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专栏 > 正文

心理学家减肥记-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6-02-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我必须相信这条古怪的心理学悖论:如果我想少吃,结果总会吃得更多。
苗 炜
 
  michael graziano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一场实验,8个月的时间,减掉了50磅体重。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他的切入点和流行观点有些不一样。他认为体重管理是一个心理学而非生理学上的课题。总体而言,他的结论是人很难对抗饥饿。这不是废话吗?
  饥饿是一种动机性心理状态。饥饿情绪很难控制,因为它的工作地点本就不在我们的意识中,控制它的是脑干。下丘脑主要负责调解饥饿情绪及其他动机性状态,它能探测血液中的脂肪、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以及血压和血温。除了这些数据,它还要整合其他系统传来的信号,比如饱腹感、食物的色香味、用餐时间和其他环境因素等。综合所有数据,我们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饮食习惯。
  我们感到饥饿不是因为肚子空了,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活动的结果,目的是促使你摄取营养。我们有时会感觉非常饿,但扛过去之后,就不那么饿了,所谓“饿过了劲”,这就是一种心理感受。 “吃饱”也不一定是因为你的胃饱了,心理学上的“饱”是一种经过复杂计算之后的满足感。通过下丘脑的工作,你的系统不断学习、预测、调节,一切都在幕后发生。可以把饥饿情绪想象成一只熟睡的猛虎,如果你想要干预这个系统,就好像拿棍子去捅它。
  几乎所有的减肥法都强调“意志力”这个词。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意志力仿佛一个诅咒。你凭借意志力强行压制了某种欲望,它很可能会突然爆发把你掀翻。意志力越强,失败造成的打击和伤害就越大,很多人由此掉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近一项研究显示,过度肥胖的人重新回到并保持正常体重的可能性小于1%。
  在大约一年时间里,graziano用自己进行了实验,他称之为“事件相关设计”。简单说来,就是坚持每天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建立基准线,并记录包括体重、腰围、用餐时间等等一系列数值。接下来,他开始尝试进行“干扰”,即改变饮食规则中的某一项,并观察记录其产生的影响,当一段时间后体重等数值回归基准线,他再进行下一项“干扰”。综合分析多项干扰,便可大致得出一个模式。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什么新东西,而是试图找出多种流行减肥法与他的个人数据之间有哪些相符和冲突之处。
  在这个阶段的观测中,具体哪些食物能影响体重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发现某些行为会影响他的饥饿情绪,饥饿情绪进而又会影响他的饮食决策。
  高碳水饮食容易增加人总体的饥饿感。高碳水饮食会扰乱你的饥饿机制,令你失控。油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妖魔化,黄油、鸡蛋、全职牛奶和酸奶都被排除在外。多项科学研究证明,油脂可以减少饥饿感,彻底断除会导致饥饿情绪飙升,效果是缓慢而持续的。而“卡路里计算圈套”是说,你越是想要插手干预自发的饥饿控制机制,就越是有可能造成紊乱。
  在自我观测和反思之后,graziano开始测试他的理论。方法很简单:第一,采用低碳水饮食。第二,稍微偏高的油脂摄入,但当然也不会高得过分;第三,每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点很难,但graziano写道:“我必须相信这条古怪的心理学悖论:如果我想少吃,结果总会吃得更多。”
  通常来说,减肥是一件机器消耗精力的事,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当饥饿情绪上升时,一个人的内心挣扎如同酷刑。但这种挣扎同时又有一种奇特的诱惑力:它很可怕,而且可能会破坏你的战果,但它却能让你产生一种“此时的一切都很有意义、很必要”的错觉。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艰苦努力才是成功之道。他的饮食法并不特别,但他想传达的信息是:减肥是一场“心灵之旅”,关键在于调整饥饿情绪。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