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专栏 > 正文

一件遮掩信息的顺手道具-凯发官网入口地址

日期:2013-03-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北京一位律师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信息,环保部称“国家机密”,拒绝公开。这件事可谓余波不断,先在2月下旬媒体大热,又在3月全国两会上再起议论。
  原本我以为土壤污染信息属于国家机密的说法不值一驳。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就意味着要说某信息是秘密,它应被明确规定为“例外”,以区别于一般适用的情况,但土壤污染信息由哪个保密法规载明了事属机密?
  然而,在两会上,还是看到了不同的观点。
  政协委员刘建军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与土壤打交道应该很多,他问:“法律中哪一条规定土壤污染是国家机密啊?”来自广东的人大代表吴青表示,“代表想查土壤污染的数据时发现根本查不到”,呼吁公开所有的数据。
  但来自新疆的政协委员蒋平安另有看法。他也跟土壤打交道,是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非常理解公众对知情权的渴求”,但“从一个学者角度理性而言,单纯公开土壤污染超标数据没有太大意义,只发布数据老百姓也看不懂”,“会引起恐慌”。
  蒋委员的看法,可以让人学习什么叫“牵强”。数据公开,谁说是“单纯公开”呢?环保部公开土壤污染数据,自然就会有专业人士来解释,老百姓会看懂,至于恐慌不恐慌,要看事情本身是否值得恐慌,而不能说事情该恐慌还要镇定,也不能说怕恐慌就不让人了解原委。
  一般认为,环保部不肯公布土壤污染数据,是因为污染太严重了,不能告诉大家。这样的猜想,可能还太过善良。《北京晚报》发表评论员苏文洋文章,提出新的疑问,他怀疑环保部花费巨资的调查是否有靠得住的数据可供公布。苏文洋写道,“去年,国家审计署的一位官员告诉我,一项有关治理土壤污染的环保项目,花费了天文数字的巨资,结果审计评估根本没有多少效益。我不知道是否指的是环保部门的这个‘国家机密’,还是另外有其他项目的问题。”  媒体综合一些情况:2006年至2010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耗资10亿。这就是人们要求公布而现在被说成“国家机密”的那个调查。而2012年,财政部与农业部又联合下发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财政部拨款8.27亿元,由农业部用五年的时间对全国农产品产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今年1月国办发文,要求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这些信息,是否表明环保部花费10亿元的调查,其实未能摸清土壤污染的情况?
  环保部是有数据不公布,还是无数据可公布,如果无数据,那么10亿元调查费又是怎样花的?问题不少。不管怎样,承诺不兑现,就拿“国家机密”来遮挡,机密就成了权力背信的随手道具。“机密”一出,回应结束。我们已经看到,环保部宣布“机密”后,再没有解释过公众质疑。
  仅是今年以来,就还有不少类似现象。有学术刊物称广东东莞蔬菜重金属超标,相关部门称不够严谨,记者送检样品,相关部门又不接受,并且说“即使有(污染)也不能对外公布”。 今年各地节俭开会,浙江省一位人大代表询问“开这次大会花了多少钱,省了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这是秘密,怎么能告诉你?”河南有一个公民死亡,漯河警方认定溺水,家属怀疑他杀,要求第三方鉴定被拒,要求警方公开鉴定报告等信息,警方称这也涉及国家秘密。
  遭遇“机密”,对国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没有标注“机密”又机而密之的东西也不少。例如官员的工资,“不属于公开范围”,等于机密。又有一些东西,连信息都没有,直接说“无法提供”,例如公车的数量。精准的“机密”控制,与粗放的“无法提供”相结合,信息黑洞的存在简直是理直气壮。
  人们以为2013年是一个公开变成大势的年头,颇有“清新风气”。而前述一系列“机密”事件,有何清新可言?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