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了自己的极地考察船-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阅读提示:截至目前,中国已34次派出南极科学考察队。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也即将下水。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方兴未艾,前路更宽广。
作者|姜浩峰
记者|姜浩峰1987年5月17日,我国第一艘极地考察船“极地”号返抵青岛。从1986年10月31日从青岛起航,到时隔199天后的回归,载着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这一次航程30921海里的远行,只是个起点。
截至目前,中国已34次派出南极科学考察队。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也即将下水。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方兴未艾,前路更宽广。
初探
回首往昔,中国的南极科考,始于改革开放年代。1980年初,中国派出了董兆乾、张青松首赴南极。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的首趟南极之旅,搭乘“大力神”飞机,去的是澳大利亚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凯西站。
董兆乾后来回忆1980年1月12日初探南极的情景,如此说:“要说不怕,那是骗人的,极地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想到我们的飞机要在一块浮冰上降落,心里总有点发怵。但是真正踏出机舱门的那一刻,让我觉得所有努力和冒险都是值得的。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就在我的眼前,我当时就想,这辈子我是离不了极地考察了。”
从这一次开始至1984年,中国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编队由两艘船、两支队伍组成。其一是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 号远洋综合考察船,这艘船载了115人;其二是海军“j121” 号打捞救生船,载308人。当年12月26日,编队抵达南极洲南部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同年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 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新民周刊》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当年的“向阳红10”号,系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79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但这艘船并不具有破冰能力,其船体设计基于大江级打捞救生船。换言之,与“j121” 号系出同门。
1984年的这次航程,“向阳红10”号船长张志挺、“j121” 号船长于德庆等人都堪称英雄。他们指挥着没有破冰能力的大船,在陌生海域劈波斩浪,支援了登陆建站人员,完成了在危机四伏的冰海区域的大洋考察任务!
“向阳红10”号于1999年改建更名为“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继续使用。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新“向阳红10”号正式投入使用。“j121” 号2003年改舷号为861,现为北海舰队“长兴岛”号。
破冰
中国南极建站期间,“j121”号曾出现较大机械故障,“向阳红10”号曾出现主机“心肌梗死”,之后机电系统又相继出现320余次故障。
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后来回忆说,由于中国海军参与了首次极地科考,凭着海军官兵的优良作风,中国首次科考尽管险情不断,但最终有惊无险。
从此,探险的步伐从未停滞。
在南极建站之后,中国人意识到——如果没有破冰船,未来的南极科考,将困难重重,特别是长城站已经建站,补给不能中断。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于1985从芬兰effoa船舶公司购买了杂货船“雷亚”号。该船由芬兰劳马船厂1971年建成,具有 1a级破冰能力,能破冰80厘米。船购入后由沪东造船厂进行了改装,共花费750万元,主要加装了人员住舱、极地科考设备,以及直升机平台机库、减摇装置等,更新了导航设备和通信设备。经过改装使该船成为一艘多功能、多用途、综合性并适宜于高纬度高严寒海域航行的科学考察船。改装工程于1986年9月完工,并命名为“极地”号。中国南极科考,终于告别没有专业破冰极地科考船的“裸奔”岁月。
然而,“极地”号只是解决了极地破冰船有没有的问题。它并不是特别好用——由于破冰能力较差,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冰密度小于五成的浮冰区航行,在执行南极科考任务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气象条件、时机。1986年5月17日结束的这次首航后,经历仅8年6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于1994年匆匆退役。原因是,中国终于有了比较专业的南极科考船。那就是“雪龙”号。
与如今的“辽宁”号航母出自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一般,“雪龙”号亦是在苏联解体后从乌克兰买入,只不过买入时间更早。1992年,中国得知乌克兰赫尔松船厂有一艘在建的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原本想投入苏联北冰洋沿岸运输,随着苏联解体,这条船没人买单。对位处东欧南部的乌克兰来说,此船当时没有实际用途,急于出手。中国派人前去考察并交了170万美元定金,1993年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回来。
“雪龙”号拥有1.2米的破冰能力,尽管比起俄、美、加拿大等国破冰船来,能力并不出众,但中国人小心使用,悉心维护,甚至曾驰援过俄罗斯“费德洛夫院士”号科考船。
随着2017年9月 “雪龙2”号的开工,这艘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受到全球造船业和极地考察界的高度关注。2017年11月,国产“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联合实验室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实验室研发的极地特种低温钢投入批量生产,首批20吨“中国制造”的低温钢用于“雪龙”号科考船的内部改造,之后生产的该类钢材则用于“雪龙2”号的制造。
中国极地考察,前路更宽广!
※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