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 正文

少年鲁迅-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21-09-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犀利辛辣的文风总会让人忘记他的少年时,那个灵动活泼又敏感自卑的鲁迅。
记者|杨维格


  说到少年鲁迅,除了三味书屋刻“早”字,阿长讲山海经的故事和月光下闰土刺猹,你还能想到什么?1926年,鲁迅写了10篇散文回望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10篇散文合为一个集子,称《旧事重提》,后改名为《朝花夕拾》。这个集子记述了鲁迅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人和事。


周家长男,从长庆寺到三味书屋


  1881年,清光绪七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会稽县新台门周家。家中除了有继祖母、父亲,当时还有曾祖母,一家四代“并不愁生计”。因为鲁迅是周氏长男,父亲怕他养不大,不到一岁就把他舍在长庆寺里,拜住持龙师父为师。得了一个法名为“长庚”,还得到两件“法宝”——喜庆大事必穿的百衲衣和出门必挂辟邪的牛绳。

  1887年,鲁迅七岁,入本宅家塾读书。他的祖父周福清是钦点翰林,家教极严,文化功底深厚,很重视教育,主张孩子初学应该首先获得一点历史知识,于是就让他读《鉴略》。堂叔祖周玉田为他开蒙。叔祖不仅藏书丰富,喜欢写诗词,而且书法功底极深。他教鲁迅写字时,要求鲁迅从描红入手,讲究用笔的提按顿挫和一丝不苟。1889年,鲁迅九岁,祖父从北京寄回《诗韵释音》、《唐宋诗醇》两部书,让鲁迅学诗。此后读《论语》,十一岁,改从叔祖读《孟子》。十二岁鲁迅进入离家半公里远的三味书屋读书。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是寿镜吾。他是越中宿儒,治学严谨。鲁迅称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其书法方正豁达,气势雄健,不光兼融颜柳两体,且掺入苏、黄、米、蔡等大家笔意,也教鲁迅写过字。从十二岁至十六岁,鲁迅都在读“四书”、“五经”、《尔雅》、《周礼》、《仪礼》之类的传统书目等。

  当作宝贝,攒压岁钱买图画绣像

  除了正统的书,鲁迅从小对书画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可能与他六岁时,祖母就经常在夏夜给他出谜语,讲“猫是老虎的先生”、“白蛇娘娘”之类的民间故事有关。

  1889年,有一位长辈送了一本《二十四孝图》给鲁迅。虽是一本宣扬封建孝道的书,但也是鲁迅得到的第一本“下图上说,鬼少人多”的图书。鲁迅读完之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此后鲁迅对图画类的杂书愈发感兴趣。比如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陈淏子《花镜》、长妈妈给他买的《山海经》等。

  1893年,鲁迅到亲戚处避难时,看到了表兄的小说《荡寇志》。他瞬间就喜爱上了书中的绣像和像赞的字体,特意买“明公纸”影描下来,集成册。过年才有的压岁钱,他都攒起来买图画书。一开始是偷偷地买,后来发现父亲见到了不责怪,就更加放开了地买。一本《金石录》常在手头翻看,连下乡走亲戚也不忘随身携带。他对图画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鲁迅自己也说“那时我还是一个儿童,见了这些图,便震惊余它的精工活泼,当作宝贝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清楚地记载着他对绘画的爱好,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探索发现,爱玩爱闹且富有想象力


  鲁迅五六岁时,因年纪小而灵活,大家都叫他“胡羊尾巴”。十岁之后的鲁迅,观察力更加敏锐。就拿他最爱去玩的百草园来说,不管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小巧的桑葚和覆盆子,繁茂的何首乌藤和木莲,抑或是会动的黄蜂、云雀和蟋蟀,都能入他眼。除了爱自己观察琢磨,迅哥儿还喜欢和同学一起玩。在三味书屋读书放学后,他经常和同学们参考各种绣像小说上的画像糊纸盔甲和兵器等。有时他还会抄写家藏《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奇字和《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迅哥儿做的这些“把戏”,想一想就觉得很有趣。

  迅哥儿的外婆家在乡下,他经常过去住。也就经常和乡下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平时摘罗汉豆,掘蚯蚓,放牛。那时东昌坊口的手工业人和绍兴乡下的农民经常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临时搭台子演目连戏和社戏。迅哥儿不仅喜欢看剧,也曾参与其中。十余岁时,迅哥儿曾在野外演出的民间戏剧中,扮演义勇鬼卒的角色。“爬上台去,说明志愿,他们就给在脸上涂上几笔彩色,交付一柄钢叉。待到有十多人了,即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的许多无主孤坟上之处,环绕三匝,下马大叫,将钢叉用力的连连刺在坟墓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如此一来,就算演完了。迅哥儿爱看故事,也爱编故事。在《鲁迅的故家》中还记载“有一时期,鲁迅早就寝而不即睡,招人共话,最普通的是说仙山”。而鲁迅常讲的是“赤蚁如象”的故事,蚂蚁如何大,里面如花造宫殿,其中漂浮的云朵是什么形状,极为细致。每晚都添加新的细节,仿佛讲的是个连续剧。

  我们所熟知的闰土和猹的故事,其实是有人物原型的。那时,大户人家比较忙的时候会请“忙月”(短工)。迅哥儿家经常请的是家里只有几亩薄沙地的庆叔。鲁迅经常在百草园看庆叔干活,晒谷、舂米、编制竹器庆叔样样精通。庆叔有个叫运水的儿子比鲁迅大两岁左右,他常常给鲁迅说故事,从春天捡沙滩上的五色贝说到夏天在瓜田里看瓜刺猹,从如何编制竹器说到如何在雪地里捕鸟。运水说得绘声绘色,迅哥儿听得津津有味,友谊就此生根发芽。

