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或许可以把它当作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来看,个中滋味,各有体会。
撰稿/韩浩月
冯小刚的圆幕实验为《我不是潘金莲》赢得了不少映前关注,不过我们更多的探讨,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故事本身。
《我不是潘金莲》设定了一个绕口令式的命题:李雪莲想要“先离婚、再结婚、然后再离婚”,是不是无理要求?语文老师要是出这样的命题作文,准会把学生为难死,但原著作者刘震云,恰恰是喜欢在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中追求乐趣的写作者,他给出的对应措施是:一件事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另外一件事。
冯小刚在改编电影时,延续了刘震云原著中的思路——他在《我不是潘金莲》的多半篇幅中,制造了一个最大的悬疑,即不停地让观众思索:李雪莲究竟在不在理?她是在据理力争,还是在胡搅蛮缠?最后给出的答案也很清晰,李雪莲是被欺骗甚至是被侮辱的一个人,她穿行在冯小刚构造的美丽而湿润的南方景色中,如同穿越时光而来又满腹委屈的古代侠女。这位侠女遭遇到了一群思维迥异的官僚,电影通篇都是“侠女”与“官僚”的对话、碰撞,无处不充满差异性,到哪里都是——鸡同鸭讲。
所以这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个较真的女人,和一群捣浆糊的男人的故事。片中的28个男性角色,无一是真正了解李雪莲、真心想帮助她的。他们要么想管住李雪莲以便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要么想把李雪莲骗上床。如果在观影过程中,你也产生了“李雪莲太倔强、做事太没必要”的想法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很有可能也是28个男人中的其中一个。
男人要么把李雪莲当怪物,要么把李雪莲当傻子。但仔细想想——往过去几个时代想,往为人处世的本真方面想,往注重诚信与规则的理想社会那儿想,李雪莲是一个多么正常的人,她的要求又是一个多么正常的要求。她被丈夫骗了,假离婚变成真离婚,在官僚们看来她的事情很小,但对她而言,一个女人瞬间失去了所有,却是天大的事情。为了天大的事情,她要上访,各级官员糊弄她,她又打算告官员,这在小白菜、窦娥的时代,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到了现代,又显得那么不正常?
究其原因,社会上像李雪莲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从官场到底层,所有人都换了一种生存逻辑。在这个新的生存逻辑下,人首先都是利己的,都是先关注自己,再关注别人,甚至只关注自己,从来不在乎别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关注别人——那就是那个人影响了他的利益。在这个生存逻辑中,人人都言不由衷,遇好事争先恐后,遇坏事退避三尺。假设绝大多数人都像李雪莲这样较真,会有这么多假离婚吗?影片的绕口令式命题可能根本也不会存在。
针砭现实的《我不是潘金莲》,没有把针扎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而是犀利地指向了官场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某种不合理之处。表面看,这是一个喜剧,但内里却是一个苦涩的悲剧。冯小刚在电影的技术方面做了加法,但在故事上却做了减法。然而在这个很简单的故事里,他又编织了一张谁走进来都没法轻易走出去的网。片中的官员形态各异,但他们当中就没有被动的“受害者”吗?也有,比如那位被撤职的前任县长史为民,多年以后,他以小生意人的身份,与当了面馆老板的李雪莲在北京火车站对面的面馆里相见,那一刻给人的感觉是:他们都是同一个荒诞事件的受害者。那一刻,对曾经的史县长,观众最多的情绪,恐怕也是同情而非憎恶。
因为有着荒诞的情节和喜剧的外在,《我不是潘金莲》的批判并不外露,电影也并没有给出明显的立场。或许可以把它当作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来看,个中滋味,各有体会。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