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品评 > 正文

离梵高越远,越要了解真实的梵高-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01-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死亡的梵高,在失去呼吸的第一天开始,就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
撰稿/韩浩月
 
  在谈论这部电影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喜欢梵高?喜欢他留下的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伟大画作?喜欢他投身于艺术的忘我与疯狂?喜欢他先割耳后自杀的传奇故事?抑或喜欢他生前悲惨死后荣光的戏剧性?……只有找到这个答案,才能用更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后世创作的各种梵高故事。
  社交媒体上曾流行一段短视频,梵高复活后回到21世纪的巴黎,在收藏他诸多画作的美术馆里,聆听着馆长对他的介绍与评价,目睹参观者们的崇敬样子,了解到他画作天文数字般的售价,活着时只售出过一幅画作的梵高百感交集。这段视频篇幅不长,但感染力却很强,它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满足了人们对于极端悲剧的一种补偿心理,此外,这个短视频还融入了一点点励志效应,使得它能够完美地契合现代传播心理。
  梵高去世已经127年。他究竟是死于误杀还是死于自杀,不再重要。所以,《至爱梵高》把主要戏剧冲突建立在寻求“梵高之死”的真相上,是远离了观众想要从艺术与情感角度理解梵高这个需求的。15个国家的125位画师,花费7年时间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为《至爱梵高》提供了一个极致的表现形式,遗憾的是,剧情的单薄使得整个故事的内在没法与其辉煌的外在相匹配。
  《至爱梵高》强化故事的悬疑性,使得观众把注意力放在了“梵高之死”身上,整个观影过程,虽然能够被情节吸引,但在结尾时,难免会有失落感产生,因为观众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的内心世界。影片的立意虽然能打动人,但却无法触痛人。如果一部新的梵高题材,仍然满足于浅显的塑造,而不是深沉的心灵追击,那么它必然不会俘获更多人的喜爱。
  《至爱梵高》的故事创作,可能从《月亮与六便士》那里借鉴了灵感,毛姆的这部著作,也是使用了悬疑手段,通过寻找与走访的方式,还原了角色原型高更放弃舒适生活醉心于绘画的故事。但《月亮与六便士》比《至爱梵高》的高明之处在于,毛姆层层剥开了高更脱离生活正轨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心理动机,高更隐居于小岛之上,死亡前把一所破旧房屋的墙壁涂满画作,让《月亮与六便士》拥有了一个震撼的结尾。
  关于真实的梵高,有很多令人震撼的细节,比如他割掉自己的耳朵,是因为他自己不会画耳朵,他是当着好友高更的面亲自割下耳朵的;梵高把割下的耳朵送给了他的情人,是因为他在爱一个人的同时也期望对方回报以同样热烈的爱;还有,梵高与他的弟弟提奥之间的兄弟关系,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梵高因为怕失去弟弟的资助而竭力阻止提奥去美国发展,弟弟也曾数度想要断掉对哥哥无休止的资助……
  具备高度艺术感染力的电影,必然要面对人物最真实而又最不堪的一面,“渣男”梵高的故事被还原,非但不会影响其艺术大师地位,反而会有助于受众站在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背景下,去了解一位杰出人物诞生的起点。有种观点认为,梵高不仅在19世纪他活着时没法功成名就,就算在21世纪,像他这样的“艺术疯子”,也一样会被冷落在世俗的功名门槛之外。比起刻画梵高的“成功”,叙述梵高的“失败”更具催人思索的意味。
  梵高之死,死于贫穷,死于孤寂,死于生存环境对他的挤压。为了不再给弟弟增添负担,也为了不再活在非议之中,他选择了“杀死”自己。那颗射进他腹中的子弹,来自他自己之手也好,来自别人之手也好,都为他带来了解脱。死亡的梵高,在失去呼吸的第一天开始,就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而今天,我们想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梵高,恰恰要穿过那层层神话迷雾,去结识那个忧郁、暴躁、性情多变的梵高。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