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一道光, 时隔38年又回来了-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最近,朋友圈被一张动画片海报刷屏了——望着海报上脚踏天书腾云上青天的“蛋生”,38年前的银幕经典重现脑海——奉命看守天书的袁公,将天书刻印在石壁上,炼丹炉里的一枚天鹅蛋中,蛋生破壳而出,习得天书上的一百零八种法术,帮助百姓治理蝗灾,没想到天书却被三只狐妖诈设计谋偷走。蛋生与妖狐斗智斗勇,历经磨难,最终成功夺回天书,造福百姓……
这就是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天书奇谭》。11月5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全新修复的4k版《天书奇谭》全国公映。在上海举行的“迟到38年”主题首映式上,《天书奇谭》的联合导演钱运达、美术设计黄炜、动画设计范马迪和薛梅君,“小皇帝”配音演员曹雷悉数亮相,共同分享影片早年创作的幕后故事,童年的记忆仿佛一下子打开。
93岁高龄的钱运达先生说:“时隔38年,终于看到这部影片登上全国银幕,深感欣慰,倍受感动。”
为期3年的整体修复
由于早期技术条件的限制,上海美影厂大部分影片的存储介质都是胶片,随着时间流逝,胶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这些年美影厂一直在集中进行大规模的影片“胶转数”工作。
《天书奇谭》早有动画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美誉在外,自1983年诞生以来,作品凭借深远的艺术造诣和故事内核,成为数代人的经典记忆。美影厂的修复名单中,它自然排名很靠前。工作人员从仓库中找出当年的原片——早年动画片都是手绘,再转绘到赛璐珞片上,此次一共找到的原画就有343张之多。
随后,美影厂又花了3年多的时间进行整体修复和数字化——首先对原底进行整理,通过超声波水洗进行清洁,再扫描至硬盘;然后进入颜色校正、逐帧修复、声音扫描及修复阶段;最后进行声画合成,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完成基础修复工作。
后续的4k修复工作由中国移动旗下咪咕公司进行,修复团队遵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影片进行去噪、去划痕、色彩增强、超分等处理,过程中不断测试,反复调优,在提升电影清晰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电影原始动画的笔触和颗粒感。
据悉,修复画面的难点在于需要手动去除脏点及划痕、去除抖动、去除闪烁等,而这些都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来操作。
声音修复同样经历了精密繁琐的过程,修复师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将单声道母带中的对白、音乐和音效分离,并力求还原影片原本声音效果。在此过程中,修复师需要沿着原始素材轨迹,遵循胶片原有的特殊音色,做到不干扰观众对于声音画面的情感与年代记忆;修复师采用上世纪80年代模拟和声器,使配乐音色与原版趋于一致。成功分离至环绕声后的声音素材通过效果器展开,使声场声效最终达到符合现代影院观看的5.1声道效果。
钱运达先生在影片调色完成后观看了4k版,表示很满意,他说:“颜色不错,调得比较正,红黄蓝绿黑白灰都出来了。”
1983,经典的诞生
陪伴过我们童年的动画片有许许多多,为什么《天书奇谭》可以成为集体回忆,至今仍在豆瓣保留9.2的超高分?这与当年本片的创作脱不了关系。
《天书奇谭》的创意最早始于美影厂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合作打算——当年bbc找到美影厂,想要合作拍摄一部包含中国各种神话传说的动画片。经过考量,主创团队觉得在一部动画片里包罗万象展示中国神话传说不太现实,于是就从中国首部长篇神魔小说《平妖传》里挑选了故事原型——保留了小说中三只狐狸形象,将小说中的“蛋子和尚”改为善良可爱的少年蛋生。
剧本写好了,通过了,可bbc却因为其他原因撤资了。这让主创们犯了难:原本是按照国际合作来定位的,构思动画的时候专注于“奇趣美”,有许多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假设不再是国际合作了,会不会显得过于奇突?
好在最终,美影厂还是决定大胆尝试。《天书奇谭》的故事主线由包蕾和王树忱编撰,故事桥段还从中国民间故事中汲取原型,着重彰显奇、趣、美的独特审美,与美影厂另两部经典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并驾齐驱,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的奠基石,代表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巅峰水准。
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特伟,对影片创作提出“怎么有趣怎么玩,玩到极致”的号召。在此感召下,总导演王树忱、钱运达,造型设计柯明,作曲吴应炬,配音丁建华、毕克、苏秀、程晓桦、施融、曹雷、尚华等一众艺术家前辈开启了一段专注奇、趣、美的创作旅程。
所谓“奇”,指的是影片中独具匠心的人物造型——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柯明老师被特邀来担任造型设计,他将木版年画、雕塑、民间玩具以及戏曲脸谱运用到电影中,画师团队再用漫画手法予以简化和夸张,最终设计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袁公的相貌似戏曲舞台上的关公形象,两道蚕眉斜挑入鬓,火红的须眉,一袭白衣,既充满了凛然正气,又有仙风道骨;代表正义与光明的蛋生,又仿佛中国传统的年画娃娃,一袭黄衫、两腮红晕外加圆滚滚的脑袋,稚趣盎然中不乏民族特色;被许多观众称为“童年阴影”的狐母可谓是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精髓,极具辨识度的八字形黑眼圈与倒三角脸形,勾勒出了狡黠诡异的鲜明形象,再搭配上略带佝偻的身体与诡计多端的小眼睛,将角色特性做到极致;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狐女则粉嫩娇艳,杨柳细腰兰花指,千娇百媚柳叶眉,皆取自京剧花旦的脸谱造型;狐子阿拐的造型也暗含细节,身着书生衣裳,表情憨厚呆傻又透露出几分俏皮,因贪吃而断掉一只腿、只能一跳一跳走路的设定,也让这个角色更令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为人津津乐道的小皇帝与其性格特征也极为贴切,略带喜感的八字眉、独特设计的三角形身型、配有红绒球的头冠等活泼生动的装扮,与其残暴无知的个性形成强烈反差。电影中自私猖狂的知县则被设计成了细长身条,骨瘦如柴尖嘴小眼,乌纱帽两边的配饰细看是铜钱,代表了其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本质。
