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文化 > 正文

主旋律响起, “my heart will go on”-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9-10-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主旋律”事实上有点像可以不断再充电的电池,即使时代变了,或仍有无比的感召力。一方面,它立足于官方的宣传需要;另一方面,它又符合“主流观众”的情感需要。
作者|孔冰欣

虽然近代以降,世界上爱国主义思潮及民族独立运动对“最高主权”(sovereignty)和“民族国家”(nation - state)的强调,与上古、中古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及“要有一个单一的世界君主或世界统治机构”“罗马人建立帝国,加以一元化统治,合乎正义”(但丁《论世界帝国(de monarchia)》)的观念有所区别,但无法否认的是,考虑到在某种意义上,“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所有这些差异都来自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杰瑞德·戴尔蒙德,jared diamond,《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诸社会的命运》),所以,国家、民族、历史沿革和发展空间、光荣和梦想这类意旨宏大的词汇,永远是极易煽动群众情绪的精神核武器,杀伤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

  “主旋律”大片经久不衰,回声高亢,其深层的心理成因正在于此。长期以来,个人和集团在(比较理想的)母国法律和武力的保护与制约下,获得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的益处显而易见,是故,所有普通百姓没有理由不希求一个有效的政府出现,从而达成国族的独立、平等、强大。美国学者舍佛(boyd c. shafer)即指出,“有人期望国际主义和世界政府,但绝大多数人情愿受‘民族国家’的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主旋律”事实上有点像可以不断再充电的电池,即使时代变了,或仍有无比的感召力。一方面,它立足于官方的宣传需要;另一方面,它又符合“主流观众”的情感需要。此间蕴含着业已成形的、被保留延续的深刻的社会意识、族群心理,当经典旋律奏响之时,“我的眼里常含泪水”“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大约是各国国民难以自控的行为罢。


美国特色主旋律:炫科技炫武力,管天管地管宇宙



  作为电影工业的头牌强国,美国人如何输出主旋律是个颇值得研究的命题。好莱坞的标准流水线模式让一般的美式主旋律被包裹上一层光滑的糖衣,一派工整、完备之状,自如游走于商业娱乐和意识形态间。概括而言,以“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首席代言人的身份,美国最常见的主旋律电影有以下四类:

  一是正义之师将攻无不克,题材上主要涉及二战,间杂反战的主旨。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血战钢锯岭》,乃此类代表。鉴于美国的价值观更重视个人价值和情感,因此这些影片刨除战争元素,依然有耐看的部分。如《拯救大兵瑞恩》提出了“值不值得”的问题——为了一个被困在敌人后方的伞兵男孩,付出八人营救小分队的代价,是否太过奢侈?《血战钢锯岭》明确了“愿不愿意”的回答——在险恶的战场上,守住本心系吾之荣誉,永别了,武器。矛盾的设置,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二是反抗外星人侵略,夹带宣扬“责任、家庭、归属”的私货。《独立日》的故事最典型:美国各地的监视站发现一艘直径达数百英里的巨大飞船接近了地球,飞船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干扰了地球的通信卫星信号,多艘子飞船亦飞抵地球各大城市的上空。一电脑工程师破译出外星人发出的实为攻击的倒计时信号,并设法通知到前妻——总统的助理,奈何为时已晚,人类文明遭受巨创。危急时刻,总统等人撤离到军事基地,指挥空军反击,一飞行员设法诱使一架外星战斗飞艇坠毁……看剧情简介,基本没其它国家什么事,宇宙需要美国人的拯救。而在《世界之战》《明日边缘》等片中,拯救的重任虽然仍由美国人一肩挑起,但“保护儿女”“保护在意之人”的脉络更加清晰细腻,美式正能量触手可及。

  三是在恐怖主义及末日审判面前,人性光辉耀四方。阿汤的《碟中谍》系列称得上个中翘楚,多年来,特工伊森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硬生生将自己活成了奥特曼的同时,不忘大秀各路黑科技装备,坚持与各国佳丽相爱相杀,着实羡煞旁人。实际上,《碟中谍》发家的上世纪90年代,《真实的谎言》《变脸》《空军一号》等通俗大片,皆不遗余力地让男主角在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时,侧漏致命的杰克苏射线,后劲甚足。而诸如《后天》《2012》一类的灾难片,则另辟蹊径,一面渲染视觉特效,一面在生死攸关之际拷问人类、反思罪愆,使乍看单薄的主线,平添几许厚度。

