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真能推倒全球经济多米诺?-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从金融市场到能源市场,从粮食到供应链,全球经济多米诺骨牌正因俄乌冲突而朝着各个方向倒下……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正因为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以及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在加剧全球经济风险的同时,也蕴藏着一定的机会。
资本市场巨震,俄罗斯被踢出swift
俄军2月24日进入乌克兰后,全球资本市场在当天就做出回应——全球股市跌跌不休,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57%,日经指数下跌1.81%,上证指数下跌1.7%。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以及黄金、白银等避险资产迅速上涨,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9.17%为105.72美元/桶,8年来首次突破100美元大关;现货黄金达到1975美元/盎司,日内拉升超过60美元。
随着俄乌冲突的进一步升级,2月28日周一,俄罗斯卢布暴跌近30%,创下纪录新低。俄罗斯卢布暴跌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美国时间2月26日周六,美国白宫宣布其与欧盟、美国、加拿大领导人的联合声明,决定确保将选定的俄罗斯银行从“环球银行同业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信息系统删除。
很多老百姓也许对swift并不熟悉,但它在国际银行间收付清算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swift由6家欧洲的国际银行发起,并由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5个国家239家银行参与,于1973年5月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49年后的今天,swift会员单位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单位超过1.1万家。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此前撰文指出,swift设立的初衷,是成为一个不受任何政治影响和政府干预,为最广泛的国际收付参与者提供专业电信服务的中立组织,充分保护会员单位的商业秘密,在国际收付清算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信息通道作用。
遗憾的是,swift还是逃脱不了政治影响。swift先后对朝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俄罗斯等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甚至将个别国家所有金融机构予以除名,从而使受制裁国家对外经贸往来与国际金融交易严重受阻。
值得一提的是,swift还算不上“金融核弹”。因为相关国家已经建立了与swift系统类似的系统。
一是俄罗斯于2014年建立了俄罗斯银行金融信息系统(spfs系统)。截至2021年11月,spfs系统有400个使用者。
二是中国于2015年10月份建立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简称cips)。截至2022年1月末,cips系统共有1280家参与者,其中直接参与者75家、间接参与者1205家,覆盖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欧洲和伊朗2019年联手打造的“贸易往来支持工具”(instex)机制。其实质是一种易货单据撮合系统,运作方式是:伊朗向欧洲供应石油等产品,但货款不汇往伊朗银行,而是汇往给伊朗供应工业制成品、药品和食品等商品的欧洲公司。货物往返于伊朗,但资金全部留在欧盟境内。该系统对伊朗的金融制裁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由此可见,被踢出swift,对于俄罗斯而言在国际金融市场未必是毁灭性的打击。更何况,俄罗斯石油出口主要面向欧洲、中国、印度、美国、非洲,天然气出口主要面向欧洲。这些大宗交易都要依赖swift系统,一旦中断必然造成巨大影响,对其制裁的欧美国家也未能幸免。
欧洲油气危机四伏
牛津能源研究所表示,如果西方将俄罗斯剔除出swift,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商就无法收款,这符合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因素,会导致断供,而这会对欧洲消费者的天然气供应和价格带来剧烈影响。
2月24日,俄军进入乌克兰的第一天,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ttf基准荷兰天然气近月期货价格暴增51%,从前一日的88.891欧元/兆瓦时涨至134.316欧元/兆瓦时,对市场供应受限的恐慌导致价格上涨。
尽管欧盟已经开启了一系列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但在关键的能源供应上,依然未有实际动作,并在承受价格波动的风险。说白了,欧洲离不开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毕竟欧洲超过1/3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如果切断俄罗斯的供应,欧洲自身的天然气生产、进口lng、欧洲储气库提取以及其他管道进口等可替代的天然气增量,远不足以替代俄罗斯的进口量。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管道天然气进入欧洲有四条主要路线:北溪1号管道经波罗的海到德国;亚马尔-欧洲管道经白俄罗斯和波兰到德国;乌克兰的各条路线经过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波兰;以及到土耳其的管道(蓝溪和土溪),然后再连接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
如果乌克兰境内的管道、压缩机站或控制室因战争而受到任何损害,意味着通过乌克兰管道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天然气运输有可能中断。这是欧洲其他国家不愿看到的结果。
与此同时,作为“油气超级大国”,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占全球10%左右。根据《bp统计年鉴2021年》,2020年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078亿桶,约占世界储量的6.2%,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委内瑞拉、沙特、加拿大、伊朗和伊拉克,略高于美国。美国、俄罗斯和沙特是世界前三大产油国。2021年,俄罗斯原油和凝析油产量为1052万桶/日,名列世界第二。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数据,德国、荷兰和波兰等国炼油厂的原油进口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48%。因此,在油气需求方面,欧洲严重依赖俄罗斯。
