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专栏 > 正文

方言让魔都更具“魔性”-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7-03-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上海这样一个“多言多语”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语言治理”和“语言塑造”。
沈嘉禄
 
  国际母语日前一天晚上,我在浦东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白领上海通”。这个活动由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主办,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承办。身为散文作家的马尚龙,长期关注上海女性与中国制造等话题的写作,现在跨界建立了工作室,将语言和海派文化融合于一体,以沪语和普通话相融的方式,展开海派文化系列讲座,从而达到“白领上海通”的目的,这是值得期待的。
  早春的晚风带了一些黄浦江的潮气,轻寒爽利。剧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我只得坐在第一排了。知道场子里的各位“看官”以白领居多,而且大都栖居在潍坊社区。潍坊新村街道辖区面积5.5平方公里,户籍居民加上流动人口,再加上每天蜂拥而至该区域上班的芸芸众生,已经将近3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上海世博会期间我采访过卢森堡馆的馆长托马斯,这位身高马大而腼腆的托马斯先生就是著名画家毛焰系列作品《托马斯》的原型。他告诉我,卢森堡大公国的总人口将近60万,在首都卢森堡市则云集了25万土著和外国人,“上海世博会让我惊愕不已,每天的观众居然就有25万,那是一个流动的卢森堡啊!”
  照此说来,潍坊新村街道每天就吞吐着一个卢森堡首都!
  在潍坊新村街道,多元文化和移民社区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如何为社区内这些外来者和新上海人服务,特别是在文化层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最终实现人与环境融合,一直是社区工作者关切的议题。去年秋天,社区领导与马尚龙达到共识:以学习上海方言为切入口,让社区内的白领更多地了解上海。经过一番酝酿,“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就挂牌成立了。
  上海方言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但远不是全部。上海方言的特殊意义在于:如果你对上海方言中的深刻含义与使用规则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对海派文化和上海人有充分的、准确的解读。而据我多方面的了解,进入魔都的外来者,都怀着一颗灼热的雄心,他们不仅要在上海工作,展现才华、实现价值、谋求发展,更希望在上海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成为新上海人。我身边一位来自太原的白领小姐就说:“我对学习上海方言很有信心,上海方言中有些词汇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是普通话不能覆盖和代替的。上海方言是上海人集体性格与生存智慧的体现。”
  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当家花旦”徐丽遐的主持下,节目演进得趣味盎然,气氛轻松活泼。马尚龙从历史层面解读了外滩7号这幢大楼的今世前身,梳理了从雒氏诊所到广慈医院的传奇,重温了有轨电车的铃声,以及商务印书馆的浴火重生。电影表演艺术家梁波罗朗诵了一段描写上海市井生活和上海集体性格的文字,带领观众穿越一条条曲里拐弯的弄堂。上海评弹团副团长高博文以评弹为引子讲解了上海方言的构成与使用规则,顺便为江南曲艺的文化、社会诸方面功能进行正名。
  在浦东海派旗袍联谊会阿姨们婀娜走秀后,进入上海方言现场测试环节,结果不出预料,十多位来自内蒙、山西、安徽、陕西、江西的朋友那一口“塑料味道”的“上海闲话”,果然激起一阵阵哄堂大笑,这也让参与者感知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进一步认识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历史选择和合理性。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没有移民就没有大上海。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让外来移民学习上海方言,并不是某种外部力量的诱导或强迫,而是对软环境的精心打造,也是一种文化服务。在上海这样一个“多言多语”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语言治理”和“语言塑造”,从而获得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一位在场的阿姨对我说:“如果有机会让我们这些老上海来教外来白领学上海话,而让他们教我们说英语,实现语言资源的共享,那就太好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