  四是新世纪的超级英雄电影,漫威、dc出品,纵然套路亦销魂。大体上,超英电影摸索出了某种缔造爆米花时代神话体系的不二守则,“蒙昧—觉醒—逃离—最终成长”的叙事模式,佐以天花乱坠的超能力,已被事实证明了是对粉丝行之有效的最强迷幻剂。即便马丁·斯科塞斯公开吐槽,“那根本不是电影,说实话,我能想到的最接近它们的东西是主题公园。制作精良,演员们在特定情况下做到最佳,但那不是演员们努力传达情感和心灵体验的电影”,也丝毫无碍影迷们继续痴狂疯魔。公允而论,把主题公园做到这份上,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尽管大师们无意认同。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常年霸占imdb及豆瓣电影排行榜头把交椅的《肖申克的救赎》,更是老美一部主旋律里的主旋律。影片中的越狱与救赎,表面上呈现了自我意识的崛起与宗教情怀的洗礼,内里不过“美国梦”的协奏曲——正是通过个人不间断的努力,美好的渴望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在行动中对结果的热切期待和无比信任,是“美国梦”一次理想化的升华。前四类主旋律或多或少存张牙舞爪之嫌,而《肖》派善通过轻易简便的手段迎合流行大众,四两拨千斤,难怪后辈时有效仿。

  学者指出,近年来若干研究表明,美国主流舆论一壁厉声警告“地缘政治学是纳粹学说”,一壁却在潜心钻研;美国地缘政治研究者图南德(ola tunander)在一篇引介契伦(rudolf kjellen,曾任哥德堡大学教授;首次提出“地缘政治学”一词,并首次将地缘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提出)的文章中更毫不讳言:“为美国设计国际军事战略规划的斯皮克曼、摩根索、亨廷顿、布热津斯基等人无不深受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影响,契伦们设计的巨型政治军事联盟正是北约或者欧盟的理论直接来源——只不过主导者换成了美国,而非德国。”明了此节,再回头审视美国特色主旋律影片挥之不去的唯我独尊气息(彰显硬实力、软实力都是天下第一,不服不行),敏感的人们,或觳觫一怔,所谓“胜利者”开出的处方药,岂可不假思索地全盘迷信呢。


俄罗斯特色主旋律:坚定贯彻“大苏联主义精神”



  和美国人斗了大半辈子,虽则苏联已然解体,当今俄罗斯政府的震慑力与威权力难与红色帝国鼎盛时期相匹敌,但身为冷战两极格局另一端的大佬,苏俄特色主旋律的刺激指数,比之对手不遑多让。曾经,从《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保卫战》等不吝经费、场面宏大、政治色彩浓厚的苏联大片,让我们单纯的父辈们看得血脉偾张、荷尔蒙上头;如今,意欲重拾往昔荣光的俄罗斯人为其主旋律作品注入更多吸引当代受众的新技巧,使得贯穿始终的“大苏联主义”被一再招魂,主动发出战斗民族亢奋的吼声。

  以2000年后的几部电影为例。《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内容概要如下:1941年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可这边厢正歌舞升平,那边厢几架飞机无情投下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家园乐土成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拿起了武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苏维埃青年们和有备而来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剧情直接、三观端正。《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无疑借鉴了好莱坞大片的一些成功要诀,全片对战斗的交代,场面的调度,烟火特技,枪械道具服装等方面,都是相当出色的。当然,为了建构英雄的需要,影片对历史人物做了一些美化,但整体而言,《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是并不过分、恰到好处的宣传片,在近年来质量参差不齐的俄罗斯战争片里属于中上偏良之作。

  而去年颇受好评的《t-34坦克》,情节更加“简单粗暴”——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罗斯士兵,凭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电影绝对是直男军迷最爱的那一款类型片,而不喜欢坦克激情互虐的观众也大可不必勉强自己。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全坦克狂潮的抗德神片,战斗场景虽宛若高达群殴,然节奏紧凑、视效精良,那些“艺术造诣、美学修为、人文关怀”啊在“轰轰轰嘣嘣嘣突突突”面前不得不暂先让道,这是瞄准特定受众射过去的一发穿甲弹,爱之者欣喜若狂,不爱者无聊至死。

