,看到一列列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像闪电般呼啸而过,大概很难想象,1908年的郑州站,就已经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大枢纽。那时,卢汉铁路、汴洛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画下第一个铁路“黄金十字架”,此后,京广高铁全线贯通、郑开、郑焦、郑徐铁路先后开通、不断拉长的“双线路”逐渐成长为京广、陇海两条全国大动脉,郑州中国之“中”的旗帜,就此立起。

  火车线路纵深交错,火车车型亦随时代步伐更迭。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组列车,中国铁路郑州机务段的吕氏祖孙三代火车司机,吕茂林、吕顺平、吕翔,见证了中国铁路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

  82岁高龄的老爷子吕茂林,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蒸汽机车的岁月,用了三个字形容“脏、苦、累”。苦差事的“苦”,说到底还是车型初级,操作落后,火车接发全靠人工,单行道“一站一停”,看上去“冒狼烟”阵仗颇大的蒸汽机车,时速竟只有四五十公里,今天仨小时内必达的北京,放在那时最快也要走上24个小时。

  1984年,吕顺平子承父业,不再饱受“黑色”摧残,他勤跑公里,苦练三年,更不忘从一摞摞专业书中为头脑“充电”,开上了当年郑州铁路局第一批内燃机车,正式告别了与汽门、手把打交道的日子。


  但不容忽视的是,机械故障发生率仍然不少,而且柴油机“哐且哐且”的运转声一刻没停过……即使在火车驾驶室里,两名司机彼此讲话也得靠“吼”。

  技术的革新,催生着时代车轮向前,很快,内燃机车逐渐淘汰。2007年,三代80后火车司机吕翔正式“接棒”,开上了电力车“韶山4号”,专跑“郑州到安阳”的货运线路。原始阶段的噪声大、操控差、环境不好等顽疾,在电力车“挑大梁”之下,成为历史。

  一边是内部机车无线电话由原来发射12公里到50公里,提高了沟通效率。另一边却是长期靠眼力,辨识路旁标识保畅通,吕翔这个壮实的小伙子,竟然患上了“职业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听见无线电喊火车号,立马就醒了,神奇。”他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在调到“郑州到北京西”和谐号动车组时,紧绷的一根弦,终于得到短暂的休息。“噪声小、车有劲 、环境好、操作方便、关键处理故障也智能。”吕翔说,再也不用拿着长长电路图判断故障点了,只需几分钟,电脑自动识别a类、b类、c类故障,处于什么位置,距离下一站多少公里,甚至前方桥梁、坡道速度该调整多少,一个类似“黑盒子”的导航,全权替你“考虑周全”。“维修保养逐步智能化,现在火车司机的培训,大多以学习规章理论为主,我赶上了幸福的好时代。”吕翔骄傲地说。

  祖孙三代,见证了郑州铁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纵横交往,亨通八方。

  打开中国地图,以郑州为圆点,半小时到濮阳,1小时到南阳,2小时到西安、武汉,3小时到北京、青岛……8小时到达哈尔滨、长春,一个用高铁线路写成的“米”字经济圈,逐渐浮现在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之上,郑州速度将辐射全国2000公里经济圈,受益人口和经济总量达九成以上。

  以铁路为心脏的“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在郑州机务段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贾伟军看来,2013年,首次从郑州始发至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即是最好的见证。“中欧班列从莆田站出发,开行总数已超1300多班。”其中,承运的进出口货物,从高档衣帽、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到飞机制造材料等,遍布德国、俄罗斯、法国、波兰等40余个国家,形成了稳定的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基础货源地。

  而陆上丝绸之路的能量,也许只是刚刚开始。


中原之翼 “卢森堡航空”握手郑州航空港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20多年前,位于郑州市中心的郑州火车站,成为了中国第二大铁路客运站。与此同时,一座崭新的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顺利建成通航。郑州不仅有“心脏”铁路通联世界,更有了与蓝天比肩的更多可能,白天把世界运进来,夜间把中国送出去。“中原经济”这扇窗,正让梦想照进现实。

