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社会 > 正文

“最奢侈”咖啡厅,为何开进医院?-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10-1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位精神障碍康复者制作的咖啡,无疑是世界上“最贵”的咖啡。 “最奢侈”咖啡厅是上海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上的全新尝试,为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黄 祺 编辑|黄 祺

  “你好,这里是心意吧咖啡厅,请问需要点什么?”

  “拿铁?热的还是冷的?”

  “您几点来取?”

  ……

  听起来,以上的对话是咖啡厅服务员日常最简单的工作——接电话,问顾客要什么,然后按照顾客的要求制作一杯咖啡,等待顾客取用。记者为何要刻意记录?因为这简单的几句对话背后,有着昂贵的“成本”。

  开在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厅的心意吧咖啡厅,可以说是上海“最奢侈”的咖啡厅,因为咖啡厅的所有服务人员,都是严重精神障碍康复者。咖啡厅其实是一个职业康复项目——在专业医务团队的指导及社会资源的参与下,精神障碍康复者学习成为一名咖啡师和咖啡馆服务员的过程,也是他们恢复社会功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心意吧咖啡厅的每一杯咖啡的背后,不仅有康复病人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不断学习和适应;还有医生的随时介入、对患者康复水平的定期评估;社工在患者身边的支持,遇到特殊情况,社工还会在第一时间帮助处理。要把这一杯咖啡“卖”给顾客,还需要普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宽容和理解,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协助。

  如果把这些都视作“成本”,那么一位精神障碍康复者制作的咖啡,无疑是世界上“最贵”的咖啡。

  到今年的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由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开设的心意吧咖啡职业康复项目,已经走过4年时间,从最早6名学员到现在15名学员,轮班在心意吧服务。除了咖啡职业康复,长宁精卫中心还开设了阳光洗车房、烘焙室等职业康复项目,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职业康复领域做出很多极有创意的探索。

  “最奢侈”咖啡厅是上海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上的全新尝试,为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寻找年轻人喜欢的康复方式


  80后的岳玲(化名),是咖啡职业康复项目最早的学员之一。岳玲曾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到社区进一步康复。在进入咖啡职业康复项目之前,岳玲主要的康复方式是每天到社区中的阳光心园参加各种活动。

  阳光心园是上海社区中专门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机构。咖啡职业康复项目早期的学员,就是从阳光心园招募到的。长宁区疾控精神卫生分中心副主任鞠康告诉记者,长宁区精卫中心的医生与社区有着密切的合作,通过走访他们了解到,部分年轻的康复患者有就业的愿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不满足于社区提供的音乐、书画、手工等活动,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康复患者的想法与医生们不谋而合,从国外的经验看,咖啡职业康复是精神障碍康复者比较适合的职业康复方式,也是地处市中心的长宁区比较容易开展的项目。2014年,长宁区精卫中心的职业康复项目就此诞生。

  职业康复不是医院一家单位可以完成的项目,长宁区精卫中心与残联、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开创了多部门、多机构合作的康复方式。

  如今回忆起来,学习做一杯咖啡的过程,对于岳玲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疾病的原因,我记忆力不大好,学习冲咖啡,要记住每一个步骤,要记住用哪些材料、每种材料多少量,还要关注饮品的温度,有的饮品还有甜度的要求,放各种辅料的要求。记住这么多内容,一开始挺难的。”

  除了制作咖啡,学员们还要模拟真实的咖啡馆环境,学习与“顾客”打交道、与“同事”打交道。“人际交往对很多学员来说也是比较难的一关,他们之前长期在家里,或者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里,得到了特殊的保护。职业康复项目中,他们要一起合作完成工作,这种全新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也需要学习和适应。”鞠康说。

  心意吧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开放,可以提供十多种咖啡饮品,学员接受2个月的培训后,就可以正式到心意吧为“顾客”服务。4年过去,咖啡职业康复项目对学员的改变让医生们感到惊讶。

  岳玲,是从职业康复项目走到企业实训阶段的学员之一,她曾到seesaw咖啡位于繁华市中心的门店实训2年多,每周见习2个半天,直接面对真实的顾客。“实训的时候,我的操作完全没有问题,可以和其他的店员一样为顾客服务。”岳玲说。


精神残疾人真正就业还很难


  长宁区精卫中心的洗车房康复项目从2015年开始,也是由真正的洗车师傅担任老师,教授学员洗车技能。至今,已经有十多位学员接受了培训,其中有3名学员到美车堂实训,体验了真正的洗车房工作。一位病情较重的学员,之前康复情况不乐观,人比较木讷呆滞,沟通能力有限。参加了洗车房项目后,他的改变特别明显,以至于几个月不见的医生再见到他时,已经不敢相信他能有如此的进步。

  “职业康复项目也给我们医生很多的启示,过去认为病人达不到这样的康复水平,但经过职业康复,他们的变化特别大,这个项目给我们很多激励。”鞠康说。

  长宁区精卫中心职业康复项目中,心意吧项目和阳光洗车房项目都相对成熟。不过,目前职业康复学员中还没有学员真正实现就业,精神障碍康复者从职业康复到真正就业,其中还有不少阻碍。

  精神残疾人就业,在任何社会都是“奢侈品”。美国是倡导精神残疾人就业比较早的国家,但至今,也仅有20%左右的精神残疾人真正就业。长宁区精卫中心副主任郑宏介绍,目前无论是咖啡康复项目还是洗车房康复项目,学员在培训中都有社工的介入和支持,有医生的定期评估和管理,换句话说,学员们的工作还是在专业人员的陪伴下进行的。“比如学员如果在营业的咖啡馆送咖啡时打翻了杯子,我们会马上评估这件事对他的心理影响是怎样的,他是否能够自我调整,再遇到意外情况他是否会处理等等。”长宁精卫中心的社工许俊杰说。

  从客观上讲,精神障碍康复者正式就业,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照顾,同时,社会政策层面也需要更加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就业获得尊严,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这样的就业环境的企业和相关政策还特别稀少,社会环境也还未能很好地接纳精神残障人士。

  岳玲在咖啡馆参加实训时,就曾遇到困难。她工作的门店一个班次的工作时长是6小时,她当班的是下午2点到晚上10点的班次。这个工作时间,给她多年养成的早睡的作息习惯带来了挑战,让她适应起来很困难。

  参与洗车培训项目的学员,在培训中一般四五人合作洗一辆车。到实训时,企业要求一个人完成全车的清洗,这时,学员的工作速度就远远不如洗车房的其他员工,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

  “精神残疾人的就业,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我们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一家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沈颉院长说。

  帮助精神障碍康复者走出家庭-医院-家庭的“旋转门”,需要开发更多以尊重精神残障人士为目的的社会政策、管理和服务项目,我们的社会还需要更多的包容。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