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传播更快”的假信息-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2月15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罕见对疫情防控中的虚假信息提出了警告。他说,“在对抗疫情的同时,国际社会还需要同虚假信息和谣言做斗争。假新闻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也非常危险。谣言和虚假信息阻碍了国际社会对疫情作出反应。”
谭德塞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一次专门会议上,作出这个警告的。已举行了56届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国际安全领域知名论坛,谭德塞的警示,说明与虚假信息作斗争,已经是国际社会防控疫情的重要一环。
很多人认为,谭德塞的讲话是有所指的。英国某大报网站2月14日报道,两周前印度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份遗传学论文,声称相关病毒是在实验室人为干预造成的,病毒扩散传播有人为因素。有科学家当即用数据驳斥了这种说法,结论是“如果你想制造什么东西,你不会那样做”。但是类似“遗传学论文”的说法,在美西方还有不少流传,成了世卫组织所称假新闻“信息瘟疫”的一部分。
值得警惕的是,美西方传播的相当一些虚假信息,背后有着复杂因素,很多是利用社会关注热度,恶意制造谣言,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外很多假信息,有判断失真带来的虚假结论,也有源于恐慌或者焦虑对事态的放大。由于假信息虚构或夸大事实,容易造成“博眼球”更大刺激效果,往往比真相传播更快,加剧人们焦虑,阻碍正确处置疫情。
随着中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到最吃劲的阶段,防控假新闻、谣言和虚假信息,对我们来说同样刻不容缓。特别是对假信息造成的危害,要有足够的警惕。
疫情防控中假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屡有发生。一是故意制造谣言、制造虚假新闻。前几天有个假造武汉一堆手机的截图,恶意造谣、其心可诛,必须露头就打。二是情况不明、传播不准。某地供应疫情防控用品,结果广而告之的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有供应的地方也排起长队造成人群集聚,并且根本不够买。有关部门相信也是出于好心,但情况掌握不明,对可能结果预判不够,受众得到的是不真实信息。三是似是而非、误读误传。有专家认为防止传染必须戴n95口罩,结果造成高品质口罩稀缺“恐慌”,其实公众一般防护普通口罩足够。还有就是“气溶胶”传染,仅凭或有概念作出结论,加剧了社会焦虑。
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中国以公开透明的信息,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卫组织和许多国家政要,都对中国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遇到的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公共卫生事件挑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尽可能防止信息传递失真,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专家在缺少公共传播经验情况下,作出似是而非、概念不准的表述,确实会引起困惑、增加麻烦。
这需要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大力提升全域传播、全媒传播意识,大力提高即时传播、准确传播能力。互联网时代公共表达,基本都处于直播状态,没有什么可供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的机会,这对即时准确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方面,央视《新闻1+1》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多个直播采访,提供了很好范例。
表述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危机评估不够带来的恐慌或夸大。新冠疫情虽然来势汹涌,但是充分评估的话,它的流行病学指标都不高于我们熟知的一些疾病,甚至某种意义上还低于流感。只是一个新型症状的出现,因为缺少了解带来不确定性,加剧了危机感带来恐慌。而“假信息”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惑于这样的恐慌。
科学理性,是应对疫情的必由之路。防止假信息“传播更快”,最好的武器依然是科学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