所谓“趣”,则是片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白云洞内安装有“摄像头”功能的镜子;具备“复制粘贴”功能的聚宝盆;蛋生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直到今天还把观众引得阵阵发笑。蛋生在师父指点下“速记”天书时发出的滴滴声,被观众形容为“和扫描仪一模一样”。
而“美”,指的是《天书奇谭》独特的美学风格——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雕塑、玩具、戏曲等艺术元素,汇集了众多民俗意象——如大量采用传统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小皇帝为之惊叹的“百鸟朝凤”,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可谓一座“民俗大观园”;三只狐狸造型借鉴了戏曲脸谱,令观众过目不忘;影片中的园林、宫殿、庭院、山水,则是遵循“吴门画派”风格,用工笔重彩绘制人文景观,用淡雅水墨绘制自然景观。
在那个电影特效尚不发达的年代,《天书奇谭》片头四个蓝黑背景图案呈现的大字,是如何做出流动融合的“特效”来的呢?原来是将蓝黑油漆倒入盆中,加入溶剂,使油漆产生“流动”的化学反应,由此拍摄出这段奇妙的“特效”场景。
不得不服,经典的诞生,背后总有无数的匠心、讲究与苦工。
迟到38年的重聚
回头再看,当年《天书奇谭》的主创阵容颇为强大,集结了老一辈许多优秀动画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王树忱、钱运达,分别留学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是动画美术专业毕业的科班人才,前者创作了《哪吒闹海》(编剧、导演)、《山水情》(编剧)等,后者导演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邋遢大王奇遇记》等脍炙人口的国产动画。造型设计柯明曾任南京《新华日报》美术编辑,代表作有《曹冲称象》《荷花灯》《金瓜儿银豆儿》等。作曲吴应炬被称为“中国美术界配乐高手”,曾为《大闹天宫》《牧笛》《小蝌蚪找妈妈》等经典国产动画配乐。
首映现场,93岁高龄的钱运达导演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创作《天书奇谭》的过程:“画师们用掐秒表对口型的方式来判定角色台词所需时间,以便绘画出角色相应的嘴型。画师们日夜加班,一画就是三年。”当年担任动画设计的薛梅君说:“《天书奇谭》原动画十分讲究,通过仰视、俯视、旋转、弯扭等动态,呈现360度全方位透视感,为观众带来细腻写实的视觉体验。”从前做动画没有cg,全靠手工——需要经历铅笔稿、描线、按编号上色、前景背景贴合、摄影机拍摄等繁琐流程,每个镜头要画几十张纸,上千个镜头,就需要数万张纸绘制,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硬是用耐心与恒心,一笔一画勾勒完成了这个浩瀚工程。薛梅君还记得,当年钱运达导演不但每一张画都要过目,还把所有台词都背下来记在心里,每看一张画的同时就会默念画上人物的台词,看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画得对不对。
美术设计黄炜也道出了本片的风格精髓:“坚持传承民族文化。整个剧组在角色造型方面坚持传达中华文化元素,同时大胆创新敢于求变,最终创作出了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片中的配音演员也都是大牌——丁建华将蛋生的淳朴天真演绎得飞扬灵动,另外还有毕克(饰袁公)、苏秀(饰狐母)、程晓桦(饰狐女)、施融(饰阿拐)、曹雷(饰小皇帝)、尚华(饰知县)等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均为《天书奇谭》角色赋予了生命力。
“小皇帝”的配音演员曹雷老师透露自己在配音导演苏秀老师的指导下,为了生动地展现角色任性专横的性格,决定含着半口水配音——这样就能配出小皇帝边说话边流口水的效果。
这些年来,美影厂凭借敢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创作出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等伴随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经典作品,以动画“中国学派”享誉国际。这些经典作品也为后来的中国动画电影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动画电影《姜子牙》导演李炜也在首映式现场,他感慨说:“当年的各位前辈充满了想把片子做好的精气神,现在重温经典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深感完成一部好作品更在于坚持。众多艺术家前辈如星辰一般照亮自己的动画创作之路,激励自己不断超越。”
中国第一代少儿主持人陈燕华曾在三年前主持过《天书奇谭》交响音乐会,她回忆道:“音乐会结束,在座的一千多位观众没有一个离席的。我们都是看着美影厂的动画片长大的,那是我们小时候的精神食粮,也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
美影厂厂长速达告诉大家:“电影《天书奇谭》是中国第三部彩色动画长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老一辈优秀动画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此次通过技术手段让电影成功登陆银幕,既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部经典动画,也是对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致敬。上美影将沿着老艺术家积累的经验,探索、创作出更加优质的中国动画。”
的确,数字化技术使38年前的影片焕发出全新生命力,修复的不仅仅是老胶片,更是一段瑰丽历史和宝贵记忆。在现代修复技术的加持下,这部被无数人奉为行业标杆的动画电影终于登上大银幕,这不仅意味着对经典的尊重与传承,也将我国原创的民族风格动画再次带回大众视野。记者|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