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梦,中国梦-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家庭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创新创业的家庭典型。他们中有大难临头不离不弃的恩爱夫妻,有将丧子之痛化为广袤沙漠植树的母亲,有身残志坚大爱无边的教师,有年过九旬心系自闭症儿童的指挥家……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最美”,也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名片,是全市825万家庭的代表。植根家庭、辐射社会的上海家庭文化建设,也已然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实现中国梦是实现家庭梦的前提。
记者从上海市妇联了解到,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海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将继续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基本抓手,将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与弘扬城市精神、培育海派文化、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相结合,引领全市家庭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构建“中国梦”之中,让更多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成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股生机勃发的力量。
四句家训成就春秋大业
一栋1990年代建的宾馆改造成的办公楼,远远能看到一个小卖部,公司的大部分高管都在二楼办公,走道狭窄,甚至有点漆黑,两侧的门都是老式宾馆的客房门,每一间都只有10多平方米,放眼望去没有什么是新的。春秋航空的“低成本”从它们的办公楼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已经退休的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被称为“中国廉价航空第一人”的王正华,还看到了那张花了100元,却陪伴了他20多年的白色沙发床,以及从未在媒体上公开过的,挂在他办公室洗手间里的毛巾。
“洗脸和洗澡都用它,用了多少年都已经不记得了。”看着这条已经破成“丝瓜瓤”的毛巾,记者心想,果然是传说中的“抠门”老板。
王正华创立春秋的故事已经多次被媒体报道。但究其背后成功的原因,母亲和家庭对他的影响可谓功不可没。
1944年出生的王正华是上海人,家里兄妹7个,他排行老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口多的家庭往往需要精打细算,即使上海靠海不缺水,但王家却要用淘米水洗脸,再用水拖地,最后第三用是冲马桶。
王正华的母亲是纺织厂工人,文化程度虽说不高,可酷爱读书、思考,古今中外,博览群书,讲起故事,滔滔不绝。王正华告诉记者,母亲留下的四句话,不断潜移默化着他的生活。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一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她常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而她自己也保持着对学习旺盛的好奇心。记得有一次母亲去就医,医生忘记了英文的药名,母亲只听过一次,张口即来,把医生都听愣了;还有一次,母亲去澳大利亚小住了两月有余,回到家中,已是满口英文。”
这种学习、思考的态度一直贯穿在王正华的生活、工作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王正华敏锐地感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他找来了公报、报纸、杂志,寻找一切可学习的东西。
1980年,“中国知青返城潮”来袭,国家出台落实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上海更是中国知青回乡最多的地区,一下子涌进二三十万知青。
当时,36岁的王正华已经是上海市遵义街道分管经济的党委副书记,而他所在的街道接收了500多个知青。他们要工作,要吃饭,还要成家,政府就那么几个岗位,又安排不了几个,于是,给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就落到了王正华的头上。
一方面组织居委会干部安排知青开早饭摊、小吃店,王正华认为,交通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组织返城知青办了汽车制造厂(第一步是汽车修理厂),80年代初就造了第一辆汽车,成功卖了出去,还办了客运、货运、汽车租赁和旅行社等公司。
但王正华作为一个官员,既要落实政府各项工作,又要维持企业经营,在两种身份间不停转换,搞得他疲惫不堪。1983年底,他终于认真思考起“当官还是下海”的问题。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刮起,王正华认为商场上大有可为,于是在1984年,他决定下海创业。
领导们不愿意放人,王正华又去意已决,最后他带走了当时业绩最差的旅行社,开始了创业之路。那一年,他40岁。
而在为人处事上,王正华一直遵循着母亲说的“利他者,能成大器”。他说,母亲的品德高尚,历来都是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所以,尽管一大家子人一起生活,但家庭和美,婆媳关系、妯娌关系都很和睦。母亲的以身作则,让互亲互让成为家庭美德,也让他培养出了较高的情商,懂得照顾别人。
“‘未富先富必不富,未穷先穷必不穷’,这句话是对我影响很大的第三句话。”王正华说,无论是家庭还是创业,不但要时刻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而且要多思考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和计划。
无论是做旅游还是干航空,王正华无不比别人多思考,敢为人先。他的每一步决定都踏准了改革开放的步子,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在其他人做团队游时,他就开始着手做散客拼团市场。其他公司一窝蜂地开始做散客拼团时,他又开始用电脑联网,全国连通了4000个电脑终端,一举成为了国内旅游第一。当大家开始研究电脑网络时,他则着手开始做包机,7年包机3万余架次,客座率高达99.07%。而当其他公司开始包机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打造中国第一个低成本航空公司,并使其于2015年成功上市。
其实,低票价的背后是低成本的支撑,而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达到。在中国,航空公司的主要成本支出包括航油、机场收费、飞机引进等都属于固定成本,航空公司之间的差别不大,春秋航空要想降成本,只能“省钱省到骨头里”。
这时,就要提起母亲常常教导王正华的第四句话——“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直到现在,他自己家里,还会用淘米水拖地、冲马桶。作为公司的最高领导,王正华也将节俭作风带进了公司,自己带头节省。
王正华的用车是9万元的国产吉利,“用了七八年,还都很好。”每年去新加坡、伦敦参加国际会议,王正华和同事住的是地下室,带电饭煲、背着大米、榨菜,自己做早饭。王正华说,这样可以把节省下来的经费,多带一些年轻人去国外见见世面,多研究国际最新趋势。
而这样的家风、家训也一直传承给了王正华的两个儿子,甚至是孙子。
上世纪90年代,大儿子王煜远赴美国读书。王正华只给了5万元人民币,就什么都不管了。王煜的学习生活非常辛苦,白天读书,晚上打工,住在10余个人合住的地下室。王正华的同事趁美国出差时去探望,准备给王煜留一些美元,却被他坚决拒绝。王煜说,家里不是没有钱,他已是成年人了,应该要自立。结果,王煜学成回国时,不但带回来两张硕士文凭,还有二三万美元。
“不要急于创新,不要急于做大。”这是一年前王正华交棒时给儿子王煜留下的两句话。
