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文化 > 正文

bbc这部纪录片让你“云吸猫”-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8-04-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大猫》胜在了大局观,它能够用一种轻巧的结构方式将一个个简短的故事围绕主题有机串联并逐层递进,主题鲜明又举重若轻,在目前同题材纪录片中无出其右。
撰稿|蒲 琳
 
“以爱的视角享受这个世界,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你会爱上这个有猫、有鸟、有花的世界。”这句话来源于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在伊斯坦布尔,猫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是那里的居民。它们不是人的宠物,它们自由,有脾气,无所顾忌。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吸猫”行列,社交平台上有很多萌猫的表情包和视频。前不久,朋友圈和微博上日常吸猫的那群人,忽然开始萌上了一段小视频——屏幕里那只小巧玲珑的大眼猫,并不是在家里打滚卖萌,而是潜伏在野外捕猎,并被封为“世界上最致命的猫科动物”、捕猎成功率达到60%的黑足猫。
  这段小视频来自bbc earth最新的旗舰纪录片《大猫》(big cats)。据说,该片就是一个大型“云吸猫”现场——两年多的时间,《大猫》团队前往14个不同国家,拍摄了40个猫科物种中的31个(比其他任何一部制作团队做得都要多),并将经过最后的剪辑,压缩进 3 集、不到 200 分钟的片子中。刚播出两集的时候,豆瓣的分数就开始飙升,而现已经达到了9.6分的高分。
  在bbc的镜头下,关于猫科动物的不少“冷知识”被披露,让你不禁怀疑人生:看来我还是不够会吸猫。
 
一个猫科大家庭,40种不一样的脸孔
  说到纪录片,怎能不提bbc,作为拍动物的一把手,bbc的实力自然不必多说。光看《大猫》的海报就是一只霸气的老虎——的确是够大的猫科动物,不过这部片里主角绝不仅仅是只老虎。《大猫》的主角,是地球上猫科大家族的40位成员,“大猫”只是对它们的统称。每集50分钟左右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幕后团队为了拍摄几乎跑遍全球,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地球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从非洲大草原到斯里兰卡的密林。
  镜头下的猫科动物,有的只有巴掌大小,有的直立时超过一个成人。和家养猫一样,它们大多时候也“萌出血”,可是猫科动物食肉的天性,让捕猎时的它们无比凶残。相信其中大部分成员除了饲养员外,没有人敢近距离看它,更别说“吸它”了。
  在有幸被仔细介绍的十多种“大猫”里,比起大家早就认识的猎豹、美洲虎、非洲狮、美洲狮等等,小型猫科动物成了“圈粉高手”。
  “世界最小的猫”锈斑豹猫(rusty-spotted cat)粉丝众多。纪录片中这样介绍它:“有一种珍稀的猫科动物,栖身于这片斯里兰卡雨林中,很少有人见过它。这只小巧玲珑的掠食动物第一次探索巢穴以外的世界。它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一只锈斑豹猫。”
  锈斑豹猫体形不过一人手掌,小的甚至只有一片树叶那么大。它们生活在密林中,叫声和家猫一样“萌萌的”,却有着让人想象不到的生存技能——其视觉能力是人类的六倍,能看见最微小的变化,胡须根部有丰富的神经,可以探查到空气最轻微的流动——靠着这些才能在危险无比的密林里捕食、生存。
  体形比锈斑豹猫大不了多少的黑足猫,因为60%的捕食成功率,成为猫科动物里的“最佳猎手”。它们喜欢夜间捕食,一晚奔走32公里不足为奇,最令人惊叹的是黑足猫在镜头前惊人一跳,然后捉到了晚餐——一只飞行中的小鸟。
  当“铲屎官”为了“猫主子”鞠躬尽瘁之时,片中大猫也和人类相处甚欢。例如,一位研究人员就和狮子共同生活,看到比人还高的狮子趴在科学家肩头撒娇卖萌,又或者是科学家躺在一堆狮子中间玩手机、午睡,画面实在是诡异又和谐。
  而在这部藏有猫科动物不少秘密的纪录片里,最有趣的还是谁是最聪明“大猫”的研究。在南非的科学家锁定了一群狮子。理由是地球上的猫科动物都是独居型,它们独来独往自力更生,唯独狮子是群居还具有社交功能,在安排一只狮子解开锁扣成功吃到箱子里的肉之后,另一只狮子边看边学也掌握了这种技能,连电脑屏幕前的我们也确信了狮子是最聪明大猫这件事。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也是各种“声控”以及“英音控”的福利。纪录片一开场,在猎豹的奔跑中,一个充满磁性的英音开始介绍“大猫们”的故事:“猎豹是世界上最快的动物。它属于一个了不起的家族。同一个家族,40个不同的面孔。有的风驰电掣;有的力大无穷;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健硕无比。它们就是猫科动物。” 
  据了解,纪录片配音博迪·卡维尔(bertie carvel)到目前已经和bbc合作了超过50台广播剧,还出演过《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的那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塞巴斯蒂安·维尔克斯(sebastian wilkes)。
 