美国和欧盟曾尝试做过替代方案。据路透社报道,1月中旬美国政府曾与几家国际能源公司举行会谈,讨论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可能引发的天然气供应中断情况,试图设立能源应急计划,但与会人士透露,全球天然气供应紧张,无法代替俄罗斯向欧洲提供大量天然气。
美国曾承诺,如果因为冲突或制裁而出现能源短缺,美国将支持欧洲能源供给,现实是全球价格飞涨,美国也处于某种“短缺”状态。
粮食危机和供应链危机并存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粮食生产大国,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全球第一大葵花籽油出口国、第三大谷物出口国,而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大小麦出口国,其小麦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大麦出口位居世界第三。据有关机构统计,俄罗斯和乌克兰约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29%,世界玉米供应量的19%,以及世界葵花油出口量的80%。
近年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持续波动上涨,到2021年底一度创下近十年新高。俄乌冲突无疑使处于高点的国际粮食价格进一步承压。分析认为,两国紧张局势将对国际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供给造成诸多不确定性,让本就处于波动局面的国际粮食市场“雪上加霜”。有专家预计,俄乌危机或将波及全球30%的粮食供应。
荷兰国际集团(ing)认为,考虑到未来几个月俄罗斯供应的相当多不确定性,促使交易商将粮食留在国内,而不是运往海外。资料显示,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中,国际小麦价格就在2个月内上涨了20%以上。
俄乌两国冲突还带来了物流和供应链的危机。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袭击,导致在连接黑海的亚速海内海禁止所有商船,并关闭乌克兰港口。分析人士表示,乌克兰约90%的粮食出口是通过海上运输的,这种中断预计将对粮食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
由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小麦和其他谷物库存仍在等待发货,分析人士表示,价格将进一步上涨。黎巴嫩小麦总消费量的50%来自乌克兰,其次是利比亚(43%)、也门(22%)和孟加拉国(21%)。csis全球粮食安全总监凯特琳·韦尔什(caitlin welsh)说:“在乌克兰小麦十四个重要出口国家中,近一半已经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
而乌克兰多年来稳步增加了出口,现在是原材料、化工产品甚至运输设备等机械的“大型供应商”,同时也是矿产和其他商品的出口国。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乌克兰的对芯片制造至关重要的气体供应可能会中断,并可能推高半导体晶圆价格,加剧芯片短缺。花旗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可能会破坏氖、氪和氙的供应,这些都是芯片生产中使用的激光器所必需的。据悉,存储器制造商目前持有这些关键气体只有6-8周库存。
而西方国家对于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也会为全球带来新一轮的供应链问题。
全球 23% 的氨、17% 的钾肥、14% 的尿素和 10%的磷酸盐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目前控制着全球约10%的铜储量,也是镍和铂的主要生产国。镍是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而铜被视为经济领头羊,被广泛用于电子制造和家庭建筑。雷诺、道奇和标致等汽车品牌,一些销往西欧产品的零部件就来自俄罗斯。此外,全球最大的钯生产商就在俄罗斯,钯这种金属可以用于催化转化器。如果俄罗斯的钯供应放缓,已经面临半导体短缺的汽车行业可能会雪上加霜。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64% 的进口葵花籽油、28% 的进口小麦以及约1/3的进口玉米均来自乌克兰。
为了确保国内的小麦供应,2月24日下午,中国海关总署发文称,中国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的进口。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指出,俄乌局势或将推高国际粮价,但对我国影响有限。因为我们在供给上储备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实际上,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规模。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主粮的自给率一直超过90%,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玉米自给率甚至超过95%。
有中国网友发帖称,日料店里大部分“日本进口海胆”,其实都是俄罗斯产的,运到日本加工贴牌,再卖到国内就成为“北海道海胆”。现在国际社会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禁运,国内的日料店就很难进到海胆了。
事实上,卖到国内的大部分“日本海胆”的确产自俄罗斯,包装上会注明。而国内日料店用的大多是国产海胆,进货价几百块一盒,进口海胆进货价要贵10倍左右,两者口感相差不大。国内日料店的食客们并不需要为了俄乌冲突而牺牲口福。
俄乌冲突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可能是能源。俄罗斯是中国的第一大能源供应国。其中,俄罗斯是中国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仅次于印尼的第二大煤炭进口国,第一大电力进口国。但俄-中之间的贸易方式与俄罗斯-西方并不完全相同,这点也需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俄乌紧张局势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些机会。
一方面,大量避险外资纷纷看好人民币。路透社在2月最后一周对85位分析师的调查结果来看,从中短期来看,各种有利于人民币升值的因素都将延续,预计2022年底人民币可能升值到6.28-6.30元左右。“地缘局势紧张,人民币最坚挺,美元指数大涨时人民币也只是小幅回落了一下,人民币是避险货币无疑。”一位外资行交易员表示。
另一方面,俄罗斯被踢出swift,也让国际社会出现一种“建立替代swift系统”的声音。而在当下现存的系统中,中国建立的cips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和swift系统有可比性。当然,由于使用习惯、方便程度、迁移成本等原因,目前接入和使用cips系统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规模还不能和swift系统相比。但假以时日,cips成长为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形成相当的影响力,并非不可能。(记者 金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