  至于2019年才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绝杀慕尼黑》(2017年俄罗斯首映),有资格被大书特书一笔——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30亿卢布(约3.2亿元人民币)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这片先天条件出众,反转的故事吊人胃口: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苏联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比赛结果仿佛已成定局,可苏联队的教练左冲右突,百折不挠地带领球员们改写了既定的命运……热血励志外加爱国主义,是本片在俄罗斯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但《绝杀慕尼黑》不止那么简单,它玩了更聪明的一招。

  导演不走寻常路。一开场,组队、集训、参加奥运会,事件一个接着一个,情节一点也不拖沓。换言之,本片的叙事重点不在运动场上,而在别处。在哪里呢?从苏联篮球队初组建时的一场聚会就可以看出端倪。来自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立陶宛等不同国家的队员载歌载舞,但他们有的喜欢流行音乐,有的热爱本国的民族音乐,很快,冲突产生了。观众清楚,妨碍苏联篮球队向巅峰发起挑战的,不是篮球技术,而是纷繁复杂的“场外因素”。

  无论如何,团结就是力量。队长保拉斯卡斯本可趁机叛逃,但当他看到苏联篮球队的参赛海报后,选择转身留下。决赛结束后,他自豪地表示“我为祖国而战”,这与刚组队时那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目睹如此激动人心的一幕,俄罗斯观众怎不感慨:想当年,数不清的兄弟姐妹国家依偎在苏联的红旗下,何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想当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让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加兰任教练俨然一个“好爸爸”的符号,他带队捧场格鲁吉亚球员回家乡办婚礼,尊重当地民俗;他及时送上当时苏联还没有的隐形眼镜,免了近视球员被开除出队的危险;他义无反顾用自己的积蓄救治身患重病的年轻球员,而这钱原本是要给儿子做手术的……团结的力量,源自“大家族”即视感的温情。

  《绝杀慕尼黑》通过一场场篮球比赛,摄入特定的时代语境,以隐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细节,突破了体育竞技类电影的单一维度。该片也没有避讳苏联的一些官僚作风、刻板思维——其实,加兰任力排众议率队到美国打热身赛的举动,也可以被解读为,一往无前,不破不立。

  传普京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但“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跳出纯以阶级立场划分对与错、好与坏的逻辑,俄罗斯特色主旋律影片的怀旧牌,一是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二是适当流露对苏联黄金年代的往日情怀。


韩日特色主旋律:做半岛关系文章;将死磕进行到底



  亚洲方面,韩国、日本的主旋律电影,各自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其国民性的特点。

  在近代,韩国由军事独裁国家逐渐过渡到民主国家,电影上也经历了军管时代、审查时代,以及正常时代。眼下,韩国特色主旋律是政府倡导加上国内民众民族主义情绪相辅相成的产物。其主题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杂谈,大反派多为当年“霸凌”过朝鲜的势力,比如日本、清廷等;一类是韩朝关系,既反映二者间的爱恨纠缠、若即若离,也记得来一波本是一家、血缘深厚的煽情。

  先看第一类。2014年上映的《鸣梁海战》取得了骄人的本土成绩(观影人次1760万人次,票房超7.6亿元人民币),主要讲述了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的抗倭之战: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少量军舰。而倭寇伺机派出胁坂安治,协同令人闻风丧胆的“海贼王”来岛通总的海盗军共同出击,意欲直取汉阳。危急关头,李舜臣决定率领仅剩的十几艘军舰前去鸣梁海峡迎战倭寇,先遣部下去敌方汇合卧底,又重振军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士兵与倭寇决一死战。海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关键时刻,军民协力以少胜多,重创日本舰队。

  鸣梁海战远非大捷,真正击溃日本海军的决定性战役是露梁海战,主力还是我明军水师,但热泪盈眶的韩国人显然无暇顾及真相究竟为何,《鸣梁》片方早就承认,“影片在韩国的成功,是因为激发了韩国百姓的民族认同”。此话一针见血,其实同样适用于《最终兵器:弓》《南汉山城》这两部历史背景为“丙子胡乱”的影片,明明是李氏朝鲜被后金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主创团队偏拍出了悲壮沧桑的质感,不知情者,或被剧情发展“绕”得莫名其妙。为民族尊严而战的煽动力,更表现在《暗杀》《密探》《军舰岛》等抗日题材影片的受捧上。