真实是一切的基础
 
  虽说40种猫科动物听上去不多,数一数我们知道的豹、狮、虎、猫,已经占去不少。但真的要拍到影像,其实拍摄团队付出了无比的耐心和毅力。片中就展现了一组人马为了拍到世界上生存海拔最高大猫——雪豹的生活,花了数月时间在喜马拉雅山脉搜寻。偶然看见一只雪豹后,女导演激动得哭了起来,然后大家在雪地中陪着它——睡觉。从头到脚都被雪覆盖的男摄影师笑着对镜头说:“七八个小时了它就是在睡觉,但我挺开心的。”而印度尼西亚雨林里藏着一种全球最难得一见的婆罗洲金猫,来自牛津的学者在当地等待了12年才拍到十几秒模糊影像,用他的话来说“这比黄金还金贵”,也首次在节目中曝光。
  由于猫科动物天性敏感,捕捉它们的影像最需要的配置就是高精尖的设备。像第二集就使用了遥控和低光拍摄技术,展示了夜间在沙滩捕食海龟的美洲虎行动,惊人咬合力让美洲虎吃起海龟一点不费劲,即便是夜视镜头也让人感受到残忍的动物世界生存法则。
  能够拍到小黑足猫,也拜拍摄的新技术所赐:自动快门探测到了它们的动静,难得地记录下了它们捕猎的英姿。
  最难拍的猫科动物还包括生活中在蒙古草原深处的兔狲,又是几个月守候时间,纪录片团队才在动物保护者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一家四口,为了捕捉到这些善于伪装的“猫咪”们真正的日常,团队也学起了伪装,用石头堆围住摄影器材,才终于拍下小兔狲在家里玩耍、练习捉鼠等各种有趣景象。
  在《大猫》导演保罗·威廉姆斯看来,他们的职责就是通过展示一个动物个体的故事,去代表整个动物物种。
  “一切的基础,是讲一个动物的真实故事,展现它在野外的真实行为。而我们使用的语言,则是更能被人所理解的。我们向科学家们咨询,一起合作写出旁白等语句,但若都是科学术语、干货,那么观众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保罗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表示,他们做的是将这些干货“撕碎”,变成更诗意、更人性化的表达,“它让观众们可以透过一个更为人性的镜头,去看这些真实的发生在野外的故事和自然场景。我们当然想要把故事做得更吸引人、更有创意,但它一定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
  《大猫》中的故事都是以单独的片段来进行的。举例而言,猫的故事里面有一段,一只大猫(美洲豹)和一只小猫(豹猫)。小猫很害怕很紧张,因为它是大猫的猎物。这里三个重要元素都齐了:角色,角色要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式。故事有了一个英雄——小猫,一个坏人——大猫。小猫必须要生存,这是一个挑战。解决方式就是小猫最后爬上了一棵大树,克服了困难,也学到了东西。这是个简单又精彩的故事。虽然在野外捕猎关系非常普遍,但通过音乐、剪辑等方式,把这一段做得带有点奇异、魔幻的味道,像好莱坞大片一般。但它同时又是真实的。当然故事也可以通过大猫——美洲豹的角度来讲叙述:这只美洲豹有两个小孩,面临的挑战是要找到食物喂养它们,所以要抓小猫。
  “在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会用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不同的视角,让观众感觉更丰富、更有趣,也希望能告诉观众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保罗强调,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从一篇文献开始的,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与人类“对话”。如果科学是错的,那故事也不可能真,“所以和高水平的科学家合作也很重要。每次我们写下一条关于动物的知识的时候,我们的研究人员都会再三确认它是准确的、被证实过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是要通过人类的视角看动物的。否则,我们不会与这些动物产生情感上的联系,也很难被它们所吸引。纪录片的语言给故事赋予了感情”。
  入行已经 15 年的保罗,可以说亲眼见证了新科技改变拍摄的过程。他说:“15 年前我入行的时候,我们还在用胶片。胶片很贵,所以严重限制了我们能拍到的东西,也很难拍到偶发的、出人意料的画面。但是现在我们都用的是数码拍摄,拍到那些镜头就非常容易了,也拍得起了。高清晰度和分辨率的器材,也能让我们拍出更高质量的画面,而且可以放大。”
  据保罗回忆,曾经在夜里拍摄是非常困难的,但现在的摄影机都很厉害,“你只需要一点点月光,就可以拍出夜间的场景。现在,拍夜景成为了野外纪录片的一个新领域,许多动物都是夜幕降临之后才出没的,在夜里拍摄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洞见。”
 
