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求快到讲究低碳与品质-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车停小区,乘地铁上下班,一般双休日去青浦、松江,或者吴江、嘉善之类地方,才会开车,这就是设计师汤先生的日常。家住上海长风公园附近的汤先生,早在本世纪初就成为有车一族。“那时候,主要是为了接送小囡上学、放学。现在儿子出国留学了,我突然发现,从家附近的金沙江路站乘地铁13号线,只需5站就到了汉中路站。出站就是我办公室所在的上海人才大厦。简直无缝对接,速度又快,不堵车还不需要找停车位,那我还开什么车呢?”
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如今,新能源汽车正在进入国人的生活,除了家庭轿车以外,许多城市的新一代公交车大多采用新能源车。地铁、中运量公交等让城市公交系统立体化起来。绿色出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车轮滚滚向前进
时光回溯到1980年代初期,那时还是学生一族的汤先生,最羡慕的是父亲单位的驾驶员。当年国营企事业单位流行“八大员”一说。诸如保育员、理发员、售货员、炊事员等等,排名首位的就是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员。那时候,中国老百姓的主要出行方式还是步行加公共交通,“油门一滋”就能到达目的地的感觉,许多人觉得得花好几代人才可以实现。
1986年11月,上海有关部门发出一张汽车牌照——“沪-az0001”。其中的“z”代表着“自备车”这一汉字词语第一个字的拼音首字母。那时候,私家车被称为“自备车”。“沪-az0001”的发放,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历史上、人民出行方式历史上,都启动了一个时代。其意味着,汽车从此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可以进入家庭了。
当年最流行的自备车款式是菲亚特126p。它的原型车是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的126型,126p中“p”的意思是波兰生产。1980年代,中国通过易货贸易的形式,作为机床的添头等,从波兰进口了几批菲亚特126p。这款排量仅0.6升的车——在北京被昵称为“小土豆”;东北人称它“大头鞋”;上海人则表示,这车比当时三个轮子的“乌龟壳”出租车大不了多少。就是这款堪称迷你的菲亚特126p,成为轿车进入中国家庭的“敲门砖”。
在菲亚特126p进入中国之际,合资车企产品开始上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3年下线的上海桑塔纳。一开始,桑塔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公务车旋风,直到时光接近1990年代,才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它用作自备车。
在四川北路上海拍卖行,《新民周刊》记者见到过一张1992年保存至今、泛黄的手写拍卖公告——“兹定于6月21日下午2时,假座虹桥迎宾馆1号楼草坪,向社会公开拍卖由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第一辆豪华型上海‘桑塔纳’轿车(含额度附照)”。上海拍卖行保存着当天详细的拍卖记录。从25万起拍,25.5万、28万、30万、35万……,经过13轮26次激烈的竞价,一辆桑塔纳附加一块上海牌照,最终以60万元的天价成交。而那一年,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是356元。60万元,相当于拿平均工资的个人不吃不喝140多年的收入,这么算,确实是好几代人的时间。而如今,一辆代步家庭轿车,便宜的只需七万元左右,加上沪牌,总价不超过20万元。如果按2017年上海平均工资87096元来算,大约是一名拿平均工资职工两年的收入。
从当年的一句流行语,又能解释缘何60万元有沪牌的桑塔纳轿车属于天价。当年动辄十数万元甚至二十万元以上的一辆普通桑塔纳,人称“屁股底下一座楼”。原因是十几万元人民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确实够得上一座不错的小洋楼造价了。而1992年的60万元,简直能买一个迷你小区了。当然,那时候住房尚未商品化,有钱没处花。能挣到钱的人,顶级消费就是买车。
车轮滚滚向前进,如今已是另一重天地。从1980年代末私家车重启,到2018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3.96亿人。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主流出行方式。然而,新事物带来的新矛盾也产生了,譬如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再譬如汽车尾气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来源。于是,有不少有车一族选择不开车的绿色出行模式。
自行车王国在哪里
为何不愿意开车上下班了,汤先生向记者道出了三点理由。
首先是停车位难找,尽管最初办公室搬到人才大厦时他是办了停车证的,可由于工作日经常还要到市区其他地方联系工作,有时候开着车找停车位得找半天。第二个原因是上下班高峰确实堵车。还有第三个原因,汤先生说:“以前为了接送儿子上下学方便,以车代步。但现在儿子出国读书了,我发现不能再开车上下班——开车在驾驶位当然是坐着,到办公室又是坐一天,回家开车还是坐,到了家吃晚饭仍然坐,一天就没个活动的时候。坐地铁、公交,好歹家到地铁站的距离,来回也有一公里多,这一路走走,就当锻炼身体了。”
汤先生刚工作时,曾经在徐汇区大木桥路附近住过,那时他的工作单位在东湖路。上下班骑自行车,从家到单位,大约半小时。
早在1970年代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1980年代末的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辆。1993年,中国城市自行车平均保有量达到顶峰,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197辆。
“那时候,上下班高峰,马路上,非机动车道都是自行车。骑到车多的地方,就像进入了自行车的海洋一样。”汤先生说,“我是这么想的:当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朋友,现在许多人都有实力改换成四个轮子的车上下班。这机动车道哪能会不堵?所以说,我对上下班高峰堵车的现象,还是理解的。我现在不开车,改坐地铁通勤,也相当于给城市马路减负。”
