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城市品格管窥-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品读上海著名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熊月之先生的最新著作《上海城市品格读本》,我感觉国家、城市和人一样,都具有不同的品格特征。如游客一进入首都北京,就会感到肃然起敬,大到著名的长城风景区、故宫博物院,小到老舍胡同、北大书店和古宅老树,到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甚至,许多首次来北京的海外艺术家朋友都会说:这真是有故事的伟大城市!创作激情斐然。
和记录北京各个时期文化品性的图书及研究相比,上海主题的城市品格鉴赏和著述在以往显得相对单薄;文化评论也偏重于十里洋场和小资情调。如影视导演和小众作家,会对蒋宋陈孔特别感兴趣、会对张爱玲情有独钟、会迷恋港台二手文艺腔的《上海滩》;尽管这一切与新时代的上海早已渐行渐远。王荣华教授十五年前在担任上海社科院院长时就觉得“阅读上海”应改变这种腔调,上海的城市品格应得到更精致的阐述和广泛尊重,当时就得到了熊月之先生的呼应。
十五年的积淀、伴随着上海新时代的担当,且在上海隆重举行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典之际,笔者期盼已久的《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出版了。王荣华教授在序言中,就明确指出“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而在熊月之先生的笔下:上海曾是一片滩涂,由于其独特的面江临海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吸引外资和最早开放的首批城市之一。海内外游客一进入上海,就会出现一种时尚的气氛:无论是街道上鳞次栉比、崭新的高楼大厦,还是历史风貌区域注重格调的休闲社交安排,都能感受到上海现代快捷的工作节奏和面向未来的气息。
熊月之先生在他的这本专著中对上海的城市品格,进行了精确的论述和案例式的描绘,并借鉴了上海地方志研究最新成果的精髓。这十五年来,笔者的一个主要课题正好是“滨江岸线重塑与上海城市品格相映研究”;而这种“重塑”更需要体现出“创新”。学者们都清楚,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和文化灵魂的源泉。
奔流不息的黄浦江与苏州河,就见证着上海成长的历史轨迹,也代表了发展中的城市品格。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成为上海“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建设的指引。将岸线重塑为公共空间而非私家花园,“创新”焕发了活力。
如杨浦滨江南段核心区近七平方公里,公共空间占了三分之一;活化更新成为创新的主旋律。突出案例就是:其位于安浦路的一座原烟草仓库,建筑师对其进行阶梯式削切,在城市与滨水之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让百姓得以登高望江而感怀时节、物候。创新理念在苏州河贯通工程中,体现在“从挡水到亲水”的思路转变上。
在笔者曾参与规划研究的徐汇滨江,如今的龙美术馆曾是原北票码头的煤漏斗,余德耀美术馆由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改造而成,西岸艺术中心原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厂房。第一次来到西岸油罐艺术公园的游客,总是很难将眼前的艺术馆与十五年前储存飞机燃油的油罐联系在一起。一位北京评论家在观摩上海滨江岸线重塑后,发出感慨:“这样的建筑留出了大量可以自由徘徊的公共空间,代表了海派城市对市民的宠爱”。而我更认为,这样的空间必能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源头。(撰稿 王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