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特稿 > 正文

美国孩子数学成绩普遍糟糕?-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6-04-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编者按】第56 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2015 年7 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美国夺得冠军,中
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这是美国自1994 年夺得冠军后,时隔21 年再度夺冠。在此期间,第
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
  美国奥数队的逆袭,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文汇报》记者专访了第56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
赛(imo)中国队领队、主教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他表示,奥赛依然是引导具有数
学天赋的青少年步入科学殿堂的阶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此外,“奥赛出不了数学大家”是
讹传,近年来每届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有一半得过奥赛金牌。
 
撰稿|钱 钰 张 鹏
 
中美奥赛胜负只在半道题
 
  熊斌教授告诉记者,美国一直是奥数强国,1994 年那年的imo 得奖成绩相当辉煌,——所有6 名选手全部获满分,这也是奥赛史上唯一的一次。“这几年中美两国的奥赛水平差距不大,像2013 年时,我们团体总分只高出1 分。imo 每支国家队6 名选手,每人做6 题,每题7 分,最后往往我们也就多做出一道题甚至只是半道题。”
  在熊斌看来,中、美、俄传统三强的奥赛水平差距很小,近年来我们之所以多得了几次冠军,往往只是在细节上做得更好,比如解题时表达得好些,第五、六名选手发挥得更稳定一点,“这种情况每年几乎差不多。虽然排名有先后,但实质并无差别,谁拿第一都很正常。”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美国孩子不爱学习,数学成绩普遍糟糕——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熊斌介绍,美国的奥数竞赛体系也很完善,从初中起就有比赛,和中国一样也有一层一层的选拔和培训。在这一点上,几个奥数大国颇为相似,中国、美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都有类似的集训制度,“完整的选拔、训练体制,以及国家的投入是参加奥赛获得良好成绩的保证。有些国家缺乏这样的体制,教练的投入也不够,就很难获得好成绩。”
  同样,“华人天生擅长数学”也是一种普遍的误解。熊斌表示,这种优势往往体现在中小学阶段,而在美国最顶尖的学校,华人学生在数学课程上未必有多大优势,“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有优势,华人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好,这也是中国学生pisa 测试成绩优异的原因。”
简单点的奥数适合很多人
 
  熊斌认为,美国队战胜中国队是很自然的事,不必做政策层面的解读,诸如“2014 年起奥赛与保送政策脱钩导致中国队实力下降”的观点很牵强,“因为根据政策,‘国家队’队员以及集训队队员等60 人依然有保送资格。事实上,能进入集训队的学生个个实力超群,学习奥数早已脱离了功利层面,他们对数学既有天赋又有兴趣,实力和往年相比并未下降。”
  当然,熊斌也认为,奥赛与保送政策脱钩是件好事,可以让真正喜欢数学的人不那么功利,而是靠兴趣学习数学,“我一直认为,奥数离不开天赋,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那些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相当兴趣的学生才是最佳人选。没必要让所有孩子一窝蜂全部学奥数,而且学得那么痛苦,而应该让不同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在不同学科上有所发展。当然,‘奥数’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稍微简单一点的奥数题则适合很多学生学习。”
  社会上也有人认为,近年来不止是奥数,就连数学本身都被“妖魔化”了,导致各地高考难度下降,高校难以有效选拔人才。中国高教学会会长瞿振元曾透露,北京某著名大学对东部某省新生的长期监测表明,以数学见长的该省学生,数学成绩与水平下降明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考试题难度的大幅度下降。
  对此,熊斌认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数学试卷当中应该放置一些有难度的题,才能把学生的能力区分开来,“高考数学试题简单化确实对最顶尖的学校不利,它们本身希望招收前1%的学生,但最终招来的可能是前5%、前10%的,也可能是前20%的。”
奥赛出不了大家是讹传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奥数是数学中的“杂耍”,奥数题就是偏题、怪题,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该彻底废除。熊斌说,其实奥数题就是数学题,其中的很大部分题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少量的所谓“偏题、怪题”,是学校正常课堂上不讲的,但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能力的问题。就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而言,至今还没出现一道让全体考生做错或做不出的题目。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数学课外活动,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
  熊斌表示,“奥赛出不了数学大家”是讹传,近年来在“数学学科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得主中,至少有一半得过奥赛金牌,像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就是奥数金牌最年轻得主纪录保持者(13 岁),也获得过菲尔兹奖。数学鬼才佩雷尔曼在1982 年16 岁时以满分42 分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36 岁成功破解了“庞加莱猜想”,40 岁时获得“菲尔兹奖”,44 岁获得的“千禧年数学大奖”。去年,斯坦福大学教授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她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伊朗数学家,“菲尔兹奖每次四人获奖,近年来每年至少有两人得过奥赛金牌,占了一半。”
  虽然目前尚无中国的奥数金牌得主获得过菲尔兹奖,但熊斌认为毕竟中国参加imo 起步较晚,“其实中国奥数得奖者在国际上出成绩的也不少,比如在1999 年获第四十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满分)的恽之玮,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在29 岁时获2012 年印度山姆哈人文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拉马努金奖,这也是数学界的大奖。”中国是在1985 年首次参加imo 的,此前我国数学界因为历史原因也曾有过漫长的断档期,而数学学科的发展有赖于长期的学术传承,难以一蹴而就。
 
链接:奥赛是菲尔兹奖“摇篮”
 
据熊斌教授统计,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优胜者中,近年来有13 位获得菲尔兹奖(fields medal):
1959 年银牌得主gregory margulis(俄罗斯)于1978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69 年金牌得主valdimir drinfeld(乌克兰)于1990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74 年金牌得主jean-ghristophe yoccoz(法国)于1994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77 年金牌、1978 年银牌得主richard borcherds(英国)于1998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81 年金牌得主timothy gowers(英国)于1998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85 年银牌得主laurant lafforgue(法国)于2002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82 年的金牌选手grigori perelman(俄罗斯)于2006 年获得菲尔兹奖(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1986 年铜牌、1987 年银牌、1988 年金牌选手陶哲轩(美国)于2006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88 年金牌,1989 年金牌选手吴宝珠(越南)于2010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88 年铜牌选手林登·施特劳斯(以色列)于2010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86 年金牌,1987 年金牌选手斯米尔诺夫(俄罗斯)于2010 年获得菲尔兹奖;
1994 年金牌,1995 年金牌选手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女,伊朗)于2014 年获得菲尔茨奖;
1995 年金牌选手阿特·阿维拉(巴西),于2014 年获得菲尔茨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