人类世界的大猫
 
  《大猫》让爱猫者可以尽情来“吸”,长焦、广角,高速摄影、隐藏摄影、夜视成像、移动延时等各种手段让你能站得够高,贴得够近,看得够细,即使是超级大猫也“吸”得动,“吸”得过瘾,但这并不是全片的精髓所在。
  画面的考究、节奏的精准、故事之间的反差,这些对于bbc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创造。作为自然类纪录片,《大猫》只是在这些方面达到了应有的标准。但《大猫》胜在了大局观,它能够用一种轻巧的结构方式将一个个简短的故事围绕主题有机串联并逐层递进,主题鲜明又举重若轻,在目前同题材纪录片中无出其右。
  该片的视角不是自然界的大猫,而是人类世界的大猫,这个大局观因为人的介入而珍贵。片中并不讳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以及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有意无意间不断挤占动物的生存空间;也不掩饰人类为了研究动物而给它们佩戴仪器,或者将监控镜头乔装打扮,侵入它们的领地。因为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客观的结果都是它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猫科动物的种类不断减少。面对这样的境况,《大猫》的观点不是一刀切地让人类退后,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智慧。有谦让,也有共享。
  比如,约翰内斯堡工业基地薮猫数量的剧增,正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工业中心隔绝了薮猫的天敌,又顺便养肥了它们的猎物,让薮猫得以繁衍生息;又如,孟买居民区花豹伤及人畜的事件,当地居民不能去捕杀花豹,但人生存的权利也同样需要维护。于是人们研习自我防护的技巧,还想出把狗装扮成花豹的法子避免它们被捕杀,或许解决这种矛盾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努力要一直坚持下去,才能共生。人类在变,它们在变,环境也在变,而平衡本就是在摇摆中获得的。
  《大猫》前两集都是以动物的分类作为故事划分的依据,第三集不仅换了方式,而且突然增加了分集名,叫做《大猫的科学》,每个故事都聚焦人类如何去加深对大猫的认识,以及为了保护它们所做出的努力和正在进行的探索。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洞察形形色色的猫科动物,摸索它们的生存逻辑,聚和散、爱与怕,从而对这个群体形成比较充盈的认知,也看清人类在自然界同时扮演的正派和反派角色。最后一集重点出击,紧扣人和大猫的关系展开,进一步明确主题——人和动物在彼此生存空间中的进与退。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