1990年代,随着上海内环线内的工厂外迁,骑自行车单程需要一小时以上的不乏其人。1990年代中期,有人每天骑车从大杨浦赶到北新泾上班,两三年下来,导致磨损了近十条裤子!从1970年代开始,摄影师王文澜就开始拍摄自行车题材。1990年代中前期,是王文澜创作量的高峰。“当时我想,自行车可能会越来越多,够我拍很多年了。可没想到自行车从那时起竟然越拍越少,以至于外国的摄制组看了我拍摄的自行车照片,问在哪儿还能拍到自行车流的镜头?我说再也看不到了。” 王文澜如是说。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助动车大规模进入城市。街头最初的助动车,采用简陋的两冲程汽油发动机,有些车型在启动引擎时,需要拉动后轮附近的一根长拉杆。即使廿多年过去了,许多上海老爷叔级别人士,早已拥有私家车的朋友,仍能回忆起自己人生的第一辆带动力的车。当年的车主如此感喟:拉杆一拉,马达启动,一阵青烟,车子还不一定跑起来,还得继续手动拉。简直就是“拖拉机”。
如今上海,早已淘汰燃油、燃气助动车,目前街头的助动车,学名叫“两轮电动自行车”。这一两年,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大都市, “共享单车”一度风行,成为了绿色出行的标识之一,其中不乏电动自行车。改革开放之前,街头的自行车有“二八杠”的男车,有“二六”的女车等等,骑车的人无论男女大多穿着“蓝制服”,看起来很难分辨。而如今,衣着靓丽多姿的都市人,反倒是骑起了看起来规格、制式、颜色一模一样的自行车。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色彩统一。有媒体评论称,如今的“自行车新王国”,更接近绿色、健康的骑行文化本质。
没有夕阳产业
1995年10月,当一台当时最新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牵引13节车厢从沪宁铁路呼啸而过时,沪宁高速公路还没有全线通车。在此之前,1988年,上海市区到嘉定的沪嘉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自此之后,不乏这样的看法——铁路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成了夕阳产业,中国想要迅速发展,高速公路才是发展方向。
那时候,即使是中国铁路的主干线,沪宁铁路的大部分列车时速不会超过80公里。而沪宁高速公路的设计车速是每小时120公里。显而易见,以沪宁高速公路通车时的公路、铁路速度来比较,公路胜出一筹。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通车后,上海、江苏陆上客运公司投入亿元巨资,购买了上百辆大中型豪华客车,每隔20分钟发车一趟,向铁路部门发起竞争冲击波。乘客对此喜闻乐见——毕竟原本坐火车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从上海到南京,而坐大巴只需三个小时。当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甚至还有航空公司——沪宁之间航班都曾一增再增。
如今,沪宁高速公路上,早已不见1990年代末那么多的大巴客车。但沪宁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比那时候可大多了。尽管2006年完成了没有中断交通情况下的扩建通车,沪宁高速公路目前仍无法满足有车一族的出行需求,节假日期间经常会拥堵。好在诸如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等工程已经在加紧建设,未来可以分散车流。
而反观铁路部门,既有线经历了6次大提速,全国客车平均时速由1993年初的48.1公里,提高到2007年时能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52对。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铁路迈向高速化的一个前奏。随着中国高铁路网的从无到有,并成为世界最大高铁路网——截至2017年底路网规模达2.5万公里,中国高铁已成为世界上极具竞争力的高铁体系。坐高铁,时尚又舒适。铁路成为夕阳产业?不存在的事!起码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事!
由于中国高铁提供了高速便捷的出行模式,特别是极大地增加了运能,使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年年令铁路部门头疼不已的春运,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应对。
已退休的全国劳模、“共和国铁路楷模”、上海客运段列车员何颖告诉记者:“1978年以前,我们京沪13/14次列车自创了旅途‘三动’服务法——旅客动我勤动、旅客静我少动、旅客睡我轻动。这个服务法试验下来不错,就在全段旅客列车上推广。然而,到了1984年开始,‘三动’服务法无法坚持下去了。”提及原因,何颖认为,是由于1984年以后,随着经济搞活,农民工大量进城,导致列车车厢经常严重超员。
然而,随着京沪高铁于2011年全线通车,客流量大大缓解。“这时候,自1984年以来暂停的‘三动’服务法得以在我段高铁、动车、普速车上恢复。”何颖说道。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客运业,无论市内交通、长途公路,还是铁路、航空,在运能运力和运输质量上都有了天翻地覆般的改变,进步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些运输门类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以上下班不开车的汤先生为例,他如果去济南、福州、武汉等地,首选高铁;如果去国外探望读大学的儿子,当然会选择飞机出行;周末去上海周边游玩,他选择自驾。甚至一度产生客流危机的海运和内河航运,随着上海大力发展邮轮产业,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汤先生最近坐了一次邮轮。“主要就是休闲玩乐。不像从前回宁波老家,从十六铺码头登船,沿着海岸线开船,就盼望时间能过得快一点,能尽快到达。”汤先生说,“而坐邮轮玩,我就盼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能多玩一些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