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信仰的味道”,需要想象力和行动力-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四史”学习教育,只能坐在书桌前开会、培训、看书、写体会?对于高校的青年学子而言,这远远不够,他们有的是想象力和行动力,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与青春的热血相会交融。
“信仰的味道”有多甜,得亲身实践去尝一尝。这正是这群年轻人在做的。
重访当年校址,触摸红色历史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正门东侧,有一座“溯园”,正如其名,它的建立是为了“溯源”这所高校的红色历史。1922年-1927年,上海也有一所以这座城市命名的大学,它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大学,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老上海大学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一大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为民族解放和振兴而奋斗,时称“武有黄埔,文有上大”。
2019年暑期,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从溯园开始,去探索和解码上大的红色基因。他们选择了历史上老上大的四个校址以及分布在上海的与老上大相关的六个红色景点,开展实地探访。
“在那之前的寒假,我们就曾探访上海的1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完之后我在想,对于我们自己身处的这所学校,同学们都有感情、有归属感,那么更应该用实地探究的方式,去触摸学校的红色历史。”实践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迟凌宇说。
要找寻老上大90多年前的校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记载的青云路167弄(原青岛路师寿坊),在迟凌宇他们到来时,成了一片正在拆迁的废墟;而青云路315弄和西摩路132号(今陕西北路342弄)都成了居民区,没有留下当年老上大的痕迹。同学们感到十分惆怅:难道要空手而归?
柳暗花明,他们走进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时,有了惊喜的发现。学校里有一面十几米长的纪念墙,正是为“青云路上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1922-1927)而建。纪念墙不仅在造型上根据历史照片复制了原上大青云路校舍的外观,还用图文记录了老上大的风云历程。上大溯园里是教授创作浮雕来纪念英雄人物,而在这里是中学生们用连环画致敬红色历史。
“我们当时仔细地看着纪念墙上的一字一句,对老上大革命先辈们的事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非常感谢六十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用他们的真心和才艺纪念了这段历史。”迟凌宇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在她和同学们到访大约一年后的2020年6月3日,上海大学与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举行了共建“红色联盟”签约仪式。看到这条消息后,迟凌宇非常高兴,她觉得这样将来会有更多的上大人了解和参观这个红色记忆点。
离开六十中学,同学们又找到了时应里522-526号(今陕西北路299弄4-12号),发现此处如今已是恒隆广场,但幸运的是保有一块上大遗址纪念碑。在闹市之中,小小的碑牌记录了老上大几经搬迁的往事,让同学们感慨万千。
之后他们又去往与老上大相关的红色景点。在中共一大会址,迟凌宇和同学们看到了当年老上海大学的章程,“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老上大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在上海市区的五卅运动纪念碑前,同学们找到了有关当年上大师生蔡和森、何秉彝、刘华的记载。
探访完成后,迟凌宇和同学们根据亲身经历,把“探寻上海大学-红色学府”路线整理成“一条主线三条支线”,向全校师生做了分享。她说:之前他们和很多同学一样,只知道上大有红色基因,但对老上大的历史其实并不了解。这次的一一走访探索,让原来书本里的东西变得可以亲身触摸体会,真正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上大一直传承到现在的“先锋模范”精神。
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亢凯说:同学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有了满满的收获,同时上大的红色资源还有不少可以继续发掘的地方,这有待下一届同学们的传承。同时,他也在思考更多受年轻人欢迎的“四史”传播方式。“例如把红色历史故事编成‘剧本杀’,让同学们扮演角色亲身体验,就可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走上话剧舞台,体验红色心境
如“剧本杀”一样,也是借助戏剧形式,华东政法大学的同学们自己选材、自己编剧、自导自演红色情景剧,用沉浸式方式学习“四史”,已经成为多年来的品牌。
让入党积极分子排演红色情景剧,是该校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校历年来课程中的一个“保留项目”。在2019年秋季学期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这项活动扩展到全学院的各个师生党支部,参演剧目达到14个。
大三学生谭静蓉是学院党校教学工作部的部长,在这次活动中,她的责任是为各个剧组的排演提供意见建议和帮助,因此看到了所有人的准备过程。她同班同学排演的是《人民公仆焦裕禄》。她说,同学们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是在做资料搜索时,被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力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
在排练过程中,他们发现要演好焦裕禄这个角色非常不容易。饰演焦裕禄的季克强为了体会角色的情感,反复观看视频、翻阅书籍,努力把自己代入焦裕禄当时所在的时代和场景,去体会他的所思所想。“一次次的排练、思考、尝试让我明确知道:焦裕禄当时一心想的、全心扑在上面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
