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 闪耀国家最高奖-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上海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依托自身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充分调动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闪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殿堂。
记者|陈 冰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结果公布,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合计280项(人)。
其中,上海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16年为52项),获奖总数比2016年增加了6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20.7%,是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第一次突破20%,也是连续第16年获奖比例超过10%。
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参与1项;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上海参与2项;2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牵头完成1项,参与完成2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聚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上海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依托自身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充分调动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闪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殿堂。让我们为这些“上海成就”点赞!
基础研究硕果多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创新链条的起点。上海紧密围绕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和本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实验室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仅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研究所就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分别涉及6个研究机构。其中,中科院上海分院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占上海市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总量的三分之二。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介绍,过去一年,中科院上海分院持续提升创新能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墨子号”在轨运行一年,重要载荷性能优良,保障了“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天马望远镜通过总体验收;肿瘤免疫治疗重大成果实现研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的独家许可转移。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研究员领衔的“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新策略”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合成化学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新的反应方法是合成化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一个高效的新反应需要原料廉价易得,高选择性、高收率,产物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手性科学与技术,与生命科学、人类健康、材料科学、环境甚至国民经济密切相关。手性化合物的市场巨大,仅以手性药物为例,2010年全球销售额就达到2000亿美元。
从芳香化合物出发合成手性化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芳香化合物广泛存在,简单芳烃量大,价廉易得。但其直接不对称转化反应却非常有限,传统转化通常需要多步反应,而且保留芳香性。发展全新的反应设计理念,实现直接不对称转化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芳环稳定性高,难以发生去芳构化,去芳构化的产物又极易再芳构化。文献中已有的一些去芳构化反应选择性控制手段有限,构建复杂分子过程效率还比较低。因此,游书力团队开展的去芳构化反应极具挑战性。他们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形成季碳中心阻止再芳构化过程,与此同时生成的含有季碳中心的化合物、螺环以及多环又是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的优势骨架。
基于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cada)的概念,发展了系列新手性配体、串联催化和不对称去芳构化等新反应,并成功地应用于多个天然产物全合成,为芳香化合物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这些结果极大地促进了芳香化合物选择性转化新反应发现,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目前已有6个自主知识产权配体授权strem、百灵威和大赛璐等国际试剂公司全球销售,被同行广泛应用。
绿色革命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参与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胶质细胞-神经元功能耦合与缺血脑保护”项目,分别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
育种技术为粮食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创新得益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迫切需要更加高效和精准的育种技术,即通过品种设计进行多基因复杂性状的定向改良,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设计育种技术的突破主要依赖于对高产优质等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为了突破水稻产量瓶颈,育种家提出了理想株型的概念,希望培育出分蘖数适宜、茎秆强壮、穗大粒多的高产理想株型品种,同时又具有优良的食用品质,实现新绿色革命。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院士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完成“水稻理想株型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 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创新性开发了直接利用农家水稻品种材料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复杂性状相关基因的高效鉴定有新的突破。系统分析了全球不同生长环境的代表性栽培稻和野生稻群体材料,构建出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为充分利用水稻遗传资源、开展高效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这个项目还发现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关键基因ipa1,其应用可使带有半矮秆基因的现有高产品种的产量进一步提高;阐明了稻米食用品质精细调控网络,用于指导优质稻米品种培育;建立了高效精准的设计育种体系,示范了高产优质为基础的设计育种,杂交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是绿色革命的新突破,为新绿色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