  小时候的迅哥儿还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经历。那时他父亲的病势稍微稳定一些,迅哥儿的事务不是很忙。他听说有个书塾体罚学生很厉害,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于是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打抱不平。还听说有秀才恐吓路过的小学生,于是迅哥儿特意带着祖父做知县时给“民壮”挂过的腰刀,与同学们一起埋伏在秀才家门口。后来因为等太久等不到人,才作罢回家。但后来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把这段现实戏剧化,在院子里自编自演“打败秀才”的故事。


少年时的梦,闲章与绿杉野屋梅花


  鲁迅曾有两枚闲章,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两枚闲章分别是:“绿杉野屋”和“只有梅花是知己”。这两方印章为鲁迅叔祖周芹侯所刻,据周作人日记记载,此二枚闲章是鲁迅十六岁前后藏印。

  “绿杉野屋”,据《柑酒听鹂笔记》“绿杉野屋主人兄弟”为戛剑生(周树人)、蠹麓子(周作人)、樵葑子(周建人)。由此可知此印为兄弟三人书斋的名称。在徐梵澄先生追忆鲁迅的《星花旧影》中有:“倘若我记得不错,这信是1930年写的,这是先生想到德国来游历……于是我说明了这些情形:‘先生来游历,大致每月六百马克也就够了。’先生后来答复:‘我感谢你替我计划了很好的田园。这些梦,我少年时也曾作过的,还请一位族人刻了一颗图章,取《诗品》句曰:‘绿杉野屋’……”这枚图章既然是鲁迅请人刻的,那“绿杉野屋”四个字极有可能是鲁迅自己选的。

  “绿杉野屋”出自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沉著》。原文为“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鸣。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绿杉野屋”四个字所描绘的,是一个明净自然、不落俗尘的环境。是鲁迅少年时代做过的梦。

  “只有梅花是知己”为石质随形印章。周作人曾这样回忆:“又有一回不计何年,中房芹侯在调马场舟中,为鲁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石是不圆不方的自然形,文字排列也颇好,不知怎地这印钤出来不太好看。”“只有梅花是知己”取自晚清四大名将之一彭玉麟的诗作:“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彭玉麟,清代与郑板桥齐名的画梅大家,也是水师首领。曾六次辞官,也曾七十临危受命上战场。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详细写过寿镜吾老先生种的腊梅花。鲁迅还曾手抄过《二树山人写梅歌》。少年时的鲁迅大概是偏爱梅花的,清高、不畏严寒的梅花,也是他少年时的梦。


运交华盖,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


  日子一天天地接近19世纪末,清王朝动荡不安,鲁迅家里也“运交华盖”。1893年,年初,鲁迅曾祖母病逝。而后秋天,鲁迅祖父贿赂乡试主考官的事泄露,被押到杭州监禁。同时父亲被取消乡试资格。周家一方面不断变卖产业,想办法营救祖父。一方面怕事情波及孩子,把孩子送走避难。被送到亲戚家的鲁迅受到很大的冷遇,甚至被称为“乞食者”。这让自出生以来就不愁生计的周家长子受到很深的刺激。随后他又和大舅父一家迁居小皋埠避难。

  1894年,鲁迅的小姑母病逝,鲁迅很伤感。因为小姑母生前对鲁迅很好,出嫁后却受到婆母的折磨,最终病逝。鲁迅为此还做了一篇祭文,在其中质问神明为什么好人早逝。但神明从不回答提问,反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冬天,鲁迅的父亲突然大吐血,尽管多次请著名中医治疗,但都不见成效。而且每次的诊金都很昂贵,为营救祖父家道衰落的周家只好经常典当衣物。父亲病倒后,鲁迅开始逐渐分担家中事务。那一年,鲁迅十四岁。

  在后来鲁迅的文章中回忆到有关父亲的病时,曾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尽管找了如此多的奇门偏方,但在鲁迅十六岁时,他的父亲还是病逝了,时年仅三十七岁。

  1897年,十七岁的鲁迅代表家庭参加本房家族会议,会议企图做出损害他家利益的决定,鲁迅拒绝签字。即使被长辈强迫呵斥,始终不肯。那时鲁迅家中祖遗的四五十亩水田,已经在父亲去世前变卖完了。鲁迅后来回忆中写到:“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从祖父被关入杭州府狱, 到父亲功名被革、生病去世, 直至家庭急剧败落。这一番突发性事件对鲁迅的一生造成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关于这点, 鲁迅后来在广州回答青年学生的提问时, 曾做过这样的表述:“我小的时候, 因为家境好, 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 但是, 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 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 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 从那时起, 我就恨这个社会。”

  1898戊戌年,鲁迅十八岁。那时,他的祖父仍在杭州狱中,二弟在杭州陪侍。即使之前给父亲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钱,但为了祖父不被“秋后问斩”,就算是借,也得每年送钱过去。十八岁的鲁迅想出门求学摆脱周围的环境,但家里连极少的学费也出不起。最终“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鲁迅到南京后,准备投考江南水师堂。其后鲁迅又投考新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二十二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学日本。再其后他弃医从文,与各方开展以笔为刀的论战。犀利辛辣的文风总会让人忘记他的少年时,那个灵动活泼又敏感自卑的鲁迅。(本文参考资料:《鲁迅年谱》)(记者 杨维格)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