营造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
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长大,员工是望着领导的背影成长。王正华家风的影响也从他的“小家庭”拓展到了公司这个“大家庭”的员工们。一位来自国有公司的总机型师,以前住五星级酒店都能挑出缺点,可入职春秋后,就算住地下室也是乐此不疲。而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王志杰一家则被评为了2017年度“海上最美家庭”。
至于王正华本人,2018年10月,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可见,家庭文明的涓涓溪流汇聚到一起,可以蕴蓄出推动企业,乃至城市、国家和谐发展的磅礴力量。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进一步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高度肯定了家庭的重要性,更将“家庭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当今中国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指明了方向。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杨雄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家庭文明建设”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乡村等评选活动一并构成了“系列化、标志性”全国文明创建活动的组成部分,成为营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大工程。
“家庭文明建设是进入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之需要。”杨雄表示,家庭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文明建设之基础,“家庭文明搞好了,社会文明才会好。”
在杨雄看来,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就上海而言,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这首先说明,我们已进入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新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必须同步发展,才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强调‘家庭文明’建设这一阶段。”
杨雄表示,眼下除了讲“保基本、惠民生”之外,家庭文明建设更多提倡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内涵东西,“这与上海长期以来开展的上海家庭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家庭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启动探索、功能拓展、制度创新、内涵提升四个发展阶段。
“1978年到1990年的启动探索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在广泛开展家庭生活调查的基础上,市妇联以思想教育进家庭、传统美德进家庭、科学知识进家庭、文化艺术进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五讲四美’、创建‘六好’、争创五好家庭、设立家庭文化节等活动。” 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中如何主动作为,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妇联组织就积极行动起来,肩负起提高上海家庭成员素质、助推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开始了家庭文化建设的潜心探索和积极实践。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上海走向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上海家庭文化建设也随之迎来了第二阶段(1990年到2000年的家庭文化功能拓展阶段)。徐枫介绍道,在这一时期,市妇联主要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结合上海城市形态和功能转型,通过开展建设礼仪之家、健康之家、学习之家、和睦之家、节约之家、快乐之家、友善之家、安全之家等活动,不断提升家庭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家庭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
“其中,成立‘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可以视为上海家庭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我们还开展了家庭美德大讨论,出版上海市民道德丛书,推出上海家庭美德格言和行为规范……倡导家庭提升自我素质,使文明温馨的家庭成为推动城市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元素。”徐枫进一步介绍,同时,家庭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也破土而生,“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家庭志愿服务口号一时间响彻大街小巷。
从2001到2011年,上海家庭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上海家庭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阶段(第三阶段)。
“我们重点围绕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化新视野,以迎接2010世博会为契机,制定了上海家庭文明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十一五’指导计划》和第一个《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了家庭建设的目标要求、阶段重点和主要任务。”徐枫回忆道,当年百万妇女学上网、学礼仪、学技能、学法律、学健身,掀起了全面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高潮;而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家庭学礼仪、百万家庭低碳行,则开创了群众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先河;此外,社区“家中心”建设、“关爱一生”项目实施,构建了家庭建设社会化、项目化、实事化的运行机制。
2012年至今,上海家庭文化建设进入了内涵提升的新阶段。习总书记“三个注重”的重要指示,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遵循。同时,配合上海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妇联不断丰富家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增强“以文化人、以家育人”功能,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精神基础。
