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曾经有一位学生向别人自称是周小燕的关门弟子,她听到以后问他:“我什么时候说要关门了?”学生问:“那您什么时候关门?”周小燕回答:“等我盖棺的那一天。”“既然是终身教授,我就要干终身、干到底。”这已经成为她的名言。
记者|何映宇
非典时期,上海有些高校停止了课程教育。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周小燕教授的声音:“张书记,我难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啊。”
2003年时,周小燕先生已经86岁高龄了,可是,学校仍是她的家,她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
童年时,父亲好友的琴行是周小燕最喜爱去的地方,她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音乐的启蒙。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始声乐学习。自以为会唱歌的周小燕在学校结识了一个小伙伴,从此走上了坎坷的声乐求学之路。到上海来了,他就给周小燕介绍郎静山的女儿郎毓秀,她比周小燕还小一岁,周小燕回忆说:“我那个时候是唱电影歌曲,我记得她就是唱歌剧《托斯卡》,这么响,真高,把我镇住了,好,我也要学。”
1949年,周小燕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从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为声乐系教授。从此,她的生命与音乐教育联系在了一起。
“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
197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是周小燕的学生,他印象中的周先生就是:“学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
他不能忘记,那时“动乱”没有结束,老师冒着被批斗、被逐出教师队伍的危险,在下课后把他和另一名学生罗魏领到自己家中,拉上窗帘,把耳朵贴在留声机上,倾听那几张没有被抄走的法国旧唱片。这个从部队来的小伙子,正是从这里开始得到了西洋音乐的启蒙。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男高音”、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1979年,周小燕受命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她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学科建设敢于比肩世界一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艺术实践,积极带领师生勇破师门、走出校门、跨越国门,办学水平、教学成绩令人瞩目: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声乐表演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美声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美声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1984年夏,世界247名歌唱好手云集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争夺第三届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的桂冠。中国派出了4名选手,作为领队与教练,周小燕与他们同行。过五关斩六将,中国选手全部站在决赛台上。最终花落谁手?当评委报出中国男高音张建一和中国女中音詹曼华同获第一名时,全场沸腾了。张建一是周小燕的学生,原来只是浙江湖州玻璃厂的一名工人,周小燕将这位没有一点乐理知识的青年人,培养成了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那时,激动的张建一一下扑在了老师的肩上,热泪盈眶。他也感觉到老师的身体在颤动,他对周小燕说:“老师,谢谢您,今天是我30岁生日,我该怎样报答您啊。”
和张建一相仿,在周小燕一长串的学生名单中,先后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的廖昌永,刚入上海音乐学院时还是一位刚刚走出四川家乡大山、连钢琴都没有见过的农村孩子。廖昌永记得,第一次在校门口见到周小燕,紧张得心怦怦乱跳,连照面也不敢打。他不仅钢琴、乐理基础差,而且一开口就有浓浓的四川口音,这是学声乐的大忌。周小燕把他带回家,一句一句纠正。廖昌永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大,本科毕业后,又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仅是自己的老师,更是母亲、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众多演唱场合,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病逝。他们在美国的一双儿女回来奔丧。临走那天,儿子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沙发上直掉眼泪,心中很是不忍,就动员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美国。可周小燕不答应:“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还有一幕始终在儿子的眼前:20多年前他在上海开公交车。正好,他开的这条线路,经过上海音乐学院。一天,他开着车,看到母亲推着自行车正与学生高曼华在路边说着什么。他一圈开回来,发现母亲还在与高曼华说话。回到起点站,他再开车上路,母亲和学生还在那儿,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她被称为“中国之莺”,美了一辈子,拼了一辈子,97岁还穿高跟鞋,98岁还在指导舞台剧。周小燕的丈夫张骏祥说:“小燕除了躺倒在床上睡觉,其余时间全部给了她的学生。”
“我就干终身”
第16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周小燕在原创歌剧《一江春水》的发布会上这么说道:“尽管我已经90多岁了,但我的艺术生涯刚踢完足球的上半场,我还要和中国的优秀歌剧艺术团队去踢下半场,打造一部真正能走遍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原创歌剧。”
其实,周小燕从演唱转到教学,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1950年代只教女高音,注重示范演唱,结果出现了声音模式化的现象。此后,周小燕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因材施教、明确训练规格,注重突出艺术个性相统一的教学主张。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声部、不同个性的优秀演唱人才。
对此,周小燕本人却显得很谦虚:“他们问我,你能不能够再培养几个廖昌永。我说这个我不敢说,因为怎么呢?我觉得一个学生的成功,我作为教师只占三分之一,就是起个指导作用、理论作用,还有三分之一就是要靠本能。他要学会,首先他要会学。”
曾经有一位学生向别人自称是周小燕的关门弟子,她听到以后问他:“我什么时候说要关门了?”学生问:“那您什么时候关门?”周小燕回答:“等我盖棺的那一天。”“既然是终身教授,我就要干终身、干到底。”这已经成为她的名言。(资料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