  郑东新区cbd,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可谁会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中原地标cbd还只是一片连绵起伏的沙丘,郑州最早的机场——军民合用的郑州燕庄机场,就曾建在这里。

  一年旅客量12人次,货邮发送量仅793公斤。从这组惨淡数字中,便能知晓那时航空业还未起步。郑州民航社区居民张先生说,当时一张从郑州到广州的机票要一两百元,对于一个月收入才30块的人,实在“捉襟见肘”。更何况,如果没有单位证明及审批,想要坐飞机,基本无可能。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航业务的发展,航线增多,业务繁忙,燕庄机场的条件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1985年,建设郑州民用机场被提上日程,据当时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崔巍回忆,机场建设当年被列为‘一号工程,河南人民是“铁了心”要扎紧裤腰带建一个国际机场了。

  撸起袖子兴建三年,1997年8月郑州新郑机场正式通航,迎来数字“井喷”。一年旅客吞吐量达380万人次,是燕庄机场最大吞吐负荷的3倍;每周可安排800余个航班,是燕庄机场最大安排量的4倍。有人形容,修机场就像给孩子做衣服,甚至没怎么穿就小了。十年间,日渐突破的承载量极限,催生着新郑机场一次次修补扩建这件“穿小的衣服”。

  客运稳了,货运却始终“不温不火”。2012年,在河南航空货运系统干了六年的许宏宴回忆当时的情形,“一周全货机只有六七百班,每天货运量最高也才二三十吨,很清闲。”出口产品除了苹果手机、服装,回程货物非常少,货运公司就那么几家:空桥、国泰、中国国际货运航空,邮政和顺丰等。

  在大多数航空人看来,郑州的“空中丝绸之路”总好像少了点活力和干劲儿。2013年,一个重大机遇成为了“引爆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获批,在红利潮涌的时刻,中原大地终于开始与“航空经济”相拥了。

  当时,助推河南航空经济迸发的标杆“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看中了郑州航空港“交通优势”的唯一性,第二年便抢滩航空港,先是出让35%的股权与河南航投联姻,接着构建“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全球物流体系,还联手共建中国合资货航项目,谋划开通亚洲航线,太平洋、非洲以及拉丁美洲航线。确保“空中丝绸之路”从此畅通无阻。

  每周104班全货机国际航班,每天货运吞吐量2000多吨,郑州机场进口水果占全国空运进口水果70%以上的市场份额;第一次进口智利蓝莓、车厘子,第一次进口达卡鳝鱼、螃蟹,第一次进口龙虾……每一个历史性时刻,都在刷新着郑州迈向世界的更多可能。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34条,卢森堡货航执飞航班数量由最初的每周2班增加至每周18班,形成“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带动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50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产业集群越发醇熟稳固,“小区带大省”战略更加融合纵深,即将满六个年头的航空港,俨然成为了河南发展的“黄金之翼”。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克·瑞奇说:“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搬到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分一杯羹。”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顾问杨建国表示,作为河南发展战略突破口及对外开放平台,航空港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消费链,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推动经济大循环,真正带领河南走进一个“货通全球”的物流世界。


中原之巅“买全球、卖全球”的中大门


  傍晚,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袁先生熟练地开了一瓶产自保加利亚的红酒,用于庆祝外孙的百日宴,这瓶红酒是中欧班列运回的“洋货”。

  同一时间,西郊阿五美食的六人位,用餐的王女士夹起盘中的一片挪威三文鱼,细嚼慢品。从冷链空运到餐桌味蕾,只用了短短72个小时。

  陆上丝路、空中丝路,甚至越发醇熟的“网络丝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郑州人的衣食住行。

  然而,30年前,没有手机,没有网购,更没有支付宝,“买全球 卖全球”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80年代的郑州人,不出省、不出国,最高的眼界也只局限于一个消费标地——亚细亚商场,父辈们犹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每晚黄金时段,播出的那句广告语“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成为了中国商业的经典口号。