  第二类中的高分佳作是2018年上映的《特工》。此前,《生死谍变》《jsa共同警备区》《铁雨》等都折射了被政治漩涡裹挟的困顿与挣扎,而《特工》的故事更有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新意:20世纪90年代中期,暗号“黑金星”的韩“国家安全企划部”情报员,假扮商人跟朝鲜进行交易,图的是渗透进朝鲜军事单位打探核开发情报,没想到,一心只想完成任务的他,已在不自觉中陷入两国权力高层的恐怖阴谋……《特工》里的特工,不是007式的龙傲天,没有香车美人的标配,但观众跟着主演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两个多小时后,不由得佩服结局的共振效力。立场不同的人,阔别重逢两两相对,却有无言的默契——终归,他们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供奉着相同的祖先。

  美、俄、韩皆为二战战胜国,唱起反法西斯主旋律来理直气壮;而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就只能头一缩低调做人了。美军占领日本后,日本军国主义时期拍摄的“主旋律”全被扫入历史的尘灰堆,取而代之的,是大批反战电影的出台。时至今日,纵使右翼势力死灰复燃,但他们要想继续狼奔豕突兴妖风作骇浪,恐怕是痴人说梦。

  二战不方便拍,那就拍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经济腾飞的故事,拍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死磕到底的工匠精神——此类深具“一丝不苟、不眠不休”特质的电影,恰是日本印象的一个写照,可以看作是战后日本特色主旋律的重要构成。其中的典范,包括《黑部的太阳》(1968)、《海峡》(1982)、《铁道员》(1999)等片。《黑部的太阳》以现实为底本,描摹了水库建设工人的群像:在黑部水库建设过程中,他们不畏艰苦,冒着生命危险挖掘隧道。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年,电视台还播放了关于黑部水库的连续剧。《海峡》于1983年在中国公映,主演是国人熟悉的高仓健,该片聚焦了在挖掘连接日本本州和北海道的青函隧道时发生的一段往事,高仓健成功塑造了地质勘探技术员阿久津刚这个大银幕形象。《黑》《海》两部电影曾经被日本文部省选为“推荐影片”,上映时不少日本中小学生都组团观看过。

  《铁道员》的主演依旧是沉默硬汉高仓健,这个时候,他已经老了,可山一样的背影,没变;这个时候,作为煤矿产地的幌舞,繁华落尽,人口衰减,幌舞支线因此渐渐成了“废线”,即将停止使用。人们各奔东西,只剩下高仓健饰演的佐藤乙松,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站长佐藤乙松,每天独自负责剪票,用小旗指挥列车进站、出站,做着所有琐碎的工作,坚定地陪伴着老旧的车站,陪伴着信奉一生的铁路。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有的灵魂注定漂泊,有的灵魂却只能永远等待。道路边的樱花开了又谢了,铁轨上的车厢亮了又锈了,车站里的哨声响了又停了;最后,大雪茫茫,他写下经年累月重复的那句“今日无异常”,人退场,戏落幕。

  《铁道员》是一辈子,《编舟记》则花了十五年。玄武书房拟定出版一部面向当代人的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不善交际却对词语有着敏锐认知度、做事极端较真投入的青年马缔光也遂被“委以大任”。扬帆浩瀚无垠的词语海洋,马缔与同事们足足“磨”了十五载光阴,方编制了一艘驶向彼岸的小船。电影有点“闷”,感动亦保持在温文的状态,这是一锅静默沸腾的浓汤,千滋百味,缓缓绵延。


  普通人难以理解“15年就编一部字典”的执念,而更难以理解的冷门职业比比皆是。譬如,让你当“旅行向导”,专门负责送“特殊客人”一程,高薪短工时,你干不干?顺带一提哦,旅行向导,导向黄泉,特殊客人,指的是死人……为了养活自己,牙一咬脚一跺,好,活儿我干了!这种工作呢,就叫《入殓师》。入殓师不是“赚死人钱的”,为老人擦拭身体,为男人梳好头发,为女人点上口红,让他们以干净、清整的面貌步入来生,是对逝者最后的体贴和敬重。电影《入殓师》拿到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它让我们再次明白了:没有“恶”的职业,只有不专业、不用心的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