另一个剧目《丰碑》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一位战士把御寒衣物让给自己的战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在严寒中牺牲的故事。其中一个场景,是红军战士在牺牲后还一直保持着固定的姿势,在排练的最初,演员到这里会坚持不住,有时还会笑场。“其实同学们都没有专业表演的经验,排练时间也很有限,我们不怕演不好,就怕没感情。”谭静蓉说,为了解决这个场景的问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讨论分析,努力去感受那个环境下角色最真实的感情,揣摩每一个动作的动机。多次排练以后,演员从开始的只是表面上模仿,转变为可以与革命先辈产生共情,“有了一种真实的穿越感”。
当年11月下旬的汇演中,14个剧目讲述的故事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新时代国家的建设,涵盖了“四史”中的各个重要时间段落。“演出当天,我和同学们都感到十分震撼,因为演出的同学们都在全心投入,对红色历史的回忆、对红色精神的感悟不仅存在于剧目中,也传递给了舞台下的所有观众。”谭静蓉向《新民周刊》记者感慨。
她说,排演情景剧的方式让同学们不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授课培训、翻阅材料上,而是全身心地去探究红色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剧目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同学们为此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就会更加珍惜这个体验学习的机会,更认真地去思考活动的主题。
在情景剧之外,她所在学院也尝试了其他的生动形式来开展“四史”学习。例如用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来开展“四史”知识竞赛,在全学院征集相关文艺节目等,都受到了欢迎。
疫情期间,学习并没有停止,学院开设了“网上党课”。“有些同学在线下课堂觉得当面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问题,到了网络平台上他们会更轻松,更愿意提问,因此交流变得更畅通了。”谭静蓉说。在每堂网上党课的开始和结束,授课老师和同学也会全体打开麦克风,共唱国歌和国际歌,学习的仪式感依然保留。
走访沪上高校,发掘红色资源
“对大学生而言,最熟悉最亲切的环境就是大学校园,所以当时学院号召我们去全上海的各个高校探访红色资源,我们支部的同学们都是很感兴趣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敏说,支部里的博士生同学大多是初次来上海求学,也正想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2018年秋季的这次探访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
当时学院有12个研究生党支部共计93名学生党员参加了探访,足迹遍布上海的20余所高校。去哪所学校、探访什么样的红色资源、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全都由各个党支部的学生党员自主决策和落实。王敏当时担任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负起牵头的责任。她在搜集资料时,看到上海理工大学老校长刘湛恩的事迹,深受触动。刘湛恩不仅是知名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抗日救亡斗士,最后遭日伪特务暗杀,壮烈牺牲。
王敏把刘湛恩的资料发给支部同学一起讨论,大家决定去上理工探寻烈士的故事。她在出发之前,花了很多时间仔细地了解那段历史。当和支部同学一起踏进上理工校史馆、来到湛恩纪念图书馆时,她变身“讲解员”,结合现场的陈列,把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讲得生动细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能来到现场,看到见证历史的实物,感受特别真切,和只做资料回顾是很不一样的。”王敏回忆说。
同学们受到她的感染,参观、聆听与思考都十分认真。参观完场馆,大家就在上理工校园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开始分享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大家谈到烈士的精神,换位思考:如果自己身处那个年代,是否能有刘湛恩那样的勇气,为民族大义担当责任。不仅如此,讨论还延伸到了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求学生活等方方面面。“博士同学平时都忙着搞学术写论文,没时间来往;这次活动让大家有机会互相了解,支部的凝聚力真正增强了。”有些同学原以为这次学习活动可能只是“随意来看一看”,没想到可以做得这么有深度、效果这么好。
2018级硕士财税党支部在探访上海戏剧学院时,偶遇上戏的舞蹈专业同学在校园里排练。了解上财同学们的来意后,上戏的同学们连连称赞,其中一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热情地要现场教同学们跳舞。在欢声笑语中,上财的同学们即兴学会了一段民族舞蹈。对红色资源的探访,让各高校的青年学子互动交流,也带来了“民族一家亲”的其乐融融。
每个支部把自身探访的感受和心得,在学院“凤凰党建论坛”的支部书记工作坊上进行了分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巧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次成功的尝试后,学院对红色资源的发掘进行了延续,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活动。例如,“青春红”耀动“家乡红”,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家的机会发掘自己家乡的红色资源;“青春红”致敬“经典红”,是开展阅读红色经典的活动;“青春红”牵手“夕阳红”,是开展区域党建合作,学生党员来到学校所属的五角场街道,与社区的老党员们谈心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探访中,各个支部还对到访高校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高校红色资源的各方面情况。这次调查更引发了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开展的关于“发掘高校红色资源”的上海学校党建研究课题。研究指出了当前高校红色资源发掘工作中不足,提出了系列改进建议。
“绘制校际红色文化资源地图,丰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库”——上述研究结果中的这一建议,已经得到实现:2020年6月28日,共青团上海市委推出的“‘四史’在校园红色地图”上线。在这个网络地图里,上海首批129所高校、高中的150余项“四史”品牌项目,可以“一键搜索”,人们可以便捷地了解项目情况、联系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共青团上海市委党组成员、挂职副书记戴冰表示:“四史”中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对青年政治引领的丰富元素,是最鲜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