  谁要是能在亚细亚消费一次,就称得上“奔小康”的时尚达人了。焦作的张先生回忆,有一次郑州出差,到亚细亚花了3个月的工资买了件夹克,购物小票珍藏几年都没舍得丢。到了1997年,金博大、丹尼斯新贵崛起,纵然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口袋,定位为快时尚集结地,但那种记载着中原商界最初荣耀的“亚细亚情结”,再也找不回了。


  郑州人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建业、新田、正弘、万达、华润等纷纷进驻,商圈裂变分化、产品业态升级,郑州商业进入“井喷”模式。

  郑州人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消费模式,而是期望着能足不出户,买遍全球。而消费升级的契机,来自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郑州e贸易(中大门跨境保税直购中心)时,那一句:“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

  2013年成立的中大门,借着互联网 丝绸之路的红利,先后实现了“1210”监管模式、“秒通关”通关模式、o2o现场提货销售模式……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产业,从内陆商贸城到国际大商都的升级嬗变,真正打通了郑州至全球的“网上丝绸之路”。“一代的中大门,看中的商品不能拿走,二代的e贸易中心是跨境展示展销,现在是秒通关、现场自提。”河南中大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园园边走边介绍。

  今天,在3.0版中大门跨境o2o保税购物中心,拥有进口汽车展厅、药妆馆、母婴馆、泰国馆、法国馆、新西兰馆等特色展馆,涵盖了近60个国家的3万多种商品。而这些商品的有序进驻,得益于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丝绸之路”。

  “商品属性不同,使用的运输方式也不同。”李园园告诉《新民周刊》,保质期12天的乳制品、鲜活的法国生蚝、冷链的药品水果,用空运;而像法国红酒,从清关到进库要三个月,可存放,就选择相对便宜的海运;进口汽车、德国啤酒则通过中欧班列 海运邮轮,一般到天津、青岛港后,再转陆路运输。

  优化资源配置的供应链,降低了中间商“赚差价”,老百姓的实际受益可观,以一公斤柚子茶为例,市中心的丹尼斯拜特超市卖69块,中大门的“亲民价”仅为39块,能便宜将近50%。“三年前,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注册的公司,可以年营收超过两亿。”主营进口美妆的河南本土电商泊伊美惠吴总正是“网上丝绸之路”的直接受益者。2015年3月,他瞅准商机,在中大门办理了企业入驻,进了首批不到100万的货,没想到今日翻了近百倍。

  除了海外直采,中大门还与国内外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建立长效互惠合作,比如国内供应商网易严选、小红书、中粮;国外豌豆公主、爱茉莉、澳洲大药房、意大利矿泉水等,设立国家馆、保税仓,助他们在中大门“扎根”,更让中原甚至中国的特色商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德克·瑞奇说:“新郑机场的货运业务,不光来自河南,而是从全国集结在此,从郑州出口。”

  进口智利车厘子,南美炽热的阳光还未从其表面褪去,它已经坐着包机,横跨太平洋,28小时后就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出口的百县特产,超过125个特色商品,宁夏枸杞、铁棍山药、禹州红薯粉条、正逐渐与茶叶、丝绸比肩,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

  一瓶红酒、一颗车厘子、一片面膜的“跨洋之旅”,折射出“全球—郑州—中国”的贸易轨迹,也彰显出中原大地“连天接地、买卖全球大枢纽”的澎湃活力。

  “2018年,河南将积极推广复制跨境o2o成熟模式,全年计划复制连锁加盟店1万家,达成‘5年千亿,10年万亿’的平台销售规模。”李园园说。

  未来,中大门依托河南跨境电商“网上丝绸之路”之天时、借助“郑州航空港空中丝绸之路和郑州陆港陆上丝绸之路”之地利、辐射中国人口最密集的高铁2小时经济圈消费市场之人和,共筑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全产业链、全商业圈,中原崛起,蝶变新时代。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