除了着力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已全面融入城市文明创建和上海“四大品牌”打造之中,并结合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点。徐枫补充道,示范性家政服务站、社区幼儿托管点等政府实事项目的实施,更使上海家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徐枫深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全面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家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效载体,而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优化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提高为民为家庭的服务功能,是实现家庭文化建设长效化、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为此,我们注重构建社会化、项目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运行机制,搭建了全市统一的购买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金,向社会组织等购买家庭教育‘五进’、家庭暴力干预、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各类维权、失独家庭关爱、生活困难老三八红旗手关爱服务以及公益创客等项目,百万市民和60多万户家庭受益。”徐枫告诉记者,“同时,市妇联借助各类现代媒体和新媒体手段,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送到千家万户,引导现代国际大都市广大市民树立现代与传统并重的家庭文化意识,增强建设和谐幸福家庭的能力。”
拥有一流的理论工作者和创新性研究团队,亦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突出优势之一。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为上海家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创造了条件。记者了解到,在家庭文化建设中,自从上世纪90年以来,市妇联几乎每年都会根据城市家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专项委托、家庭文明重点立项课题招投标等方式,与高校、研究机构、专业部门等合作,出版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家庭文化论著,给政府决策和立法完善提供了一批既符合现实需求,又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提议案。
新时代,再出发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不可替代”来肯定家庭的价值,并将家庭建设的作用从昔日微观家事上升到宏观社会的高度,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采访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也多次强调,家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坦言,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尽管历经40年的改革与发展,家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新时代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卓越全球城市的要求来看,当前的家庭文化建设依然面临着家庭文化建设组织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强化、家庭文化理念和意识还不够浓厚、家庭文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等挑战和不足。
为了将家庭文化建设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四大品牌建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卓越全球城市战略行动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再创家庭文化建设的新佳绩,上海还将持续发力。
一是持续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构建更加有效的家庭文化建设组织体系。要根据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长三角家庭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三省一市家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切实推动长三角家庭文化建设共融、共进、共享。全面贯彻“三个注重”精神要求,推动建构以“支持和引导家庭发展”为目标、以“家庭赋权、适度普惠、城市友好”为导向的家庭公共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层面的组织体系建设,使市、区家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向街镇、社区延伸,在街镇、社区层面统筹家庭文化建设的项目、程序、方法等,更好地形成基层家庭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是加强有效供给,促进家庭文化建设的均衡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工青妇组织和社会团体对家庭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街镇、社区的关注力度,以调研结果、需求评估为指引,编制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群体的需求结构图,有的放矢,逐步增强家庭文化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规范阵地建设,提升家庭文化建设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要进一步推进“家中心”社会化、项目化运作,切实增强“家中心”的枢纽和平台作用,不断提升指导服务的水平。通过加强对家庭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招募、培训、考核、表彰等制度,凝聚更多有专长、有爱心的家庭志愿者参与到家庭文化建设中来。联合民政、教育、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加强对承接家庭文化建设服务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孵化、管理和引领,通过项目化合作,提升其服务能级和水平。
四是紧扣“四大品牌”建设,推动繁荣家庭文化的专项行动,让家庭文化成为四大品牌建设的重要力量。按照《关于深化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部署,充分发挥舆论的引领作用,把家庭文化建设贯穿到日常宣传中。组织创作富有上海地域特色、富含海派文化元素、符合市民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增强家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杨雄则建议,十三五后半期,上海“家庭文明建设”首先既要对标中央文明委提出的统一标准,又要对标上海“与国际最高标准”接轨,比如,家庭教育应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占有更多比例(夫妻教育、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再如,家庭文明建设应与社区建设、城市文明建设融合在一块。
“当然,还要吸引更多社会组织、更多家庭参与到家庭建设中,参与到社区建设、公共领域、公共事务中来。”杨雄表示,这不仅仅是政府或妇联一头热,应该内化为上海所有家庭所崇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