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品评 > 正文

朱怀新的艺术人生-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20-12-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浮云蔽白日,岁月忽已晚。朱怀新的作品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末期,创作几乎未曾中断,在近现代女艺术家中殊为少见。
撰稿|胥 韬


1917年冬,朱怀新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原籍松江。作为一个女性,她生在了一个大时代,对女性来说前所未有的特殊时代。帝国的崩溃,科举制的废除,辛亥革命的成功,新式学堂的逐渐普及,使得女性也可以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于是她考名校,择名师。先后在苏州美专、杭州国立艺专、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师从颜文樑、林风眠、吴大羽、徐悲鸿、吕斯百等人,接受系统的西画基础训练,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在那个时候,时代的风雨似乎侵入不到个人的小生活。即使在战争时期,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办学最为困难的重庆时期,朱怀新一心所念的,依然是对绘画的不倦练习。最终,她练就了扎实的西画基本功,毕业后她一直从事教职。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第一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执教30余年,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培育了一支特殊的中坚力量,刘文西、戴敦邦、吴永良、韩伍、陈希旦、谢春彦等诸多大家、大师都是朱先生的弟子。

  人生的起落不定,有时是在一念之间,有时是在一语之间,有时是在一夕之间。有时甚至没有缘故,有时甚至尚未大起,就已跌入谷底。上世纪60年代,朱怀新因为丈夫俞云阶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而开始进入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丈夫的右派身份,母亲的地主身份,自身要面临的思想改造,孩子的幼小和生活的窘迫,没有使朱怀新放弃绘画,她利用自己美术教师的身份,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依然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理想,最热爱的工作——绘画,教书育人。

  在这个时期,她留下了大量小尺幅油画、素描和速写,这个时期艺术家笔下的人物,是她的绘画中较多体现了政治元素的类型。画中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带有更为强烈的时代特点,浓眉大眼,脸色红润,表情昂扬。最有意思的是朱怀新笔下的街市景象,这些最平常的街景里蕴藏着永恒的况味。那是无论什么年代里,永不会消灭的普通人生活的气味。那一时期的朱怀新喜欢画花,画她身边的日常之物,相比起人物和风景,她笔下这些优雅的花卉,更多体现了她的个人趣味,时代的风浪里自我无处藏身,样样都要交代。而这些充满生机的花朵,厨房里的食材,沉默的瓶瓶罐罐,是疲惫心灵最好的藏身之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动乱的生活终于结束,丈夫俞云阶获得平反,孩子们也已经长大成人,朱怀新的生活渐渐趋于正常,也有了个人比较自由的创作时间。这个时期她的心情逐渐明朗,多次外出采风,前往福建、湖北等地写生创作。祖国的大好山河激发了她的画兴,此时的人物和风景作品,色彩热烈,笔触轻快奔放。除了西画之外,朱怀新开始尝试国画的创作。她的国画题材多为各类花卉,和油画一样,笔触奔放,类似于泼彩手法,可以说是画家晚年的新尝试。

  浮云蔽白日,岁月忽已晚。朱怀新的作品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末期,创作几乎未曾中断,在近现代女艺术家中殊为少见,而且难得的是作品及生平文献的保存相当完整。此次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平畴良苗”展览,综合展示朱怀新从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的油画、中国画、素描及速写作品,梳理其作品脉络及风格变化,显示她作为一个以现实主义为自身创作目标的艺术家,在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对时代的剧变和家庭困境,坚持不懈的创作和自我风格的完善。(撰稿 胥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