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专栏 > 正文

古诗词的日课-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9-09-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就是古诗词的力量,它蚀刻在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上。
撰稿|苗 炜

我的老领导朱伟,最近出了一本书,叫《日读古诗词》。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到腊月三十结束,每一天都介绍三五首古诗词,以对应一年四季中的每一天,其暗含的心愿自然是想让读者将古人的诗意移植到自己的体会中,能感受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能感知草长莺飞、蝉鸣云飘、虫啁桂香。

  拿到这本书,我想起一件往事,当年在杂志社开选题会,正值盛夏,有一位跑科学口的记者说到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暖,老朱听了一会儿,不耐烦地打断:“什么厄尔尼诺?今年是闰七月,天气本来就热!我们古人的智慧很了不起,早就知道气候怎么变化。”那位记者目瞪口呆。

  老朱当然不是不信奉科学的人,但他不喜欢科学主义那一套,所以有时会用这种“古老的智慧”来对抗那一套太科学的说辞。不过,我们还是喜欢将他丑化为一个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他酷爱讲节气啊时令,所以我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老年老黄历”。朱伟退休之后,将“老年老黄历”的本领发挥到极致,每天按农历,在微博上讲古诗词,讲他喜欢的古典音乐版本,同时用小照相机记录院子里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玩笑归玩笑,我对老朱的生活有两点非常严肃的好奇。其一,他年轻时喜欢西方小说,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推出了一些当时堪称先锋的小说家,后来他书架上的西方小说都收起来了,换成几十上百册一套的古籍,我好奇的是,这种阅读趣味上向传统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其二,古人对所谓天地人关系的认识,对四季的感知,对时间的感知,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有灯光有夜生活,有空调有暖气,不事生产,那种农耕文化留下的遗产,对城里人的吸引力何在。我是带着这两点好奇来读这本《日读古诗词》的。

  时近中秋,选看八月初十这一天,起首是杜牧的一首诗,“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生前酒相伴,愁醉闲多少。烟深隋家寺,殷叶暗相照。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接下来,朱伟讲哪一首诗用过“杳杳”,哪一首用过“飞鸟”,杜牧哪一首里还写过“隋家寺”,引《庄子·齐物论》中的句子讲“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每一天都是三四百字的篇幅,并没有详细的讲解,粗读一遍,看到一两个好句子是收获,按照他的思路,把古文都找出来看一遍,是更大的收获。

  这本书读起来,可以说是“用户界面友好”,哪天想起来翻一翻,像是看星座运势一样,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一段时间的,的确能获得很大的安慰。但“用户界面友好”的后面,肯定是作者的辛苦劳作,起初是某一天中最适合出现的诗词,然后再扩展,前人用过的词,后人用过的意境,一首诗延宕开来,与另一首诗相连接。老朱说,这本书是他日读的记录,每天晚上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对应农历每天的诗词,读笺注,查词典。他把这个日读的过程,称为“修炼”。这种“修炼”是作者的“日课”,然后变成了对读者“界面友好”的日课,每天两三分钟看一篇,看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诗篇,看他们怎么写盛夏、写独坐,在古人对山水、植物、月亮的描绘中,获得一种新奇的时间感。

  临近中秋了,我们的脑海中跟月饼一起出现的肯定有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许还有那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就是古诗词的力量,它蚀刻在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上,老朱的这本《日读古诗词》,把这种力量更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